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翻译.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802886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翻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15—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翻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15—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翻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15—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翻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15—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翻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8个文言虚词意义及翻译.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虚词释例15【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2.给,替。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和徐公比较谁相貌好?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他的实际数目要多到百倍。(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

2、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三)动词。1给予,授予。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2结交,亲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结盟之国,是不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

3、,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秦王嬴政却不帮助五国啊。3对付。庞暖易与耳。(燕召公世家)庞暖容易对付。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出征的队伍。5赞许,同意。吾与点也。(论语)我赞同点(点,人名)的主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方进传)早上犯错误晚上就改正,君子赞许他。(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注】古

4、代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比较,谁美?【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

5、与其哪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还不如起来拯救自己。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杀了这个小孩,还不如卖了他。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所以 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接近磨刀石上就能变得锋利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

6、不放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像这样的)国家经常会灭亡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入则孝

7、,出则弟。(论语?学而) 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的方面获得边邑,大的方面获得城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可对于自身的学习,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却像在远方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8、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逃走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 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四)动词。效法。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周文王姬昌“遵循后稷、刘公的事业,实行古公周太王和季历的法制 (五)通假。同“

9、辄”,总是,常常。 居则曰:“不吾知也!” 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则是】只当是。 与窦娥烧一陌(百)儿, 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连呼则则。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朝自从缪公这个皇帝下来,一共有20多个皇帝,没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这多种的不利,都是兵法中的

10、大忌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忧伤。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可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感到它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一会儿,浓烟和火焰布满整个天空,人和马被烧死和溺死的很多。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师者,所

11、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在古代是以天下为主人,君主为客人,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但曹操能够打败袁绍,由弱变强,不仅是因为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好的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

12、纳谏)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谁替大王设了这个计谋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本是街市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

13、,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归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2指示代词,这,此。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这么做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臣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没什么作为了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赞美我,是以为有事情想请求我帮忙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不担心军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