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710530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减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加减法”给学生 “减负”的要求已经提出多年了,却难以见成效,为何?追本溯源,学生的重负来自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僵化的教学,过重的心理负担主要来之于过重的课业和成绩的压力。由此可见,“减负”的关键还在于改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一、备课减少备教材,增加备学生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传统的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以教师为中心,主导性教学观念强;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主体性教学。传统的教学认为,为师之道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教师传递,学生接纳,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存储

2、知识的口袋。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单纯从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手,把精力全部放在备“标准”、备教材上,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从而在教学中束缚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鉴于上述弊端,我们在备课活动中,强调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所谓备学生,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主体性教学观念,具体表现为:1、自主观。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地学习与发展,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考虑学生的选择,学习速度、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应由学生确定。2、能动观。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是能动的,在接受信息时,要经过能动的加工制作,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是

3、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去评说、分析,以激活他们的求知欲望。3、创造观。事物是多方面的,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视角也应该是多面的。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突破传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上课减少课堂说教,增加创造思维 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有“三难”:其一,概念原理抽象,学生畏学:其二,教师教学僵化,学生厌学;其三,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学而无用,因而弃学。思想政治课之所以有“三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造性思维。有句话叫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同样,“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因此,在上课中教会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克服“三难”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做到: 1、思

4、维的广阔性。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要开阔一些,不仅要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而且又不忽视其重要的细节,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思维的动态性。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都处 在变化之中,既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所以,教师要敢于否定自己,不要永远在原地重复。3、思维的创造性。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在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中,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既要求同,也要求异,在他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为了教会学生思维,我们要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作改进,打破课堂的封闭性,实行开放性教学,具体操作程序是:1、确定教学目标。通常把教学目标隐

5、含在一个或几个富有层次的问题中,以使学生有兴趣主动完成。2、进行学法指导。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剖析问题,如何确立自己的观点,如何准备进行讨论等。3、小组分工,合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同组学生持相同或相似观点,在组内再继续分工协作,搜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4、组织阅读教材,通过各种形式搜集资料,有时把课堂搬到图书馆由学生查找资料。5、课堂交流,展开讨论。由各组派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对疑难问题,开展讨论,以求理解;对无定论问题,允许保留意见,鼓励辩论。 上述教学模式,通常以节为单元组织教学,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同时也使知识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知识的组织

6、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三、作业减少粗放型,增加集约型 作业的粗放型表现为:1、重数量。从每课一练到每节一练,甚至每框一练,这种训练,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是应试技巧的训练,“重复性、机械性”特点突出,起不到真正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应用能力的作用。2、重速度。一份练习,两小时完成的要求一个半小时完成,甚至要求一小时内完成;三天完成的作业要求当天交;放学后的作业,要求放学前交发不完的练习,做不完的作业,使学生疲于完成练习,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和吸收己学过的知识,必然造成学生 “时间超载”、“心理超载”。 作业的集约型表现为:1、重质量。作业的设计、布置注重从不同的能力要求出发,增加作业的知

7、识、能力、技术的含量,注重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互助转化。2、重效益。作业效益不是以单位时间所完成的题量多少而定,而是以单位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广度、深度而定。要知道,缺乏思考和启迪的练习完成再多再快也谈不上学习效益的提高。 实现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我们主要实现以下两个转变:1、惟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习惯于发几挟讲义由学生完成。我们则采取作业布置的多样性:可以完成一份练习;可以看一篇文章;可以摘录儿则时事;可以写一篇小评论;可以讨论一个问题;可以编制一个或几个题目等。这种做法,作业量不大,但可以锻炼学生诸如判断、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 2、统一性向自主性转变。传统的作业布置,

8、强调统一性,全班几十位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我们则采取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只要是关于课堂学习的内容,可以找资料上的习题做,也可以自编题目做;可以以书面形式完成,也可以以口头形式完成等。作业的自主性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质。 四、活动减少课堂化,增加生活化 现代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一是生活世界,我们在自然生活中直接感知的世界,是个人和群体生活的现实、具体的环境。一是科学世界,即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们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由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盲目崇拜,现代人认为科学世界的教育就是人的全部教育,习惯上将学校课堂教育当作“教育”本身。这

9、就使生活世界的教育被排斥在社会意识的自觉视域,之外,使得生活非教育化。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也逐渐与生活世界相脱节,成了理性的孤岛,导致了“教育的非生活化”。课外活动,作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必要、有益的补充,正是为了弥补单调的课堂教学所带来的缺陷,从而使教育重回生活,使教育生活化。 为实现教育生活化和生活教育化,我们着重创设两种生活场景:一是虚拟生活。就是模仿生活世界中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充当其中的社会角色,使生活再现,这样就能融知识于生活中,或从生活中凸现知识。如设立模拟法庭,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模拟选举,了解选举的程序;模拟市场,懂得价值规律等。一是现实生活。就是真正投身到现实生活的怀抱,运用知识。在每学期当中和寒暑假,我们都要组织学生到厂矿车间、农村地头、机关军营进行调查、访问,用学过的知识观察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检验学过的如识。这样,学得灵活,理解深刻,掌握扎实。 总之,思想品德课的“减负”是项艰巨的工作,既要与传统决裂,又要与偏见斗争。只有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面“减负”,才能取得学生的全面“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