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说课稿.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688173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的歌会》说课稿.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含英咀华,细品民俗风情-云南的歌会说课稿安集中学 钱玉梅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云南的歌会。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 说教材1、 文本分析:云南的歌会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作者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文笔,清新的语言,将云南的淳朴而古老的歌会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无论是才智比拼的山野对歌还是即兴演唱的山路漫歌还是场面宏大的山寨传歌,无一不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文化气息,字里行间里流露着作者对自然、对

2、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在教学中应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2、 教材地位:本文的作者是沈从文,这中学语文教材第一次选入他的作品。文章被安排在第四单元民俗文化生活的第一篇,可见其重要的代表性。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真切的接触到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增强民族感情。从内容上来讲,这是继第三单元关注自然环境生活后转向传统文化的一个自然过渡;从能力上讲,八年级学生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二、 说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基本具有理解

3、和欣赏的能力,对于本文中展现的民俗文化歌会,应该能够有个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但是,从对民歌的感知到感悟、欣赏,理解作者的情感,进而引发对我国民俗文化的热爱,还有些难度,所以,还是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文中语言优美,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处处必不可缺,作者对人物、环境、场面用不同的手法进行精细刻画,都在为“歌会”这一个中心词服务,营造了一个优美而恬静的云南风情画。因此,对本文语言的品味、赏析,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本单元“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的要求,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4、、场面描写。 2、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2、通过分组学习,讨论交流,括内容、理结构、明主旨,品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把握课文描写三种不同唱歌的场景。难点是: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三、 说教法学法 八年级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我国

5、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动学生,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通过教材的学习,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质疑的能力,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教法学法如下:教法: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巧妙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适时点拨,拓展思路。学法:1猜读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2品读法品味词句,含英咀华。 3 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4 讨论探究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的展现民俗风情的文章,在教学过

6、程中将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猜文入境,整体感知 自主学习,解读探究 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由多媒体展示一段云南歌会相互对歌的片段导入课题。【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就像一篇优美文章,开头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是最打眼的。利用歌会的音频资料导入课堂,可以从各个感官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想,这样的导入,已经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二) 猜文入境,整体感知在顺利导入课题之后,教师在学生兴趣最高又充满好奇的时候提问:1、 请同学

7、们猜想下:云南的歌会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想象后说出来。2、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己到文章中寻找内容来印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用笔在书本上做批注。3、 用“我发现云南的歌会是 的,我是从文中是这里读出来的: ”来说自己的发现。4、 学生质疑没有解决的猜想,师生同解决。5、 请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你了解了云南的歌会之后的最深感受。【设计意图:印度诗人阿米达曾经说过:“懂得如何启发,是教人的一大艺术。”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利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运用猜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积极主动的走进文本,寻找自己想要答案,给学生自觉自愿的权利。设计了“我发现 ”的句式,来整体感知文本,既训练了

8、学生的概括能力,又避免了学生信马由缰的弊端,放得开,收得拢。】(三) 自主学习,解读探究 学生自由读课文,布置自学内容,分组讨论探究:1、 谈谈云南的歌会和平时看到的演唱会有什么不同?(引出对歌会场面的探讨。)2、 文中介绍了几种歌会的场景?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三个场景的侧重点的不同)3、 交流展示,老师点拨明确。然后多媒体展示三个不同场景让学生分辨。4、 课堂“对歌”夸夸自己最喜欢那个歌会的场面,同学们各抒己见,主要要能够说出各自的特点,美点。(配合多媒体到台上介绍)【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此环节的设置,正是将课堂的说话权

9、交给了学生,珍视学生的真实阅读感受,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觉主动的触摸文本,感知内容,而不是做课堂的傀儡。两个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自主和小组合作的方式下“探究性阅读”;而第四个环节的设置,则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让他们既感受了云南歌会的妙处,又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正如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 】(四) 品味语言,体味情感 由学生夸自己最喜欢的歌会场面自然的引入对语言的品味:1、品读课文,赏析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

10、在文中批注,然后用“我最喜欢的是 因为 ”的句式来品味语言的优美意境。(在学生品读结束后,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结合课后二、三题再给给学生提示或者补充)2、 从这些歌会的描述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有怎么样的感受?【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会品味、欣赏语言的魅力。在阅读能力上呈渐进趋势,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是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品味语言的环节,无论是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还是对语言的赏析,都是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语言的赏析中

11、,体会作者的情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轻松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五)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今天作者沈从文带领我们领略了美妙的云南风情,让我们在这浓郁的民俗文化中得到了情感的陶冶,也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你能帮老师对下联吗?(任选其一)穿山野走山路逛山寨赏云南歌会(例:拼才智即兴歌齐传唱颂民俗风情)云南歌会声声民俗情 (要求以湖北为下联开头)(例:湖北号子句句汉江风)【设计意图:由课本转向课外,这才是学习的真谛。学生的学习不在于学到了多少课本的知识,而在于是否学会了如何运用知识,将知识化为己有。这里的对联的练习设计,既是对我国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本单元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又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提升。】(六) 板书设计请同学们填补板书的空缺,使板书更加完整 云南的歌会山野对歌 人物描写山路漫歌 环境描写山寨传歌 场面描写(优美的意境、浓郁的民俗风情)【设计说明:板书清晰明了,再一次让学生回味了文本内容,也锻炼了概括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