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753069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水稻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是为害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茭白、高粱、玉米、油菜、蚕豆等春熟作物。二化螟危害性极大,防治不好的田块损失1-3成,严重的能造成失收。一、形态识别螟虫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只有幼虫阶段才蛀食稻茎。雌成虫:体长12-15毫米,额部有一突起,头、胸部及前翅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散布有少量具金属光泽的鳞片。雄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卵:呈鱼鳞状单层排列,成卵块,上有胶质物覆盖。幼虫:两龄以上幼虫腹部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蛹:初期淡黄色后变红褐色,背部隐约可见5条纵线。二、生活习性螟蛾白天隐伏在禾

2、丛基部近水面处,夜出活动,有趋光性、趋嫩绿稻株产卵习性和原田产卵习性。在发蛾盛期,以分蘖期和孕穗的水稻上产卵多,蚁螟易侵入和成活;刚移栽的秧苗和拔节期、抽穗灌浆期的稻株,因叶色落黄,产卵少。特别是稀植高秆、茎粗、叶宽大、色浓绿的品种和丘块最易诱蛾产卵。三、危害症状二代螟以幼虫为害水稻,水稻自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遭受其危害,为害症状因水稻不同生育期而异。分蘖期,初龄幼虫先是群集为害叶鞘,造成枯鞘;二龄末期以后逐渐分散蛀食心叶,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幼虫蛀食稻茎,造成枯孕穗;抽穗到扬花期咬断穗颈,造成白穗;灌浆、乳熟期为三龄以上幼虫转株为害,造成虫伤株。虫伤株外表与健株差别不大,仅谷粒轻,米质差;灌

3、浆到乳熟期幼虫转株蛀入稻茎,茎内组织全部被蛀空,仅剩下一层表皮,遇风吹折,易造成倒伏,这种被害株颜色灰枯,秕谷多,形成半枯穗,又称“老来死”。四、发生规律二化螟在我地的发生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以前80年代中,年发生2代,年亩虫量1000条左右;第二阶段:80年代后至90年代中期,年发生3代,年亩虫量在3000-4000条水平;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年发生不完全4代,亩虫量高达50000-70000条。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趋向复杂化,有利于螟虫种群的不断积累,发生为害程度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一代主要为害早稻;二代主要为害迟熟早稻和中、晚稻;三代为害一季晚稻及双季

4、晚稻;四代为害迟熟晚稻。在20-30之间,湿度在70%以上有利幼虫发育。我县水稻生长季节都适合二化螟生长,单、双季稻混栽区,桥梁田多,有利于二化螟发生。一般混栽地区二化螟发生比较严重。五、综合防治1.农业防治。调整水稻播种期,避开螟蛾发生高峰期;处理稻桩:冬前或第二年3月底前翻耕泡田;灌水灭蛹:在越冬代螟虫盛蛹期(一般在四月中下旬)灌水淹没稻庄,能淹死大部分蛹。拔除白穗:齐根拔除或剪除白穗株可消灭一部分虫源。2.物理防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蛾。3.化学防治。二化螟防治指标:当亩虫量达到5000条以上,必须用药防治;当田间枯鞘率达到5-10%,应立即施药防治。防治策略防治二化螟应采用“挑治一代,狠治二代,巧治三代”的策略,掌握“准、狠、省”的原则。“准”:根据植保站病虫情报,适时用药。一般在低龄阶段即盛孵期至1、2龄幼虫盛发高峰期施药;“狠”就是抓住重点,保质保量认真施药,要狠治第二代,降低二代残留虫量;“省”是在选准对口药剂,保证防治效果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农药的使用量。防治药剂。可选用沙蚕毒素类,如杀虫双和杀虫单,三唑磷微乳剂、BT制剂及其复配剂,或锐劲特、福戈等。施药技巧:在苗期发生量不大时,可以采用挑治枯鞘团的办法,省工省药;对发生最大的丘块,可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重复喷药,提高杀虫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