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73242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镇化的相互关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乡化的互相关系(发稿时间:-05-0阅读次数:86)农民工进城与中国城乡化的互相关系姚士谋 陈爽章以本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都市中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中国专家组都市化水平提高是世界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的必由之路。由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因素,国内目前的城乡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但改革开放3年来国内的城乡化水平,已由97年的16%提高到的%左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工进城,将近有1.5亿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大部分的农民工已转化为城乡的暂住人口。这是国内城乡化成长发展的主流形式。本文将从农村劳力推动国内特色的城

2、乡化、城乡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与中国城乡化的核心性方略等方面摸索农民工进城与国内城乡化的互相关系;并总结改革开放后国内城乡化发展的若干规律及其用科学发展观指引国内城乡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线问题。1 国内城乡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问题从老式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份额大幅度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都市是以工业产品、市场和服务业为基本的经济发展的汇集地,城乡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构造调节的成果。非农产业的发展与集聚、都市建成区不断扩大、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乡地区集中是城乡化的基本特性。因此,城乡化与人口增长、产

3、业转移、用地扩展、城乡交流等要素密切有关。根据国内的国情状况,近3年来,国内城乡化发展较为迅速,农业劳动力转化的规模也较大,重要表目前如下几种特性:1.国内的城乡化浮现了向心集聚到郊区都市化提长的跨越式发展阶段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同样,国内在世纪0年代才开始进入初始的现代城乡化阶段,加之国内各地区发展条件有着明显差别,因此国内城乡化体现出多种演化阶段互相交叉的态势,而并非像发达国家受市场规律的支配那样,各个阶段依次地完毕。国内城乡化总体水平不高,在0世纪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城乡化平均水平已达到7.6,而当时国内城乡化水平仅有6.5%(19)。国内仍然处在工业化水平较低、商品化限度不高

4、的农业大国,不仅在沿海许多都市区域,并且在内地那些省会都市,大部分地区城乡化仍然是向心集聚(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工业基本差、市场不发育、基本设施很单薄的状况。一般工业化国家、城乡化开始起动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体达到0050美元左右,而国内在年代初期人均GP仅有50美元,城乡化起动的经济基本十分单薄。只有到了20世纪9年代之后,沿海某些大中都市和经济发达的都市群地区才浮现郊区都市化的阶段。国内各地的城乡化发展阶段互相叠加,内地与沿海工业化城乡化水平的差别以及开始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土地开发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城乡化的实践内容,也使得国内城乡化道路浮现多种模式与问题,农业和农村发展有助于扩大都市工业及

5、服务业发展必需的市场需要,并且建立在农村发展基本上的小城乡发展,也是国内城乡化道路的一种重要特性,增进了大中都市与乡村小城乡互相协调发展的新道路的形式。1.2农业劳动力大批转移,缓和了城乡化滞后的状况三中全会确立了国内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大大地提高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国内的经济实力与工业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国内工业化率达到47.9%,但全国的城乡化率仅有179%,城乡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28个百分点,城乡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随着国内城乡化战略的实行,农民工大批进城务工,到,国内的城乡化率已经达到了5左右,滞后工业化率只有4.3个百分点,城乡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

6、已经得到有效的扭转,城乡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适应。国内目前的城乡化水平已接近中档发展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较多的创新经验和城乡化发展模式。国内城乡化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乡的大量转移(见表1),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低的局面虽然没有从主线上得到缓和,但在一定限度上还是缓和了人地矛盾,增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全国有亿人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已从198年的4.5亩上升到的6.5亩,提高了农业规模经营和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助于国内农村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表 国内农业动力转移的几种阶段 资料来源:农业部发展研究中心记录(范小

7、建),国家记录局,中国经济年鉴北京:(985).3改革开放后城乡化持续迅速增长建国后的第一种五年筹划实行期间,由于经济恢复,解放了生产力,并实现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化推动了城乡化,这一阶段城乡化发展比较正常。但自195年后的“大跃进”以及非正常发展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的经济经历了上下起伏波动,城乡化浮现低落时期。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得以调节,城乡化发展由此获得新的动力。一种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效应的激发下,国内农业生产获得空前发展,大批农业劳力转移到城乡,发展工业生产;另一种城乡化的动力来自于沿海特区,以及个港口都

8、市开放政策,外商投入、港台资本又推动了城乡工业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农民进城打工,推动现代化都市的建设,提高了国内城乡化水平。国有公司的体制改革以及都市产业构造的调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了全国各大都市和小城乡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步又赋予都市以新的发展活力,激活了都市周边地区的发展。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大地推动了城乡化的迅速发展,180,中国的城乡化水平年均增长达到0.8个百分点,一改前30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速度的记录,为同期世界城乡化速度的2.倍。1.4城乡化始终存在着相对的发展不平衡现象由于国内是一种人多地少、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像青藏高寒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等广大地区均属于人类

9、难于生存与城乡发展极困难之地,城乡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别。因此,城乡化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表2 国内三大类型区城乡分布比较表资料来源:中国自然地理概论, 中国都市年鉴,(北京)国内东部地区有46.9万km2,集中分布了60个都市,约占全国的92%,也是国内城乡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重要集中布局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平原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和辽宁山东等地区。这里农耕历史悠久、工农业与商品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吸取国外资本以及港台资本占全国的76%左右。而国内的西北与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均属于自然条件恶劣、雨量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人口稀少的不毛之地,国土面积占全国54%,但在全国66个都市中

10、仅有53个都市分布在这一地区,城乡人口不到2500万人,仅占全国城乡人口的4.3%,我们再从各省区城乡化率作一种分类,大体状况如下(表3)表3 年全国各省区城乡化率的地区差别分析()注:本表我们应用全国分省区(市)城乡人口、非农业人口以及计算出的城乡化率进行分类、分析比较所得(作者)。2 城乡统筹推动国内城乡化健康发展的新道路在国内城乡化发展过程实行城乡统筹的新战略,也是国内城乡化发展的一种重要创新历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具有两个基本涵义:一方面,要从城乡化一般规律出发,实现工业与农业、都市与农村的相对均衡发展的思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从

11、现阶段发展城乡化问题的特殊性出发,重点要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提高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问题,国务院多次减免农业税收,鼓励农民发呈现代农业,扩大粮食生产增援都市,从长远发展过程去解决国内的“三农”问题(温家宝,)。实行城乡统筹法则,推动国内城乡化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战略思想是,依循工业化和城乡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把城乡统筹作为推动城乡化、工业化的一项战略任务,走一条符合国内国情的城乡化发展的道路(十七届三中全会文献,)。具体表目前: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符合国情国力,多元化选择城乡化发展模式,例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等等。将人口流动与城乡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综合性加工工业与现代服务

12、业,生产力布局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增长点(城乡)。将生产力要素流动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发展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商品率,发展农村工业化的贸易经济。将加快乡镇公司二次创业和推动农村城乡化结合起来,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植小城乡成为地区经济的“节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加快城乡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建设,关注民生,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浮现了多种劳动力转移模式,这些模式互相交错、互相影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动城乡化过程中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沿海地区通过试点,分类引导人口城乡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城乡间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城乡买房,变为城乡

13、人口,享有城乡生活待遇,予以与城乡居民同样的社会福利保险等。其基本经验是以乡镇公司、民营公司为重要载体,充足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性作用,逐渐放宽农民自由择业的选择权力,摸索与城乡化相结合的就业途径等,进一步开放都市,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调节就业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增进农村工业、小城乡乡镇公司与城乡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城乡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关健性的创新历程,获得了骄人的成就,特别是全国各地的都市建设,日新月异,为世人所瞩目。中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都市化浪潮,城外有数以亿计的农业劳动大军走进都市变化着农民的命运。世界上全球化推动了中国,中国以大规模的

14、城乡化回应了世界。中国的城乡化被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克里茨经济学家称之为与美国的信息化革命一起,在1世纪之初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人类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工作得更舒心,集中聚居在大大小小的城乡里,提高生产力,建设现代化都市,弘扬科学文化,21世纪的大都市像纽约、东京、上海、巴黎、北京、香港等等更加光彩璀璨夺目,繁华昌盛。然而,许多长期关注城乡发展的出名学者(如吴良镛、吴传钧、周干峙、陆大道院士等)多次告诫我们:过去的30年,人类运用自然,改造自然,虽然获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过速增长、土地失控、水和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正威胁着人类安全。此后半世纪内,中国的城乡化进

15、程应考虑如下几种重大问题:一是工业化、城乡化的发展速度不适宜过快,应按照国内的国情条件,走一条资源节省型的健康城乡化道路;二是注重城乡产业尽快转型,在那些城乡密集区域应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走集约化、专业化、内部挖潜、产业转换,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道路;三是增长城乡人口,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合适扩大城乡、人口与用地规模。完善市政设施与城乡的服务设施,使之在中小都市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形成合理的城乡体系;四是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的长远发展观念,要强化各个都市区域的资源合理运用与优化开发区管理政策的手段,优化都市各个功能分区,建设环境和谐的生态都市。总之

16、,国内城乡化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应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各地城乡的资源环境状况与总体环境容量,水、土、生物与多种物质要素合理配备,增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大力发展城乡经济,建设城乡现代化,走一条资源节省型的城乡一体化道路。即按照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内的国情国力走一条大中小都市与重点小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城乡化的道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化道路摸索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繁华农村经济,坚持大中小都市和小城乡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乡化道路”,明确了国内城乡化的重要发展方针。中央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城乡化进程”,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