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彭林说礼读后感.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696367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彭林说礼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3年彭林说礼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3年彭林说礼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3年彭林说礼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3年彭林说礼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彭林说礼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彭林说礼读后感.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马上删除。资料共共享,我们负责传递学问。彭林说礼读后感篇一:彭林说礼观后感 彭林说礼观后感 “礼者,理也”。礼,是文明的体现。“礼者,履也”。礼,更重要的是在点滴中践行。看了“彭林说礼”让我想起儿时父母的教育,原来父母特殊在意的家风家教,竟都源自传统文化中“礼”的传承啊。 但是,现代社会有关礼的问题太多太大了,所以需要有彭林老师这样有良知的学者出来讲学。也期望百家讲坛接纳更多这样的学者。耳濡目染,经常接受这样的熏陶,孩子们、成人的文明行为会越来越规范,社会会越来越和谐。我联想到前一阶段常州市参评全国文明城市,那个热火朝天、全民皆兵的干劲,感动天地。君不

2、见,大路上三步一个“红马甲”,十步一个“警察哥”;清洁工人连夜加班,全部面子工程油光铮亮,照得见人影;教育部门教育老师,老师教育同学,同学教育家长,家长相互结对,出了问题株连九族?等检查团一走,高度的、集中的文明立马成为曲终人散。这样的文明有什么意思呢? 彭林老师讲的彭林说礼本该是小初高教学时同学要把握的基本礼仪,惋惜、惋惜啊,学校老师都不讲这些,讲些实惠的、利益的更受欢迎。家长一味宠着惯着孩子,什么好事都紧着孩子。我们都忽视了孩子的礼的教育。将来的社会,等我们的孩子成人了,他们的礼乐文化会进展成什么样子,想想有点怕的。 中国的腾飞,除了要靠经济的进展之外,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要大力提升

3、国民整体素养。文化问题的解决,要依靠文化资源,特殊是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听了彭林老师的讲座,我们感到,自己的民族原本拥有丰富的礼乐文化,这么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却还要照搬西方的礼仪来填补我们对历史的亏欠,实在荒谬之极。现在,我们是否应当更好地自我反省,重新端详曾经富强昌盛,滋养历代炎黄子孙心灵的礼乐文明,尽自己的努力学习它,以自己的方式去传播它。彭老师为读者供应了一个平台,也期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类似的平台,让我们的礼乐文明摆脱商业、消费、消遣消遣方式,让它真正成为我们社会文化强有力的组成部分。 听完“彭林说礼”,我们将身体力行,一举手、一投足,时时处处检视自己的言行,做有修养的中国人,做有风

4、骨的人民教师。 蒋春燕 2023、10、21篇二:彭林说礼学习心得 礼者正身 师者正礼 彭林说礼学习心得 依据本学期学校教师培训,学校支配了一次集体学习观看百家讲坛彭林说礼,旨在培育和提高我们为人师者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礼仪”的生疏,进而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利用培训时间和本周日下午休息时间,认真看完七段视频,细细深思,感慨万千,获益匪浅。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制造了绚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进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格外丰富。其中很多耐

5、人寻味的经验之谈,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 一、收获 彭教授温文尔雅,学识渊博,以其独有的对中华“礼仪”的深化争辩,针对目前社会现象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古论今,深化浅出地从什么叫礼、学会称呼、以情动容、穿出“精彩”、我的位置在哪里、尊敬的学问、做客的讲究七个方面带领我们重温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 1、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讲求我们要做真君子,要真正从内心懂得自我谦卑和尊敬他人。假如表面上尊敬热忱,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当表里全都,才能从根本上消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2、有“礼”的君子必定

6、是“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因此我对彭教授讲的“足容重在重要场合走路不能轻浮,要步履稳重、缓慢,不要在人群中乱窜;手容恭行礼时手的摆放的位置要尊敬;目容端与人交谈眼睛要凝视对方,那是对对方的敬重;口容止在礼仪场合不要吃东西.”等问题感同身受,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在自我检查和反省,以期使自己有过则改之,无过则加勉。 3、学会穿衣,塑造自我。假如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装扮,必需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

7、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对我们老师来说只会适得其反。 4、行为规范,合乎礼仪。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由于,只有庄重才有威猛,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行轻浮,不行亵,应当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处处合乎礼仪规范,做同学行为举止的榜样。 二、反思 荀子在修身篇中曾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意思是“礼,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用什么来修正自己的行为?没有老师,我怎么知

8、道礼是这样的?”这句话就告知我们既然老师是用来教给别人什么是礼?是来端正礼法的,那么,毋庸置疑,老师自身首先要做到知礼、懂礼、守礼,以身作则,否则不配为人师。 中同学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时期,他们大部分都在有意无意的仿照和学习老师身上这样那样的表现,我们日常规范的行为举止、大方得体的衣着,亲切和气的谈吐,一张洋溢着微笑的面孔,对同学都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和鼓舞。所以,礼仪不仅是教师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礼仪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或教育要素。 针对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礼仪缺失的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师,面对同学在接受礼仪教育方面“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现状,我们

9、应围绕如何做到言谈举止文明礼貌、仪表洁净、着装得体、会待人接物、遵守社会公德等问题,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及方方面面。坦率地说,这是一种“补课”,当然,教师首先自己“补课”,认真观看、学习彭林教授的说礼仪,并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同学、教育同学,使他们健康、欢快地成长。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更多一些收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 八班级组 杨康篇三:彭林说礼听课笔记 彭林说礼 主讲人简介: 彭林,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高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高校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

10、古代文明争辩中心客座争辩员、中国人民高校等校兼职教授、清华高校经学争辩中心主任等;主编中国经学,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的争辩。已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月争辩、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人生、中华传统礼仪概要等。 在清华高校主讲“先秦史”、“青铜器争辩初阶”、“先秦两汉经典研读”、“中国古代礼学思想争辩”、“四书讲读”、“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等,其中“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课”、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

11、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于2023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 (一)什么是礼2023年10月1日 讲礼,由于礼与每个人生活关系亲热。每天要打交道,举手投足,谈吐,是不是合于礼,想绕都绕不开。讲话处事过程中,有很多礼在。 我举几个例子,俩口子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我们这个男同志要向熟人介绍自己的配偶,一般称为夫人,对第三方称自己配偶为夫人,对不对?再比方说我们请人吃饭,隔着桌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跟桌子对面的人说王先生,我敬您。这个合不合礼?这里不管意识到没有,每天行为举止是合礼还是失礼?对方做得好,我们往往在细节上高看他一眼,说他修养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

12、与仪是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古人分得清楚。像任何仪式,都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像婚礼要拜天地之类是形式,设计都有思想在其中贯串,隐蔽着深刻的思想在里边,这是其次个方面,即内容。外面的形式简洁引起留意,简洁学。而里面的东西不简洁看到,简洁被忽视,甚至把表面的东西看作就是礼。左传有故事,鲁昭公一次带领外交代表团去访问晋国,这时外交特殊讲究,到郊区时,到宾馆,要下榻。东道主得派人来慰劳,这是郊劳。这个仪式标志着两个国家外交开头了。休息过后,其次天国君要拜见。卿大夫也要相互拜见,进行宴会。全部活动结束后,要回去了,东道主要尽地主之谊。得预备一路上的吃喝用度。这是赠贿。这是标志着外交的结束。这个过程中间

13、,活动格外多而繁琐。鲁昭公没做错一个地方,不简洁。晋国国君感慨,这是真懂礼的人。没想到大夫女叔齐不屑,说他懂什么礼呀。为什么呀?女叔齐微笑说,这是仪,不是礼。礼对于我们是修身成为君子,对于国君是按道德要求去治理好国家。礼要求的就是这个。而鲁昭公国内一塌糊涂,权力被三家大夫瓜分了,他被架空了,收不回权力,哪里懂得什么礼。 (季平子,用的乐队人数超标,不合礼。鲁昭公生气。结果,被季孙叔孙孟孙三家战胜,鲁昭公落得凄惨的下场,为什么呢?) 治理国家要用好人,鲁国用人不当,因此要大乱了。自己要出问题了。可是弄不清应当做什么,只考虑“习仪已亟”。说他懂礼,不是差得太远了吗?看来真懂礼的要数女叔齐,而不是鲁

14、昭公。像今日的课堂之上,同学向老师行礼,只有形式,没有尊敬心。 (今日人崇尚自由,面临一个问题,与四周人关系不和谐了,为什么呢?) 每个人都是有灵魂的生命,灵魂得管住,否则会出窍,怎么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方法。像西方人交给上帝来管。这是宗教文化,有万能的上帝。在宗教文化中有理论,亚当与夏娃偷吃了禁果,上帝生气,赶走了他们。进一步惩处他们,订了契约,规定将来你们的孩子,不管到什么时候,生下来灵魂里就有邪恶,这个邪恶让你想做坏事,所以认为人性是恶的。这是原罪,这种邪恶与生俱来,不学而有,是本能想做坏事。这样的灵魂要不管,只能成为恶魔。要打入地狱,怎么挽救灵魂呢?得信教,祷告,忏悔。他们把灵魂

15、交给了上帝。 中国文化不同,没有上帝,人性是善的。人有一个和善的本质在。这是区分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东西。中国文化中,人的灵魂要自己管。而且要管好。拿道德来管。所以在中国,自古以来,讲天理,讲公道,讲良知,社会的和谐健康进展靠的是信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道之至,亲戚畔之。我们常看重有德无德。常骂人缺德,这是委婉的批判。这讲的是德。道德又像空气,看不出摸不着,又的确在,离不了。怎么对人生对社会发生作用呢?古人把它转换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为规范。比方说有道德的人会孝顺父母,不是嘴上说,而是有规范,出门怎么样睡觉前怎么样,有无德只要看看这些行为就知道。每个系列可以操作与检查,所以说“礼者,理也”。是依

16、据道理理性来做。一每天地按这个做,道德就深化扎根,不是空的,道德就通过礼来实现了。按礼来做,行为就合于道德理性。否则背离了道德理性。从周代开头,礼特殊多,正常人在小孩时就要学礼,见到长辈怎么做,父母喊你怎么做,规定得细致,小孩的行为都受到道德理性约束,后来是成人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这些是人生礼仪。通过各种礼仪的活动来感受人生,接受人文的熏陶,对我们特殊重要。我们的灵魂要通过礼来自己管。 (看起来西方礼仪更有用,我们古代的礼仪太虚,怎么看待呢?) 两千年前有同样的问题:“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一套话语要什么用?子贡是孔子的高徒,几句话说服了棘子成,见过老虎与狗羊没有?虎豹与狗羊不同,在于身上的斑纹。假如我们把虎豹的皮扒下来,去掉花纹与狗有不同吗?没有了。动物外在的东西像花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