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课堂教学习惯.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744966 上传时间:2024-03-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疑课堂教学习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质疑课堂教学习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质疑课堂教学习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质疑课堂教学习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质疑课堂教学习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疑课堂教学习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疑课堂教学习惯.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质疑课堂教学习惯万天红课堂是学校最基本、最平常的单位。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学生每天也大都在课堂上度过。这种习以为常往往使得我们有意或无意忽略课堂,忽视对课堂的深刻反思,以至于许多看似普遍正常而实质上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的现象无时不刻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今天,对于几乎定势化的观念和习惯化的做法提出质疑,这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哗众取宠。因为这种质疑,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的真谛,对于摆脱那种有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惯性,对于创新我们的课堂,具有现实意义。一、课前预备,价值何在 预备,是为上课做准备的,是教学的起步和发动。不仅作简单的知识准备、物质准备,而且还要让学生通过唱歌作必要的心理准备,消除烦

2、恼,调整心态,集中注意,振奋精神。而这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却往往被教师忽视。毫无疑问,那些主题健康、格调高雅、节奏欢快的歌曲,有助于学生课前的心理准备。进一步地说,学生还可以从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五花八门的影视歌曲和港台星们的歌,堂而皇之、随随便便地回响在我们的中学课前预备里。忘不掉你的人是我,离不开你的人是我.如果全世界我都能忘记,至少还有你.。情真意切,不绝于耳。很难想象,中学生在课前接受这哀婉悱恻、情意绵绵的旋律熏染,会以什么样的情绪进入教学状态。我们习惯觉得,预备阶段就是唱歌,唱歌是学生的事情。教师的任务是等待上课铃声响起,再开始上课。习惯渐

3、成为自然,自然愈变得平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课前预备的十分钟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成了学校德育和美育的盲区;教学的起步和发动期就这样每天培育着学生多情的细胞。从一定程度上说,预备阶段也是课堂的一部分,因为准备的质量也就是教学发动质量。它的价值,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具体效果,更是影响着学校育人目标的质量。二、学生上课插嘴,就是违反纪律 有些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七嘴八舌、随便插嘴十分反感。认为它是违反课堂纪律,是不礼貌的行为。发言,那是教师发问后,学生举手等待老师恩准才可进行的行为。实际上,小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插嘴,说明小学生不懂课堂规则,他们正处于学习规则的年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4、,那就是学生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急于想得到教师在集体面前的公开肯定。进一步地说,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课堂上积极插嘴,是正常的年龄特点,是大脑积极活动的表现。这至少还能表明,学生在认真听,在认真思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得到了磨炼。很遗憾,有的教师,习惯将学生插嘴与课堂纪律甚至心理品德联想起来,这很不应该。可以说,教师本身的教学也有一定的责任。也许,学生七嘴八舌、随便插嘴是对机械、僵化的课堂生活自主或不自主的反叛,是对发言机会不均、教师一言堂的一种挣脱。这种反抗对于学生精神和个性来说,具有某种解放的作用。三、教学目的,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 课堂上,常见到这样一幕:教学接近尾声时

5、,教师习惯地问学生:听懂了吗?记住了吗?当听到学生齐声回答听懂了、记住了,教师才抖落一身粉笔灰,步出教室。教学,难道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有些教师常常根据教材揭示的指示点,根据预先设计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教师认为有效的方法塞给学生,然后,练习、作业、辅导和考试,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教师教得很投入,很辛苦,学生学得亦步亦趋,那样吃力。我们教的更多的是从教师的需要和假设出发,让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教师教的越多,学生接受的越多,创新思维的余地就越小。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它更主要地是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知识既是名词,也是动词,通过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动口获取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永久地占有知

6、识。 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技能,它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靠训练,学生在做作业时可以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在考试时也可以达到标准无误,但同时,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在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性在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在弱化。所以,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用知识填充学生。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钥匙,教给学生发展自我的本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四、改革教学,就必须依靠新的方法 一些教师习惯地认为,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是陈旧的教学方法造成。只有借助新的方法,才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事实上,教学的工具有新有旧,教学的方法则无先进与落后之别。教学方法是师生借助于教学工具把有关课的内

7、容表述出来的组织程序。方法好与否,不在于它有无一个时髦的名称,而在于特定的课堂里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有的教师不愿使用讲授法,担心自己讲得太多,有满堂灌的嫌疑。实际上,衡量一堂课是否为灌,不在于教师讲得多寡,而在于教师是否考虑了学生的需要,在于教师是否一相情愿的知识传递。试想,李吉林老师在课堂上整段整段地用语言渲染情景气氛时,谁能因为她说了很长时间而判定她的方法陈旧、缺乏新意。再试想,赵忠祥老师为中学生上一节人与自然的课,他那种娓娓而谈的讲解法,能称之为满堂灌吗?教学改革需要新方法,但研究方法不是教改的目的。我们并不缺乏课堂方法理论,我们缺少的也许是把已有的方法加以创造性运用的实践

8、精神。五、课堂提问,怎样才有价值 每个教师每节课都要提问。但教师在提问时的诸多习惯,却值得反思。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学生也习惯于回答教师的问题,习惯于教师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似乎学生不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不需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不需要同学之间互动和讨论。是否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给教师提问。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精神。教师习惯于提是什么、在哪里以及一些知识推理性问题。设计问题往往要考虑教材知识的逻辑和结构的完整。本应是启发思维的提问却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是否让课堂提问更富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否让所提问题跳出课堂和教材,引导学生多多关注社会和人生。只有内容

9、有了扩展,学生思维才有空间。评判学生的回答,教师习惯于结论式的权威裁决。教师的一声对或错,可能将学生的可贵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甚至创新思维判为死刑。于是,学生觉得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就是划书、背书,相信教师的标准答案,然后取得让教师和家长满意的分数。长期下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逐渐枯萎。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是细心的学习诊断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错误中的合理成分和症结,要允许学生在尝试错误中走向成熟。六、教学,一定能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把优秀教师定位在辛勤的园丁的层面上。习惯认为,教学只要投入,就有产出;只要教,就会有收获。所以,有的教师将学生盯得紧,作业布置多,考试考得勤。对学生的

10、学,习惯于用勤能补拙熟能生巧等古训来训导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焦虑、退缩、自卑等消极心态,简单斥之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这无意之中为自己的知识灌输、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找到了理由,对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作了开脱。从僵化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表现的逆反、厌倦的眼神里,我们可以感觉到课堂教学中缺少一种生命的活力。应该承认,相当多的流失生,之所以过早地离开校园,就是因为承受不了单调的课堂生活、沉重的学习压力和频繁的考试打击,承受不了教师的埋怨和冷落,由对学习的希望逐渐变得绝望,最后不得不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当一些教学,制造了学习的失败者。我们在承认好的教

11、学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得承认,那些落后、沉闷的教学同样会妨碍和阻滞学生的发展,同样会成为贬低、摧残、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并得到延续,是因为它能够发展学生。而发展是有条件的。只有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教学,那些能够唤起学生惊奇感的教学,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惊奇万分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妙不可言;表现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意犹未尽留恋往返;表现为师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学生认识的成熟和视野的开阔。七、学生不需要了解教学过程 我们总认为,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事情。因为教师闻道在先,对知识如何传递、对

12、技能如何训练有着绝对权威,是教学的当然主宰者,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即便参与,也仅仅在学习活动之前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而已。教学是教和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的责任缺一不可。教师不但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参与进来,还应该在教学之前与学生共同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教师把教学的部分责任归还给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学生才会有学习的主人意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学习者,教和学才能真正相长起来。魏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一起研究教育学的理论,和学生讨论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讨论布鲁纳的发现性学习,讨论赞可夫、杜威的学生观念。他的目

13、的是让学生成为更加自觉的学习者,学生的主人意识得到发展,最终学会主动的学,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有些教师大约有这样的错觉,认为不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制造课堂悬念。殊不知,悬念仅是教学的表达技巧,而不是把学生蒙在鼓里。单纯只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那只是教学独裁的权威思想表现,这样的教学是考虑不到学生需求的,当然不是完美的教学。八、课堂是教学的唯一场所 课堂是为教学而存在,教学只有依靠课堂才能进行。多少年来,课堂是教学的唯一成为我们众多教师的共识。然而,现实的课堂里,学生终日生活在整齐划一的课桌椅之中,活动范围也只是一尺见方,每天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既不能说,也不能动。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实在是对天性的压制。从夸美纽斯开始,时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制约因素,影响着我们对课堂进行更加宽松的理解。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些新颖的设计,那么,教室就不一定是形式活动的最佳场所,学生的活动时间也不一定就正好需要45分钟时间。像研究性学习、成功展示、社会实践等教学活动,实际进行之中,常常要突破原有的课堂时空限制。我们既然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学生的主要生活,那么,就应该为课堂增加一些文化的意蕴,教学的背景可以更宽阔点,阅览室、科技馆、文化长廊甚至绿荫场,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场所。在今天网络化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时空模式必将会产生全新的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