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2).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70247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2).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与理解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我想用李柄亭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所谓“知识的超市”是从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达标、分层作业,不同的学生群会有不同的收获。“超市”,凸显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学习能力、学习内容、学习个性、方式方法的尊重,它遵循的是差异性、选择性、人性化、个体性的教学原理。所谓“生命的狂欢”是指向于“生命”的“内在状态”的精神世界,指的是心动和神动,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生命状态、发展状态。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高效课堂的前提。新课程的主要思想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的快乐体验为主要特征。提高

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100年前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过:“知识,从深刻的多的意义上来讲,是把现实吸收到必然的和普遍的行动协调中去。认识一个对象就是对它采取行动,改变它,以便当那种改变的机制和转变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发生作用的时候来掌握这种转变的机制。所以认知就是把现实同化于转变的结构中,而这些转变的结构就是作为行动的直接扩展的智力所构成的结构。”学生的主动性差的原因:1、自学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基本上反映着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客观规律,逻辑性、系统性很严密。在学习中要求他们不仅要发挥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而且还要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

3、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自身的能力与学习中能力的需要产生了矛盾,在学习中不断遇到困难,自信心受到打击。2、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包括学案问题的难度,作业量,授课方式。三、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1、“高效课堂”理论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落实的一种方式。两者的教学的目的都是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2、课型决定课堂模式。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试卷讲评、习题课模式各不同。关于这点,在一开始老师们普遍认为杜郎口模式不适合高中教学,什么

4、课都不能一个模式。现在老师们达成了共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都是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在不同的课上,角色的主次是不同的。例如在新授课可以以学生为主,在试卷讲评课可以以教师的总结为主。四、学案及问题设置。在高效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案及问题设置上。问题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并能自己得出相关物理概念、规律。问题设置的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大考验。 1、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2、精心设计导学案,突出一个“导”字,体现能力立意,把知识背后承载的能力一一挖掘出来3、设计的探究问题要有深度和挑战性,具有层次感、立体感、新颖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导学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路线图”4、课堂过程推进设计。对各环节有紧凑高效的时间安排。5、生成目标的设计。要对课上新生成目标的预测及答疑做一定准备。对课上新生成目标处理的好,往往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总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就必须在“实”上做文章。打破条条框框的模式定位,重视精心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于预设下的生成教学。“关注生成”,它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义的教育总旨,它所倡导的就是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对新课标理念的全新展示。研究生成教学,也是实践新课标的最基实的阵地和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