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753521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分析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定义界定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浙江农村土地流转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些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兴办家庭农场,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结合近年来浙江各地家庭农场发展状况,综合对家庭农场经营情况的典型调查

2、资料,在总结分析浙江典型地区家庭农场的经营状况、认定标准、扶持政策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上,探讨了制约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的诸多因素,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状况(一)家庭农场发展简要历程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浙江家庭农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快速增多,农村大量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从自发到委托,土地规模经营由小到大,土地逐渐向种粮大户、种田能手集中。1985年,宁波慈溪市横河镇农民孙大华注册登记了我省第一家农业法人主体慈溪市横河镇苗圃,这一时

3、期,慈溪市一批种植场、苗木场、示范场等主体注册登记为法人实体,成为我省家庭农场的雏形。起步阶段:2000年至2009年。城镇化快速推进加快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也为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带来了丰厚的政策红利。一些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市、区)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2001年至2003年,慈溪市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覆盖镇、村两级的土地服务组织网络,鼓励委托流转,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突破25万亩,注册家庭农场突破33家。2009年,海盐县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种养大户流入土地,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立家庭农场。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

4、今。在慈溪、海盐等典型地区带动下,特别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地兴起了成立家庭农场的热潮。除慈溪、海盐等家庭农场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以外,杭州萧山区、衢州柯城区、湖州南浔区等地的家庭农场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衢州市自5月份出台衢州市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办法(试行)起,种养大户等农业主体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踊跃注册创办家庭农场。截止11月初,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家庭农场2332家,注册登记数量居全省11个市第一。(二)家庭农场基本情况本课题组于2013年9月初至11月中旬,通过各地统计系统相关人员,对浙江家庭农场发展状况开展了一次典型调查。共调查家庭农场51家,涉及11个市20个县(市、

5、区)。鉴于家庭农场在浙江大部分地区尚属新鲜事物,所以调查数据中除宁波、嘉兴等地有历史数据以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数据仅指2012年以后的发展情况。1.家庭农场主以壮年和初中文化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农场主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15.8%,4050岁的占49.7%,50岁以上的占34.5%,可见农场主的年龄以壮年居多。而农场主受教育年限为9年的占66.7%,12年及其以上的占3.3%,可知农场主的文化程度普遍为初中水平。其中受教育年限为9年的农场主其经营规模小于700亩,而教育年限为12年及其以上的农场主其经营规模均在1000亩以上。上述结果说明农场主的受教育年限越高,越倾向于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经营。表

6、1 调查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特征数户主年龄/岁受教育年限/年家庭劳动力人数经营规模/ 亩年纯收入/万元农场建立年限/年土地租期/年长期雇工人数/人最大值56.012.04.01300.5650.015.018.045.0最小值38.09.01.069.025.01.05.05.0均值47.79.52.7225.0252.57.011.019.3方差52.31.51.1764.040437.525.634.4231.1数据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整理。2.异地雇工为主。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调查的家庭农场长期雇工人数最多的为45人,最少的为5人。其中33.3%的农场存在短期雇工招工难以及雇工素质不理想

7、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浙江大部分家庭农场的雇工来源主要以异地雇工为主,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江西等周边地区,人员流动性较大,导致家庭农场雇工的雇佣周期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雇工成本;此外,雇工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偏下,自身的劳动技能水平较低,从而导致农场劳动力缺乏或是实际生产率水平低下。3.土地租赁期偏短。农场的土地流入方式都是经过村集体或村小组调配,反租倒包到农场主手中,由农场主和村委签订土地的租赁合同。从土地租期来看,33.3%的农场租期为5年,另有33.3%的农场租期为10年,租期为15年和18年的均为16.7%。(三)家庭农场经营情况1.经营现状。从经营规模上来看,被调查的51户家庭农场

8、中,有15%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为60-105亩,51%的农场为105-315亩,18%的农场为316-525亩,10%的农场达到525-825亩,有6%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超过826 亩,其中规模最小的绍兴市上虞区章镇镇天富家庭农场仅为69亩,规模最大的海盐宏亮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超过1300亩。由此可以看出,与传统分散的家庭承包经营相比,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大。通过对慈溪市成立较早的家庭农场发展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家庭农场在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上优势同样明显。以慈溪市6家典型家庭农场为例,各农场的经营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见表2)。从2010年以后每年的环比增长速度均在27%以上,20

9、12年更是达到了45.1%。可见,当土地集约到一定规模,家庭农场发展的自发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表2 慈溪市典型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逐年增长速度年份经营面积/亩环比增长速度农场1农场2农场3农场4农场5农场62006-153.7593.15193.35-02007-153.75108.15198.15-6.202008-307.80203.10127.80214.80-19.602009-334.65333.60154.80214.80-23.602010228.15430.05531.45185.55246.75-28.402011243.75526.65701.70230.10349.95-27.

10、002012310.05670.051203.00316.05499.951099.9545.102013376.80759.901232.55486.75528.601188.4528.70注:“-”表示数据缺失或此年份下农场尚未建立。数据来源:根据调查表数据整理。浙江家庭农场的经营范围已经涵盖了谷物种植业,蔬菜种植业,水果种植业,园艺作物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家畜家禽饲养业等农业生产行业。从总体上看,以谷物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为主。各地区特色明显,如宁波慈溪市逍林镇,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型家庭农场;嘉兴海盐县沈荡镇重点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家庭农场;绍兴上虞区主要是借发展“四季水果”采摘旅游业的

11、契机,重点鼓励支持水果种植型家庭农场。在调查的51户家庭农场中,有66.7%的农场是以经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主要涉及葡萄、水稻、西红柿和西瓜等作物的种植;22.7%的农场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初加工为辅;10.6%的农场则是以农产品初加工为主,从事部分农机服务或农业种植。目前,浙江家庭农场从事种植业的比重约占85.0%以上,较少涉及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这可能是由浙江自身农业生产特点以及政府大力倡导发展种植业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导致的。从种植结构上看,调查的51户家庭农场中,有71%的农场是以单一蔬菜或粮食种植为主,谷物与蔬菜、水果及其他农作物混合种植的比例不到农场总数的30%。以海盐县典型家庭农场

12、为例(见图1),截至2012年底,在注册登记的150家家庭农场中,有44%是以单一蔬菜种植为主,27%以单一谷物种植为主,混合套种的比例不到12%。这种种植结构虽然有利于充分发挥土地的规模优势,开展标准化生产,但是也反映出浙江大部分家庭农场的种植结构还比较单一,种类缺乏多样性,生产的农产品,受季节因素、市场因素以及自然灾害因素影响较大,不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图1 海盐县家庭农场种植结构 单位(户)从经营模式上看,大部分家庭农场均以订单农业生产为主,且与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等建立了稳固的产销关系。从调查的51户家庭农场中发现,连锁超市占到农产品销售总量的80%,销售给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占1

13、5%,自由销售占5%。从经营管理水平上看,调查的51户家庭农场中,有75%的农场经营管理方式仍是沿袭传统做法,即农场主是农场所有事宜的最终决策者,集生产、销售、物流和财务大权于一身。从理论上讲,这种管理方式在农场发展初期确实能节省人力物力,简化管理流程。但随着农场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这种独裁式的管理方式将无法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快速发展,甚至会阻碍农场的发展。调查中83.3%的农场主希望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来协助自己管理农场。2经济效益。家庭农场因具有规模化、市场化、企业化的特点,理论上来讲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开展标准化生产。鉴于大部分地区家庭农场刚刚处于成立的起步阶段,从农业生产的特点上来讲,

14、经济效益尚未特别明显。本文仅以成立较早,规模在240亩以上,具有典型意义的6家家庭农场为例,对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进行初探。用成本费用利润率来衡量农场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各农场具体的费用、利润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见表3)。表3 2012年典型家庭农场成本费用利润率农场总成本费用/万元总利润/万元成本费用利润率/%农场1391.059.015.09农场2370.2149.840.46农场3209.058.027.75农场4400.0120.030.00农场5200.068.034.00农场683.971.184.81数据来源:根据调查表数据整理。由表3中数据分析结合调查表数据可知,上述6家家

15、庭农场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小于1,农场整体平均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8.69%,即均未能实现超额利润。其中,农场1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仅为15.09%,即每付出1元成本仅可获得0.15元的利润。效益稍好的农场6成本费用利润率达到84.81%,即每付出1元成本可获得0.85元的利润。调查中发现,农场1是以单一种植西兰花为主,而农场6则是实现了水稻、杨梅、竹笋和家禽的混合经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行多样化农业生产经营比单一农作物种植更易获得较高的利润。而6家家庭农场的总成本费用中雇工费用所占的比重平均为27.8%,种苗费用平均占总费用的23.1%,农药化肥平均占19.9%,土地租赁费平均占l7.8%,这几项费用占总费用的88.5%,水电费,农机购置和农机租赁等费用仅占11.5%,可见雇工、种苗、农药化肥和土地租赁是农场最大的成本费用,其中雇工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