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748723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文详解+教案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文分析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科学论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弘扬中国建筑优良传统的热切愿望。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为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这样一位学者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再合适不过了。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这一观点,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阐述中国建筑的影响,语言简练准确,让人对中国建筑体系的独特性及影响力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是全文的引论。如此有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具有哪些特征呢?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将这些特征概括为九

2、点。这九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 (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从立体构成来说,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就平面布局而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 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其与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建筑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斗拱不但可以减少立柱和横

3、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屋顶形成斜坡或曲面。在介绍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作者进入局部。(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像翼舒展”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中国建筑在使用颜色方面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九)说明中国建筑在材料方面的装饰特点。这九

4、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在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拘束性”,表现出同一性,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三段,作

5、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哪怕是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也是不一样的,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点。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既呼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得出了立场鲜明的结论,给人以深刻的启发。阅读本文,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本文有着鲜明的特点。第一,视野开阔,指向精准。作者立足当下中国,放眼古今中外,展现出古今、中西对比的明确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素

6、养,也体现出他服务社会大众、探索民族传统的精神。第二,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文章首先引入概念,界定“特征”的时间、地域范围;然后阐述概念的内涵,介绍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由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让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建筑的“文法”,分析中国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可译性”的问题,最后阐述本文的主旨,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就此完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论述。除了整体上的论述有严谨的逻辑性外,在进行具体的论述时,本文也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比

7、如说在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作者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结合从下到上的空间顺序安排,材料丰富,例证确凿,观点明确,读来并不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作为一篇科学论文,这篇文章经常使用较长的语段来进行表述,这时作者一般以一个清晰的主题句领起或收束语段,内部用总分或分总的形式来呈现,在局部结构上同样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加感受。第三,语言简明、严密、准确。比如,在界定特征体系的形成时间时,作者说“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已经”和“基本上”这两个词语准确、严密,符合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文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可以引导学生细加品

8、味,对作者语言简明、严密、准确的特点有更深的认识,也更深刻地感受科学论文的严谨。第四,合理设喻,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易于把握。例如,谈到中国周边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时,作者将之比作“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的观点。在谈到中国建筑的法式时,作者合理设喻,把这些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而把梁、柱、枋、檩、门、窗等称为我们建筑上的“词汇”,化艰深为浅显,展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比如,用语言和文学中的“可译性”为喻,解释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的一致性和相通性,让人能够获得明确的认识。至于作者用人们熟

9、悉的事物打比方来论述,如“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中,“大文章”“小品”等比喻的使用,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在建筑体系中的特点,让人读来平易亲切。(二)课文解读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南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葱岭:古山脉名,传说以山多青葱而得名。包括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等。)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

10、弟兄之间属于一家的关系。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第一部分(第1、2段),作者首先指出中国建筑体系是个独特的体系,点出本文说明的中心,接着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西起葱岭,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

11、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作者便从世界和历史的高度,突出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几点。(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个别的建筑物:指相对独立的一座房屋。个别,在这里是单独的意思。)(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这种建筑物:即上文所说的“个别的建筑物”。抱厦: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厢:厢房,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耳:耳房,跟正房相连的两侧的小房屋,也指厢

12、房两旁的小屋。)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墁:mn,用砖、石等铺地面。)以上(一)(二)两点说明中国建筑中一个“体系”的构造,作者采用先个别、后整体的顺序进行介绍,介绍“个别的建筑物”的构造,从立体的角度,自下而上;介绍“体系”的构造,则从“平面布置”的角度,突出“向南”和“对称”两个要点。(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

13、,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14、。这是介绍中国建筑“体系”中主体,即梁、柱的结构方法,主要说明两点,一是以木材结构为主,二是框架结构的原则。作者特别指出,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在外国“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以此强调了它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首创性、超前性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深远意义。(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

15、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替木:联系桁与斗拱的短木枋。桁,即檩。)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干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是介绍主体结构之外的一个重要构件:斗拱。先介绍什么是斗拱,接着说明斗拱的两个作用,一是结构上,它“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还“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二是装

16、饰上,斗拱装饰性作用的充分利用“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五)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坨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这里介绍另一个构件:举折。举折,即“举架”,举折是宋代的叫法,举架是清代的叫法,其作用是构成屋顶的坡度。(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女儿墙:此处指的是建筑物屋顶外围的矮墙,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