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11].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752866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1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1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1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1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1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11].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课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苹、晰、疏、循、矩、案、魅”等7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新、者、拦、未、使、图、创、造”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句。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做数学题。有的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和做法,可以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讲的是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相信大家一定会感兴趣的。教师板书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苹果里为什么有五角星呢?3.好,带着你心中的疑问来读课文,并找

2、出不认识的生字朋友,跟它交朋友。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2.教师指导提出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概括为四读: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三、记忆字形,检查自学1.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在自学生字时,出示生字卡片,

3、“苹、晰、疏、循、矩、案、魅”,指名读。 生:“案”是前鼻音,无声母,不读nn。 生:“魅”读mi,不读m。 生:“循”前鼻音,第二声,不读sn。课件出示:清晰 生疏 图案 深有感触魅力 创造力 苹果核 鲜为人知 循规蹈矩 生自由认读。指名读,个别读,齐读。理解词语“清晰、生疏、循规蹈矩、鲜为人知、魅力”的意思。生:清晰:清楚、明白。生:生疏:陌生;不熟悉。生:循规蹈矩遵守规矩。生:鲜为人知:鲜,少。很少被人所知道。生:魅力:很有吸引人的力量。师检查学生的朗读课文情况。指名读,其余评议。2.师生共同解决困难,重点指导学生区别多音字“藏、切、鲜”。生:“藏”有两个读音,在“宝藏”中读“zng”,

4、 在“隐藏”中读“cng”。生:“切”有两个读音,在“亲切”中读“qi”, 在“横切面”中读“qi”。生:“鲜”有两个读音,在“鲜艳”中读“xin”, 在“鲜为人知”中读“xin”。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4.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5.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新、者、拦、未、使、图、创、造”生:“造”字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笔画较多,不能丢里面的部分。 生:“新、创”书写时左右要匀称。生:“拦、使”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都是在左边,书写时左窄右宽。生:“者”下面是“日”字。6.学生描红。课堂作业新设计: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5、”标出来。 清晰(qn qng) 魅力(mi wi) 循规蹈矩 (dn xn) 苹果 (png pn) 案板(n n) 生疏 (sh s ) 二、看拼音,写词语。 xn xn d zh ln zh wi yush yng t hu chung zo三、组词。栏( ) 未( ) 造( ) 者( )拦( ) 末( ) 浩( ) 堵( )四、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生疏( ) 循规蹈矩( ) 清晰( ) 鲜为人知( ) 参考答案:一、 qng mi xn png n sh 二、新鲜 读者 拦住 未有 使用 图画 创造三、栏目 阻拦 从未 末尾 制造 浩荡 作者 堵住四、熟悉 打破常规 模糊 尽人皆知第

6、二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晰”、“魅力”造句。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课前准备:苹果实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1.听写词语。2.指名读课文。二、细读文本,感知创造(一)细读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第1、2自然段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教师板书:显示新本领分角色读两人的对话。2.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就有了新的发现让人惊奇了。3.苹果,大家都熟悉,现在,老师请你来画一个大苹果。4.又大又圆的大苹果画好了,如果老师要

7、和你一起分享这个苹果,你们一般会怎么切呢?5.请你用一条虚线表示出你的切法。6.你们都是毫不犹豫地竖切,然而,小男孩是怎么切的呢?7.自读第3、4自然段,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8.请大家拿出苹果,动手来切一切。讨论交流。(结合理解“横切面”、“清晰”等词语)9.请大家用实线将小男孩的切法表示出来。10.苹果切好了,小男孩此刻的心情怎样?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来?他说的话也应该带有自豪感。我们一起来把这几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我”想到了什么?板书:打破常规 循规蹈矩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4.小结:谁能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5.指导朗读:小男孩第一次和第

8、二次说的话要读出充满自信的语气;第三次说的话,要读出自豪的语气;“我”说的话要读出平缓的语气。最后一句感叹句要读出惊奇的语气。6.齐读第一段。(二)学习第二段。1.指名读第5自然段。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的切法。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生:表示对第一次拦腰切苹果原因的猜想。师:既然是两种猜想,不能确定原因,所以两次说“也许是出于”,接着说的就是确定的内容了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3.指名读下面三句话。理解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生:苹果里的五角星。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说说第二层意思。生:苹果里隐藏着“

9、五角星”的这个秘密传到幼儿园,再传给“我”,“我”又传给大家,证明它有很大的魅力。)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层的含义?生:由这个苹果里“五角星”的发现,能使人感到人的创造力是什么。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教师板书:创造力5.齐读第五自然段。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往大处说呀,创造力的产生,在于一个人敢于怀疑前人的观点,打破自身的局限,哪怕是小事,也能用另一种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实践,才能有所发现,创造。2.你们身上有没有创造力呢?可大着呢!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有趣发现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希望同学

10、们也学小男孩,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有小发明、小制作涌现。4.在平常的学习上、生活中,你们是否也能用新方法,从新角度来思考问题呢?(出板报、做作文、自己谱曲唱我能行)五、作业布置小男孩不仅让作者大受启发,而且深深影响了我们,以他的切苹果中,你想到些什么?今天的日记请完成这个作业。课堂作业新设计:一、多音字组词。xin( ) qi( ) zng( )鲜 切 藏xin( ) qi( )cng( )二、根据解释把文中相应的词语填入括号内。鲜为人知 循规蹈矩 1.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2.很少被人知道。 ( ) 三、仿照例子写句子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

11、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魅力 。从横截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清晰 。 四、读下面的句子,选择适当的关联词填空。如果就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1.( )大多数人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方法切苹果,( ) 他们从没有见过隐藏在苹果中的“五角星”。2. 我( )不知道谁是第一个找到苹果中的“五角星”的,( ) 这图案的魅力却使我深深触动。3.( )你想知道什么叫做创造力,往小处说,( )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参考答案:一、xin(鲜为人知) qi(切开 ) zng(宝藏)鲜 切 藏xin(新鲜 ) qi(一切)cng(珍藏)二、1.循规蹈矩 2.鲜为人知三、四、1. 因为所以 2.

12、 虽然但是 3. 如果就 板书设计:苹果里的五角星 显示新本领 创造力打破常规 循规蹈矩【教学反思】1.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突破难点。本教时的难点是:明白什么是“拦腰切”,理解“横切面、清晰”。教学中,我没有包办学生的认知过程,而是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切苹果,后交流:你是怎样切苹果的,你有什么发现?在切一切、议一议中,难点得以突破,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直接的体验。2.朗读指导也要重过程和方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指导朗读,通常的方法有:(1)抓重点词句。(2)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3)教师适当地补白,提示学生用一定的语气去读。(4)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根据文本特点,教师要灵活机智地采用有效手段,切实指导学生读好书。课文最后这样说: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我想说,所谓“创造力”,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我愿和我的孩子们共勉,做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