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2-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8790523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2-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资源2-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资源2-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资源2-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2-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唐凤葵河池市大化县岩滩镇初级中学摘 要 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本文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常见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归纳。关键词 中学化学 化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是人脑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应,是创造能力体现的核心因素。韦特海默(M.Wertheimer)认为,创造思维包括2个方面:一是将我们关于某一现象的知识拆开、解构;一是将其重构、重组,以获得新的洞见和新的认识。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以非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这种类型是不以概念、判断

2、、想象等为主要手段,来触发新思维、新意象的产生;二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其思维方式主要是演绎外推、直接归纳、类比推理、比较迁移的方法。通常,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由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组成,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是自觉意识(显意识)跟非自觉意识(潜意识)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造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

3、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创造性教育,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活动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由上可知,教师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应各自扮演的角色:教师是导航者,学生是探究者。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导、诱启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地向着既定的方向进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系统中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和教学方法这5个动态的子系统。其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是基本固定的。而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决定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因而,

4、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好奇法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动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如瓦特对蒸气冲动水壶盖好奇发明了蒸气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较为

5、奇特的实验现象。如“魔棒点火”引入浓H2SO4的强氧化性;可用自然界中奇妙的现象,如为什么在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钠来引入钠是活泼的金属;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壮引入氮气的性质;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但不知真实原因的现象,如砌砖和贴瓷砖时,为什么事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引入水泥的性质。新买的铝锅(壶),烧过自来水后有锅有黑色斑点,引入铝的性质。悬念式的设问,或新奇的故事或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易使学生的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奥妙,在白热化的思维中,创造的火花时时会迸发而出。2 质疑法2.1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化学生

6、积极思维的源泉。古人说:“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我国科学家李四光敢于怀疑所谓传统权威理论中国无油论,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得以证实,甩掉了中国无油论的帽子。2.2 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以一种自主回忆、联想创造的思维方法解决所疑之本。质疑,实际上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设计和确定有价值的问题。2.3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学力

7、的层面。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的解决疑问。质疑时,常以“原理型”为主,学生在掌握某种原理后,教师提出有发展性应用型的疑问,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萃取操作时讲述了为什么要将漏斗倒转过来进行震荡后,问学生当2种互不相溶的溶液发生反应,应怎样才能使两种溶液反应充分。如复习完氨气的喷泉实验后,问学生Cl2、CO2在NaOH溶液中、乙烯在溴水中,SO2在KMnO4溶液中是否能形成喷泉。又如,将一个气球膨大时可以用吹气的方法。除此方法,还可用哪些方法?如果根据内压大于外压原理,除用吹气的方法外

8、,可用减压的方法、可用加水或加入其他物质的方法,同样可使气球膨大。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将从单一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跳跃到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即从惯常的思维方式上升到创造性思维方式。3 矛盾法3.1 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事物发展的动力。解决矛盾的过程或使矛盾转化的过程就是设计新的方法、新的条件的过程。这也就是创造的过程,矛盾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活点。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制造一些相互矛盾的表面现象,让学生在寻求矛盾的本质原因、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2 制造矛盾可利用旧知识的组合。如在“原电池”教学中,通过下列实验制造出矛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1 将铁片插入到H

9、2SO4,现象:铁片上有大量气体。实验2 将碳棒插入到H2SO4,现象:碳棒上无气体产生。实验3 把碳棒和铁片用导线连接一同插入到稀H2SO4中,发现碳棒上有气体放出这与实验2现象时相互矛盾的。3.3 利用环境的改变而学生仍用定势思维创造矛盾。如:将3支长度不等的蜡烛放入一玻璃水槽中点燃,再用另一个水槽罩住,让学生判断是高的先灭还是最矮的先灭?学生因受CO2比空气重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许多学生都会回答最短的那支蜡烛将先熄灭。用实验证实后,是最高的那支先熄灭,这与学生的判断相矛盾。由此启发学生解释燃烧着的煤为什么不会自动熄灭,高楼着火时,人要逃生应在地板上爬行,不能站立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实

10、验中的某一现象进行解释时,学生可能解释的不正确,教师可乘机顺学生之“理”类推出与已知相矛盾的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 讨论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即使有交流,也是课堂中个别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简单的对答,课堂提问某个学生时,学生往往处于紧张、惶恐的心理状态,对老师所提问题是一种应付的回答,有的甚至不答。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是不能积极思维的,当然更谈不上创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师与生、生与生间要构建、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间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在讨论中如涌泉喷放,并在讨

11、论中不断校对自己的想法,增强对自己思维的批判性。在讨论中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常用的方法,也有打破常规、突破原定势的创举,他们经常选取、抽象、借鉴其他事物的局部之处,进行移植再生,智慧的火花时时呈现。同时教师在过程中也参与其中,并不时抛入“石子”再激微波,“鼓动”学生推波澜,让学生再造汹涌的创造性思维浪潮。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点很多,如实验操作步骤最优化的讨论。如在提纯NaCl并测定其纯度的实验中,怎样溶解NaCl,怎样称量NaCl才能节省时间和能源。使整个实验程序简捷,效果最好,测定准确;某一实验设计方案的讨论,如在讲2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层时,常是轻的在上层,密度大的在下层。如何使密度

12、大的在上层,轻的在下层呢?学生间积极讨论,列举的方案有:(1)将2种液体冷凝固化,在倒过来;(2)人倒过来观察;(3)在失重的条件下将液体倒过来;(4)在分层处隔开,再倒过来。又如对检验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实验方法的讨论,学生就列出了微热法、减小内压法、加大外压法;对预测某一反应结果的讨论;把单质钠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出现的产物的讨论;以及对某一习题的解题方法的讨论等。在讨论中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点滴的思维的闪现,会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新思维,新的创造会层出不穷,绵延不断。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教学既是展示教师启发、诱导的艺术,更重要的是运用优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教材内容,综合、交替运用上述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中处于激发状态,长期坚持,可促使学生的自信心、探索创新精神的建立和养成,特别是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及创造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参考文献 1. 2. 作者简介 唐凤葵,1975年8月生,女,壮族,1999年8月参加工作,现于大化县岩滩镇初级中学任化学科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曾获得大化县中考优秀指导奖,大化县化学科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大化县化学科超标奖,在各种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过不错的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