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创新教育.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732572 上传时间:2024-03-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视创新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审视创新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审视创新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审视创新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审视创新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视创新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视创新教育.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视创新教育王魏兰摘要: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到来,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种事实表明:经济开始呈现崭新的姿态,其特点是知识的高度依赖。能否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教育应运而生。然而,一哄而起的创新教育研究,正逐渐地把创新推向庸俗化的边缘。创新这样一个时代鲜活的灵魂,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反映了教育对知识经济等的回应,但是速成的创新教育“巨著”对创新精神与才能培养起到一定的误导作用,创新可能会被教育吞噬掉。在教育外部和教育内部,消除阻抗创新教育的因素,真正实现教育创新,任重而道远。关键词:知

2、识经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教育误导阻抗因素教育创新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响应江泽民关于创新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号召,中国科学院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报告。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就这一报告作出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科教兴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之一,科技战线率先提出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对策,教育战线也必须给予明确回答。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必须改变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变“接受性教育”为“创新性

3、教育”;必须改变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一、 创新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导致社会后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趋势的进一加强,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取决于该国家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全球范围内的科技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在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创新能力仅排第43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另外,据统计,美国的“创新性人群”,即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建筑师等专业人才,占美国所有工作人口的30%,居各国之首。这

4、些“创新性人才”为美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专家分析认为,导致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创新人才匮乏。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家各部门、各地区、社会各部门以及各行各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强盛,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创新型优秀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众多的研究与实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人类具有创新的潜质与本能,具有创新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创新的潜质与本能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与途径使其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创新的可行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与发现,人们创新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希望自己的创新潜能能够得到启迪、

5、开发,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人们越来越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满,渴望有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能使人们的智慧和创新潜能得到启迪、开发和充分挖掘,期待通过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发培养、训练,使人们的创新能力快速得到提高,使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赖于教育。如何实现以一种切实、高效、科学可行的创新教育途径,为我国快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尽快解决我国创新型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也就成为一个实现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创新教育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二、 创新教育的本质内涵随着创新教育的提出,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对创新教育概念及其本质的

6、认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阎立钦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文安认为:“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华东师大学教育学系教授郑金洲认为:“能够称之为创新教育的教育,应该是以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鹄的的,以创新性思维或者说创新思维为桥梁的。

7、也就是说,它是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创新人格的养成为指向。” 广东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的钟以峻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教育。”还有人认为:“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也可称为创新素质教育。”上述都是从创新教育应该培养什么规格的人这一角度来定义创新教育的,归结一点就是,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我们探讨的创新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青少年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创造人格。有了良好的创新素质,高尚的创新人格,就会去努力

8、学习,刻苦钻研,充分发挥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作为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内涵,还包括担负国家知识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任,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的实践,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工程中的主力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 认识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尽管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但仍然与人类的教育发展一脉相承,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理论有着一定的联系或关系。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所谓传统教育主要是指传统的以传承知识、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因而两者之间有着一些必

9、然的联系,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创新教育也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创新的载体,离开俄知识,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很难进行甚至无法进行。因此,创新教育不仅不排斥知识的传承,而且将知识传承当作起始环节,视为教育活动的基础,创新活动的源泉。然而,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又有本质的区别,创新教育不把“传承”当作目的,而是当作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的手段与途径。因而创新教育强调在知识传承过程中厘清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思维和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是学生逐步养成选择、融合各类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体验,形成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养成批判精神与创新人格。强

10、调传承知识是为创新知识和运用传承的知识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而服务的。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的关系创造教育是20世纪初、中期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教育理论,在我国曾产生过大的影响。创造教育是一种提倡培养创造型人才为本质特征的教育理论。他强调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创造想象的训练、培养;强调对学生加强创造理论、方法的学习与掌握;强调加强学生创造技能、创造能力的培养;强调加强创造欲的激发和创造潜能的挖掘;强调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批判精神的培养,等等。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创造教育中优秀的内涵,但有丰富了它的内涵,因而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一是目的不同。创

11、造教育主要指培养有专特长的学生,能够发明创造出具体的东西;而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创新意识。二是内容不同,创造教育着力于创造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而创新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加强创新人格的教育。三是任务不同,创造教育是立足培养少数尖子学生和有专特长的学生,使部分学生有创造能力、创造成果;而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创新教育突出强调发展和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创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化。创新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无

12、疑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化,当然,强调创新素质在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并不意味着对道德素质、实践能力等培养目标的排斥或忽视。就像核心课程不是课程一样,素质教育中的核心目标不是唯一的。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的突破口。有人担心,提出创新教育会冲击素质教育。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创新教育不是要代替素质教育,而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导向,全面推进对传统教育的革新。正因为如此,创新教育对我国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 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50年来,我国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发展。我国科学家在外界封锁的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研制

13、了两弹一星,最早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数论、数值计算方法、理论物理、高能物理、高分子化学、杂交水稻、育种、资源勘探、肢体再植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创新和杰出贡献,但是缺乏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和重大的科学发现。这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方面不够重视有关。 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急功近利教育的国家功利、社会功利占主导地位。由于国家急于培养专门人才,把高等教育全部包下来。纳入国家计划体制之中,从招生、培养到毕业生就业,全部由国家统包统配;学生的住宿、医疗、吃饭、学费也全部由国家负担;教育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现象十分严重;学校、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因为学生学好学差一个样,毕业

14、后全部由国家包安排工作;社会各部门、各单位也是按计划接受毕业生,无权挑选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只要有一定专业知识,只要“听话”、“服从”、安心于本职工作即可,无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教师到学生创新意识很薄弱。在培养目标上,不敢提倡个性教育,不敢培养尖子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一个专业的学生是同一教材、同一课堂、同一进度,学生在学习上没有选择性和自主性。学校不仅不关注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而且尖子学生不敢钻研业务,不敢在业务上冒尖,唯恐说是“白专道路”、是“个人主义”,严重影响了智商高、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的成长。在教学观点上,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学校主要立足于向学

15、生灌输一定的知识量,如从专业的特点出发,开设的数十门课程全部是必修课,而没有考虑学生是否需要,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还需要哪些知识,尤其对那些学有余力的、有丰富个性的、有专特长的学生关心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现存知识为主,忽视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注入式”充塞课堂,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在考试方法上,主要是考记忆性的知识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们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和课堂知识,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立足于考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五、 教育创新创新教育的目标最终靠“教育创新”来达成。构成“教育创新体系”是推进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的创新也就是教育价值观的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是时代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适应着也构建着时代精神,它是时代精神的积极构建者。创新教育是提升人的主体价值、发展人的健全个性并谋求与社会生活内在统一的教育,那么创新教育的理念支撑必然是主体教育观。从教育内部看,每一个人都是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在交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