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 作文之审题立意(原卷版).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779154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4.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3 作文之审题立意(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13 作文之审题立意(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13 作文之审题立意(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13 作文之审题立意(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13 作文之审题立意(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13 作文之审题立意(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3 作文之审题立意(原卷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3作文之审题立意(一)考点识记高考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其功能主要是为考生拟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高考材料作文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提炼的观点不能脱离材料。考生审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过程,即要将读与写结合起来。审题的三项原则: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多向性原则一般说来,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提

2、炼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时要注意三点:服从材料的整体;观点比较新颖;有理可讲,有话可说。如果说“审题”是指明辨题目所给的材料和要求的话,那么“立意”指的就是明确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是在对文题所给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作文评分标准基础等级中的“中心明确”就是针对立意所提出的要求,作文必须“以意为主”“意在笔先”。立意的四项原则:准准确、鲜明。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的正能量,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稳理性、稳妥。所持观点中肯,不走极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行文缜密

3、妥当。深深刻、集中。“深刻”指论证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集中”指作文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新新颖、独到。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新鲜有创意,有个性特点,能给人以新鲜的心灵感受与教益;但“新”建立在写作者对社会、生活、事物所具有的独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考场作文,审题、立意是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落笔之前就要构思清楚。因为考场特殊的时空限制,考生不可能有绝对充裕的思考时间。尽管随着命题的改革,作文审题的难度在不断降低,但是每次考试,总是有不少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出现立意偏差。所以,

4、要把审题和立意联系起来考虑,而且要做到快速、准确。不管什么作文,考的都是写作者的思想、思维、语言和情感。考场作文是特殊的写作,就是根据命题者的要求写,所以,先要搞清楚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有价值立场吗?隐含的思想指向是什么?还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要求:要我干什么?要求共有几条?都是些什么?审题明两点:一审意图,二审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

5、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明两点:一审意图。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这一作文命题也具有“交际语境意识”,那么审题时自然应该审明写作时的话题、角色、读者、目的、角度等语境要素。(1)话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2)角色:“你”高中毕业生、中国青年。(3)读者:显性读者外国青年;隐形读者阅卷教师。(4)目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5)角度: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二审要求。共有6条要从所选择的关键词中,提炼出各个关键词的最大公约数,提炼出可

6、以一以贯之的中心。要选好角度。要有明确的文体,不能写“四不像”的作文。要拟一个题目。不能套作、抄袭。有一定的字数要求。通过“二审”,就可以进入立意阶段了,考场作文是否切题,就看立意是否准确,但准确恰当的立意是建立在审辨命题者的意图之上的,而且立意工作是要能找出一个句子概括作文的观点。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快捷地完成这项工作呢?考生可以尝试“立意四步走”战略。立意四步走第一步:找关系。“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从大处着眼,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

7、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厘清所选择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就走好了写出佳作的第一步。第二步:抓关键词句。牢牢把握材料整体内容的同时,要留意关键词句。“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不是随机地、凌乱地去选择。要从所提供的关键词中,提炼出各个关键词的最大公约数,提炼出可以一以贯之的中心,也就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这种“关联”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

8、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等等。第三步:概括写作中心词。明确了选择的关键词之间的有机关联,然后或提取,或整合,或概括,形成一两个中心词语,这些词语是对命题者意图的概括,也是对作文中心的概括。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创新的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这里的“传统中国”“创新的中国”

9、“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时尚中国或互联网中国”就是写作中心词。第四步:形成观点句。对写作中心词,或扩充,或转述,形成观点句。这个句子就是作文的立意,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散文的线索、论述文的论点,照此写下去,一般就不会偏题、离题了。如:“我准备从一带一路、中华美食、美丽乡村三个方面带你走近一个真实的中国,感受中国人的生活、价值观。你可能会说这三者风马牛不相及吧!其实这三者间包含中国的价值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言有点拗口,通俗来讲就是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各自特色,从而博采众长,和和美美。”现在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审题明两点”和“立意四步走”的方法。(二)技法讲练结合文章的灵魂在

10、于立意。元代陈绎曾说过:“戴师初先生曰: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段文字极其清楚地表明,写作不能满足于“陈言”“正语”,而必须继续开掘,以求“精意”。因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难免平庸肤浅,流于“陈言”。再经过分析思考,就有可能深入一步,达到“正语”。“正语”虽比“陈语”深入一层,但仍属一般化的认识。因此,还不能停留在“正语”阶段,而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事物的内部规律,直到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最精辟的见解,才能把文意确定下来。这三番步步深入思考,都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都伴随着辩证立意这一思维方

11、法。一、大者小之,小者大之所谓“大”,就是那些看似很宽泛的题目,如“时代与生活”;那些很宏大、重大的材料,如2016年浙江卷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材料。所谓“小”,就是那些看起来很具体很微小的题目,如“旧书”“窗”等;那些只提供一个小故事、小寓言、小场景的材料作文。对这两类或“大”或“小”的作文题,立意方法是不同的。1大者小之,化大为小对于“大”的作文标题、作文材料,如果只是在“大”的领域中论述“大”,容易导致空话、套话,泛泛而谈,使文章程式化和空泛化。相反,如果选取小的角度、小的方面、小的材料,缩小凝炼成内容具体充实、立意集中鲜明的文章,那么,文章写起来就会很顺手,表意既集中又深刻。从“小

12、”的角度入手,借助“具体”的事与物,从而实现自己对“大”的思考,这就是常说的“大题小作”。我们常说的“一滴水中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大题小作”就是靠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滴”“半瓣”之“小”来反映主题之“大”的。例如2012年江苏卷的作文题目是“忧与爱”,一考生却从考场上一只在卷面上爬动的、随时有死亡危险的小昆虫写起,表现对这只小生命的忧与爱,角度切入很巧妙。那么,如何化大为小呢?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两种主要方法:(1)设问追问法就是一旦审好题,得出大致的中心后,要针对中心进行一番审思,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并以此打开思路,缩小写作范围。如针对2016年全国卷那幅漫画作文题,可以围绕“奖与惩

13、”进行设问追问:因何而奖惩?奖惩的标准是什么?奖惩的后果是什么?什么人、什么事上的奖与惩?除了分数的“奖与惩”,还有哪些形式的“奖与惩”?这么一想,写作的切入点和生发点就容易被锁定,立意、思路自然就有了。(2)具体落实法将大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人或事上。如“文品与人品”,“文品”指哪篇作品的什么样的“品”,“人品”指哪位作者的什么样的“品”,这样落实,立意自然容易出来,而且易出新意。将泛指类的概念、指代性的概念落实到具体的人或事上。如2017年江苏卷作文题的核心词是“车”,“车”是个类的概念,需要把它定格在哪一类哪种型号的车上。又如2016年上海卷作文题,要求就“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

14、法不尽相同”发表看法。材料中有“人们”“他人”这类指代性的概念,就可以把“人们”“他人”落实到具体的人,是邻里评价,还是单位里的评价,还是报刊上的评价,这样,就容易锁定具体的人与事了。2小者大之,化小为大针对“小”的标题或“小”的材料,当然可以就物谈物,就事论事,但最好是从小处落笔,再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在大处显出立意。如“家是美好的”这个题目,恐怕许多考生选取的“家”必是自我的“小家”,如能从自我的“小家”中走出来,放眼置身的环境,自然会觉得无处不是“家”了,比如所在的班级、所在的宿舍、所在的学校、所在的社区、所在的乡土,这样化小为大,立意就新颖多了。化大为小也好,化小为大也好,其核心是切口

15、小,开掘深,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二、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所谓“虚”,是指那些抽象性的命题,如“大道至简”;那些提供哲理名言等抽象概括性材料的作文题,如江苏、浙江、上海卷近几年的作文题。所谓“实”,是指以具体的物象、景象为题的作文,那些提供故事、时事新闻材料的作文,如2016年全国卷“小羽创业的故事”作文题。针对两类不同的作文题,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立意方法:1化虚为实,抽象实作例如2016年江苏卷作文是关于“说与不说”“长与短”“个性与创新”等抽象关系的材料,一个考生把它变成了一个“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材料话题,就两者的关系谈“说与不说”“长与短”,这样,看似抽象的材料就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支点,这就

16、叫“化虚为实”,即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材料。2化实为虚,具象虚升对于“实”的题目或材料,可以揭示其比喻义、象征义,将具象升华为抽象的道理,使立意得以深化。还是以“家是美好的”这一标题作文为例。“家”可以化小为大,也可以化实为虚:在常人眼里,“家”是起居生活之所,在思想家眼里,它不但是起居之所,更是安放心灵之所、理想之彼岸、崇高之境界等。所以,只有美的心灵家园达成了目标,崇高的境界等才是美好的。某年全国课标卷作文题,所给材料叙述了一个船工顺手补船底漏洞而救活了船主的孩子们的故事。有位考生由此展开联想,想到了“生命的漏洞”,写了项羽不补其“漏洞”而失败的事例,达到了立意实题虚作的要求。当然,无论是“实”题还是“虚”题,均可以虚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