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78092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应把握六“度”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教师上课时只要精心组织,细心讲解,学生专心听讲,认真操练,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诚然,教师的组织、讲解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学,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特别应重视问题的设置,能做到宽松有度、难易合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教学的一门艺术了。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把握以下“六”个度:一、适当增加

2、难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中间,吸收语言和思想的营养,浸润自己的心灵,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维跳高的过程,课堂设问应该有具体的走向、高度,授以恰当的方法技巧,然后让学生亲历亲为。然而,语文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为了追求示范课的“轰动效应”,或人为降低标杆,或为学生添置助跳器,使学生不费一点力量,轻松跨过难点。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的长短和深浅,可以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一堂课如果没有一个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力上的训练是明显不足的。思考力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学

3、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效益。” “心根语文”学科教育思想的建树者刘云生老师也认为,磨砺在官能全纳的语文实践中是滋养培育儿童心根(即人的心灵之根)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之一,缺乏适度的磨砺,就无法从真正意义上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二、巧妙设置梯度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就要善于设疑、引疑、释疑,把学生的兴趣牢牢吸引住,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思维特点,课堂设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问题,使学生通过回

4、答问题,逐步突破难关。有些教师忽略问题的对象性及其特殊性,将过去老师曾这么问、过去教学总这么问、教学参资上就这样问的问题,机械地搬到课堂上来。一次公开课上,面对初一新生,老师问:“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谈骨气一文结构上有何特点?”很明显,教者犯了经验主义,或是本本主义,没有充分考虑到新授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图式的联系,也就是知识传授的梯度,结果常常出现冷场局面。这样的问题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使学生自信心受挫,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三、精心调节宽度不懂得分割法则,交给学生“无法下口的斗大的馒头”,是教师缺乏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笔者在听课中就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设计:“请大家整体感知一下课文,说说你

5、有哪些收获?”由于问题空洞、宽泛、缺少方向性,既常常使学生束手无策,又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问题,对低年级学生或中下等生尤为不利。想要改变这种状态,你只需简单地将你的大任务分成数个小的,容易完成的任务,并且不忘在学生完成每一个小任务时鼓励一番。也许有人会担心这样做不符合新课程,错误地认为那样才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那样就能体现学生的独特感受。其实,新课标对教师的界定中还是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一切有利于学生知识积累的方法都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方法,一切有利于学生能力成长的方法都不违背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课堂问题设置的时候,教师有必要精心调节问题的宽度,让学生想得充分、思得

6、深刻,使学生能在思考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提高。四、精确减小频度每一堂课,调控好焦距是教师的责任。如果忽略了通向成功的聚焦法则,而将所有的细节依次作为焦点,一一扫描过去,那就步入歧途,成功便会遥不可及。瞄准教学目标,善于抓主要矛盾(主问题),聚焦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好比将学生的思维从莽莽平原拉到一条沟里,再将其注意力引向沟中的一个洼塘,最后将其思维的触角引入塘中的一条小鱼或一个小洞,这就是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所讲的道理。这样的问题,虽然小而少,但是精而有味。其实内行人都知道一课果真能有一得,那么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必将得到很大的改观。浪费惊人的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将总

7、目标分割成若干具体而细微并充满情趣的问题,语文课堂的重复劳动才会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体现;小学、初中、高中所学大同小异,甚至连考试模式都趋于相同的窘况才会得以彻底地改观,学生对语文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才能得以改变。五、切实提高浓度在一堂规格较高具有专家参与的县市级观摩课上,授课老师在上都市精灵时,先用15分钟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一个问题之后导入赵传主唱的我是一只小小鸟的卡通欣赏,然后是交流观感,紧接着是拓展训练。这节课,直接凸现语文课改实践面临的诸多困惑与迷惘,“既要重视基础工具性,又要对人文性给予更多的关怀;既要让学生自由释放个人阅读文本的体验,又要尊重文本的特定指向性;既要倡导创

8、新精神,又要注重扎实严谨作风的养成;既要强调阅读的拓展性,又要注重文本语言的解读;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这种种关系,错综复杂,即使是慎之又慎,公开课也难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上述课例可能较多地考虑到人文性、个性体验、创新性、拓展性等因素,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文本的特定指向性、扎实严谨的作风、文本语言的解读等因素,结果造成了对文本资源的肤浅处理,使一堂课的教学浓度大打折扣,白白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一篇课文,就是一汪语言的池塘,应让学生在池塘中多游几个来回,在浸润中习得语言,在真切细腻的体验中充实精神家园。像这样架空文本神侃,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将思维稀释,表面看是体现课改精神,实质是

9、对新课程的一种曲解或误读。六、仔细揣摩效度由于课堂上教师还掌握着话语权,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课堂问题还是拿来主义:或出自教材课后思考练习,或出自配套教参,或来自冠以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学案设计。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问题,大多数是不能直接搬进课堂的,没经教师“二度开发”的问题,其效度也是值得怀疑的。乍看,这是个教学方法问题,其实,这也是教者工作热情的问题。问题也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她最钟爱勤于实践勇于开拓的人,钟爱富有生活热情的人。经验不足,可以积累;方法不当,可以调整;理念混淆,可以廓清,但作为教师切不可少了教学工作的热情。否则,合适的问题就会逐渐弃你而去。当缺少了善于钻究问题的精神,工作中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最终是害自己,害学生,更贻误教育改革之大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教师自己首先得不满足于仅仅做教书匠,不要做教参的贩子,而要做教材的教研者和开发者。唯其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才能透现出教者智慧的光芒,才能提高问题的效度。一位美国教育学专家曾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有效的。”所以,我们只有不断反思课堂设计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将语文教学的明天带进一片灿烂的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