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805986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社会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包括小论文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村社会学作业1答案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成员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和亲密关系的群体。这些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包括: 夫妻、 亲子、兄弟姐妹、婆媳关系、祖孙、其他家庭等关系。她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家庭目标一致,内聚力强。在家庭中,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表现为很自然的一致。群体目标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变成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家庭满足其成员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比任何一种群体都多。它具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 第三,家庭是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以爱为前提的。家庭的各种社会关系非常亲密,人们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极易产生感情,是维系家庭的一个必要条件。乡村家庭的

2、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的功能、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当然,乡村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家庭的部分功能会外移,另一方面,新的家庭功能也会产生。 乡村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一,乡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和外延化。第二,乡村家庭关系趋于权威化和两重化。第三,乡村家庭素质趋于现实化和层次化 现实化主要是指家庭素质的真实性和家庭活动过程 中得到应有的再现和家庭素质的实在性。第四,乡村家庭功能趋于扩大化和效率化。乡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功能存在异同之处。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

3、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性的功能。乡村社会学作业2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泰罗制 8.A 9.D 10.A 二、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ABCD 5.ABCDE 三、名词解释: 1.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

4、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1.乡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2)农民是从

5、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题要点(课本25页): (1)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前者指直接运用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方法。后者则指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劳动而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方法和手段。 (2

6、)学习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也叫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或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其行为的规则。一个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学习这些先于自己而存在的行为规范,社会也有责任教导人们习得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 (3)确定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结果。它是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文化的熏陶及个人人生经验较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培养社会角色 个人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这也是个人社会的目标。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题要点(课本47页): (1)一定数量的成员。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2)

7、特定的活动目标。组织目标代表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根据,是组织活动的宗旨和灵魂,是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也是判定组织活动效率的标准。同时还起着团结、动员、鼓励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重要作用。 (3)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尽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活动的,规范大多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是关于本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以及组织活动规则的规定。它指导着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的活动,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其中包括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也包括不同成员间的职责分工。 (5)一定的物质设备。这是任何

8、一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们,社会组织就难于发挥其固有功能。 4.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答题要点(课本81页): 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 (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发展。 五、论述题 联系我国现实。深入阐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的途径? 答题要点(结合课本71页第三节内容): 乡村城镇化或者称之为“农村城市化”是乡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运动,是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乡村固有特点消失和

9、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其实质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并最终消灭城乡差别。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是乡村城镇化的显著特征。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是乡村城市化的内在原因之一。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又一个内在原因。 当代城市是工业集中、就交通便利、市场繁荣、财富集中、文化科技先进的社区,是现代文明的集中地,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城市的这些优点对广大农村居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我国城镇化的实现途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二、三产业是城镇社区的经济基础,是城镇社区赖于存在的根本前提,是乡村城镇化的直接推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大规模城市化的必要条

10、件。第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为乡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集中提供了足够的农产消费品。第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使大批乡村劳动力从农田耕作中解脱了出来,从而为城镇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为大规模城镇化准备了人力条件。第三,农业现代化还通过为声调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推动城市工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步伐。 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既然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加强小城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吸纳农业剩余人口的主阵地,就成了实现我国城镇化目标的重要措施。乡村社会学作业3答案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我国乡村人口存在以下问题现状

11、: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3、人口素质差。4、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主要成因在于:第一是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二是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三是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12、 我们应多方面努力,逐步解决乡村社会问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二是积极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三是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四是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是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乡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口。六是 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乡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执行国家

13、的计划生育政策。 乡村社会学作业4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 1. B 2.C 3.A 4.C 5.C 6.B 7.A 8.A 9.D 10.B 二、 多项选择题: 1.ABD 2.ABDE 3.BCE 4.ABC 5.ABCD 三、名词解释: 1.社会流动 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关注,并需要采取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3.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又叫离轨行为或偏差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

14、范的所有行为。越轨行为仅仅是指违法或违纪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4.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 5.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 四、简答题: 1.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 答题要点(课本101页):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乡镇企业发展,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力因素逐渐减弱,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

15、又一动因。 (4)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这是乡村社会流动的又一动因。 2.简述乡村环境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的办法?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 执法不严; 认识错误; 急功近利; 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加强宣传; 严格执法; 重视有机肥料; 提倡生态农业; 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3.道德的控制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题要点(课本130页): 道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美丑、公正与偏私、高尚与卑鄙等评价,逐渐使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念,从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活动,维持社会秩序。与习俗相比,道德对人们行为的控制程度要强一些。与法律相比,道德虽然没有法律那样的强制性,但它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更广泛、更普遍的约束力。 4.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题要点(课本14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