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二.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4872134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模拟试题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模拟试题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模拟试题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模拟试题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模拟试题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模拟试题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模拟试题二.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模拟试题二 数学试卷(理科)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0分)参考公式: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公式正棱台、圆台的侧面积公式sincos=sin()+ sin()S台侧=cossin=sin() sin()其中c,c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周长,l表示斜高或母线长coscos=cos()+ cos()sinsin=cos()cos()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焦点坐标为(2,0)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 ) (A)y2 = 4x(B)y2 = 8x

2、(C)y2 =4x(D)y2 =8x(2)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对角线AC1在六个面上的射影长度的总和是 ( ) (A)6(B)6(C)3(D)3(3)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18,若S3 = 1,an + a+ a= 3,则n的值为 ( ) (A)9(B)21(C)27(D)36(4)若x(),则满足cosx =的x值是 ( ) (A)arc cos(B)-arc cos(C)-arc cos(D)(5)设映射f :xx2 + 2x是实数集M到实数集N的映射,若对于实数pN,在M中不存在原象,则p的取值范围是 ( ) (A)(1,+)(B)1,+ (C)(,1)(

3、D)(,1(6)设M =()()(),且a + b + c = 1(a、b、cR+),则M的取值范围是 ( ) (A)0,(B)(,1)(C)1,(D)8,+ (7)函数f(x)在R上是增函数,A(0,2)、B(4、2)是其图象上的两个点,则不等式| f(x + 2)|2的解集是 ( ) (A)(,2)(2,+)(B)(2,2)(C)(,0)(4,+)(D)(0,4)(8)某次数学考试中,学号为i(1i4,且iN)的四位同学的考试成绩f(i)89,90,91,92,93且满足f(1)f(2)f(4),则这四位同学考试成绩的所有可能情况是 ( ) (A)24(B)15(C)12(D)10第卷(非

4、选择题共11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9)已知f(x)= sin(x +),g(x)= cos(x),则函数y = f(x)g(x)的周期为_;最大值为_.(10)若复数z满足| z + 1 | + | z1 | = 2,那么| z + i +1 |的最小值是_.(11)若f(x)(xR)是以3为周期的奇函数,且f(1)1,f(2)= a,则a的取值范围是_.(12)已知椭圆的一条准线方程为y = 7,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1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cm,以它的对角线为边作一个新的正方形,再以新的正方形的对角线为边作正方形,这样继续下

5、去,共作了六个正方形,那么第六个正方形(包括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_;第六个正方形的面积是_.(14)正三棱台ABCA1B1C1的侧棱长为,下底面边长为3,侧棱AA1与相对侧面BB1C1C垂直,则正三棱台的斜高为_;侧面积为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80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5)(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a0,解关于x的不等式2x + a.(16)(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函数f(x)=xcosxcos2x(0)的周期为.()求的值及f(x)的表达式;()设ABC的三边a、b、c满足b2 = ac,且边b所对的角为x,求此时函数f(x)的值域.(17)(本小题满

6、分14分)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A1B1C1,D是棱AC的中点.()证明:AB1平面DBC1;()若AB1BC1,AC = 2,求二面角DBC1C的大小.(18)(本小题满分13分)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增函数,设F(x)= f(x)f(ax).()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F(x)是R上的增函数;()证明:函数y = F(x)的图象关于点()成中心对称图形.(19)(本小题满分13分)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鲸的生活习性,某动物研究所在受伤的鲸身上安装了电子监测装置,从海岸放归点A处(如图所示)把它放归大海,并沿海岸线由西到东不停地对鲸进行了40分钟的跟踪观测,每隔10分钟踩点测得数据如下表(设鲸沿

7、海面游动).然后又在观测站B处对鲸进行生活习性的说细观测. 已知AB = 15km,观测站B的观测半径为5km.观测时间t(分钟)跟踪观测点到放归点距离a(km)鲸位于跟踪观测点正北方向的距离b(km)10112023034042 ()根据表中数据:(1)计算鲸沿海岸线方向运行的速度,(2)写出a、b满足的关系式并画出鲸的运动路线简图;()若鲸继续以()(2)中的运行路线运动,则鲸经过多少分钟(从放归时计时),可进入前方观测站B的观测范围.(6.4)(20)(本小题满分15分) 已知F1,F2是双曲线(a0)的左、右焦点,A、B是双曲线右支上不同于顶点的两点,M、N分别为AF1F2、BF1F2

8、的内切圆的圆心.()设圆M与F1F2相切于P点,求证:|PF1|PF2| = 2a;()求证:直线MN与y轴平行;()如果点F2在线段AB上,直线AB的倾斜角的正倾值的正弦值为,且| MN | =,求此双曲线的方程 .数学(理科)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D (2)A (3)C (4)C (5)A (6)D (7)B (8)B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其中第一空3分,第二空2分,共30分)(9); (10)1(11)(,1) (12)或(13)4cm;32cm2(14)1;6三、解答题(共80分)(15)解: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下面不等式组及的解集的并集:0,0,0,(2x

9、 + a)2 . (3分)0 或 (6分)由于a0, 解不等式组得解集 x |x0 , (8分)解不等式组得解集 x |ax , (10分)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 |ax0 . (12分)(16)解()f(x)= = sin(2). (3分)由函数f(x)的周期T =,得= 2. (5分)函数f(x)的表达式为f(x)= sin(4x). (6分)()由题意,得cosx =, (9分) 0x,0x.4x.(11分)sin(4x)1,1sin(4x).函数f(x)的值域为1,. (13分)(17)证明()连结B1C与BC1交于E点,连结DE.ABCA1B1C1是正三棱柱,四边形BB1C1C是矩形

10、,B1E = EC,AD = DC,DEAB1,DE平面DBC1,AB1平面DBC1,AB1平面DBC1. (6分)解()过D作DFBC于F,连结FE, ABCA1B1C1是正三棱柱,平面ABC平面BB1C1C.DFBC,DF平面ABC,DF平面BB1C1C,EF是DE在平面BB1C1C内的射影,AB1BC1,AB1DE,DEBC1,EFBC1,DEF就是二面角DBC1C的平面角. (10分)ABC是正三角形,ACB = 60,AC = 2,DC = 1.在RtDFC中,DF = DCsin60=,DEBC1,E为BC1中点,C1D = BD =,C1C =,C1B =,在RtDEC1中,DE

11、 =sinDEF =,DEF = 45二面角DBC1C的大小为45 (14分)(18)证明()任取x1,x2R,且x1x2,则F(x1)F(x2)= f(x1)f(ax1) f(x2)f(ax2) =f(x1)f(x2)+ f(ax2)f(ax1), (3分)f(x)是R上的增函数,f(x1)f(x2)0.又x1x2,得ax2ax1,由f(x)的递增性,得f(ax2)f(ax1)0.F(x1)F(x2)0,即F(x1)F(x2).故F(x)在R上为增函数. (7分) ()设A(x,y)为函数y = F(x)图象上的任一点,则A(x,y)关于点()为中心对称的点A(ax,y),由题意知只要证对任

12、意xR,均有F(x)= F(ax)即可. (9分)任取xR,则F(ax)= f(ax) f a(ax) = f(ax)f(x) =f(x)f(ax) =F(x).故F(x)的图象关于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13分)(19)解()由表中数据知(1)鲸沿海岸线方向运行的速度为(km/分钟).(2)a,b满足的关系式为b =.鲸的运动路线图为 (6分)()以点A为坐标原点,海岸线AB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设鲸所在的位置为点P(x,y),由()知y = 又B(15,0),依题意知,观测站B的观测区域为(x15)2 + y225(y0), 又y =, (x15)2 + x25, (10分)即x229x + 2000.11.3x17.7 (12分)故鲸从A点进入前方观测站B所用的时间为分钟.答:鲸大约经过113分钟进入B站的观测范围. (13分)(20)证()设圆M分别与AF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