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骊山怀古1.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686180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坡羊·骊山怀古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坡羊·骊山怀古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坡羊·骊山怀古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坡羊·骊山怀古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坡羊·骊山怀古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坡羊·骊山怀古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坡羊·骊山怀古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诵一首曲,懂一个人-山坡羊 骊山怀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山坡羊 骊山怀古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四上册课外古诗词中张养浩的一首曲。张养浩是元代名臣,身历数朝,其后隐居数年,再仕时为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他的散曲主要有两类:描写隐居生活之作、怀古哀民之作。骊山怀古正是诗人在国家危难关头再仕时的怀古之作,曲中所展现的诗人对前朝往事的悲叹、惋惜,暗含的对当今统治者奢侈无度、国库空虚的讽刺,对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感等优秀品质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学情分析】初四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这种基础主要体现在诵读和基本理解诗意上,学生通过阅读、品析,领会诗歌意境的能力,体会诗文蕴含情感的

2、能力还有待于提升。【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曲,理解诗意。2学会从词、句中用心体会,理解诗人情感的方法,并了解怀古诗特点。3体会诗人的忧民爱民之心,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培养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爱我中华的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约3分钟)师:曾获得奥斯卡影片奖的卡萨布兰卡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那么,一个人写的文字里是否也藏着他走过的路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句诗,大家朗读并猜想:这几句诗里藏着诗人走过怎样的路?课堂活动:师生共读屏幕上的张养浩的隐居曲作。(此时的诗人正过着一种闲云野鹤、寄情山水的悠闲生活。)这节课

3、,咱们借着山坡羊 骊山怀古这首曲来探究诗人张养浩走过的另一条路。设计意图由张养浩辞官归隐期间所做诗句引出骊山怀古,引导学生发现内容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二、环节一:读曲.赏曲(约15分钟)师:要理解一首诗,读是根本,既要读得好听,还要读得清楚,更要读得有味。这是一首元曲,大家自由朗读,注意读通顺,读流利。 课堂活动:1、一读,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学生练习朗读后,生读生评。2、再读,要求:读出节奏、平仄。(1)学生练习朗读后,生读生评。(2)结合老师的节奏提示,平仄引导再读曲。3、三读,要求:读出情感。(1)曲中的每个句子对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骊山四顾,阿房一

4、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骊山 古 怀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骊山 怀列国周齐秦汉楚, 古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怀(2)师适时补充古人关于“阿房一炬”“奢侈”的记载介绍。(3) 借“怀”句总结诗人的情感。悲叹:前朝往事批判: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以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讽刺:后人遗忘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挥霍无度,国库空虚。(4)师生带着刚才感悟的情感再读骊山怀古,重读“奢侈、遗恨、赢、输”几个字词,读出悲叹、批判、讽刺之意。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从节奏、平仄、重音、语调等方面朗读古诗,初步学会通过品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5、补充材料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也增加课堂的传统文化韵味,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三、环节二:析曲.识人(约12分钟)师:这首曲与课前给大家展示的曲,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猜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课堂活动:1学生比较分析课前诗句与本首曲的不同之处,并猜想原因。2老师补充还原人物生平。张养浩曾做过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屡抨时政,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辞官归隐后,他在大明湖边建造了一所住宅。白天与三五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赋诗唱曲,夜里则秉烛思读,过着神仙般的悠闲生活。后来,朝廷因吝惜他的才学,曾七次下诏征用,前六次他都不为所动。第七次时,因当时关中地区发生旱灾,张养浩为救灾重返仕途

6、。在张养浩去陕西赈灾的路上,途经骊山,张养浩有感而发做了两首骊山怀古。3出示骊山怀古之二:骊山屏翠,汤泉鼎沸,说琼楼玉宇今俱废。汉唐碑,半为灰,荆榛长满繁华地,尧舜土阶君莫鄙。生,人赞美; 亡,人赞美。比较这两首曲从形式上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内容分析两首曲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形式:都是十一句,第四句少两个字,第九第十一句少三字。内容上相同:往日的繁华景象化为一片野草。不同:对列国各个朝代的批判,对尧舜的赞美。)4、总结元曲特点: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

7、灵活性。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 (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5、试分析一下,骊山怀古之一的衬字会是哪几个?(只见 都 了)6、师借这两首曲总结怀古诗的特点。怀古诗: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7、猜想:张养浩的这两首曲通过追念古代的人和事,要讽怎样的“今”?他要揭露了元朝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猜想后,教师介绍:元朝统治者生活奢靡,大兴土木,挥霍无度,导致国库空虚,遇天灾却无力救民。8、总结:这时诗人张养浩正在走一条忧国忧民、忧国救民之路。设计意图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元曲的知识和怀古诗

8、的特点。借对张养浩生平的补充和曲中“讽今”的理解,引领学生初识张养浩其人,为下一环节“赞人”打下基础。 四、环节三:唱曲.赞人(约13分钟)师: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本来是来自民间小调,词作者为之填词,曲作者精细加工, 遂成了“元曲”。古人是如何唱这首元曲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今天呢让我们跟随国风少年景梦韬的唱曲再次去感受一下忧国救民的张养浩途径骊山时那复杂的心绪。课堂活动:1.第一遍听唱,跟唱;第二遍跟唱,学唱;第三遍跟唱、背唱。2.张养浩救灾故事介绍。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特拜张养

9、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路过华山,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陕西的老百姓,悲哀得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朝廷也追封他为滨国公,谥文忠,还建了祠堂,初名“张公祠” ,为纪念他曾七聘而后起,后改名为“ 七聘堂”。3.出示百度等对张养浩的人物评价。4.师生共赞张养浩。出示教师撰写的张公赞,让学生补填两句。张公赞七次征召,六次不应,七聘堂中吟诗赋。关中旱,重返仕,散财救民卒于任

10、。清廉刚正禀正气,生, ,死 。(退, ,进 )要求:不求平仄,每空写三字或五字,力求总结人物生平或者特点。设计意图学生在唱曲氛围中增强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在填词中,既感受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又把握了元曲的形式。五、课堂小结。(约1分钟)师:张养浩的曲里藏着他的正大之气,屈原的诗里蕴着他的高风亮节,苏轼的词里叙着他的慷慨豪迈。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元曲,中华三千多年的诗文化展现给我们的又何止是语言艺术,更有人格的魅力,民族的精神!读一首首古诗,懂一位位古人,读中国文化,赞魅力中华。听,张公的那首曲几百年后又唱了起来。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到一首首古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它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个故事,诉说着一位位古人,这丰富而又耐人寻味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六、课后作业。(约1分钟)必做题:以张养浩的口吻,扩写山坡羊 骊山怀古。选做题:试着借一首诗向周围人介绍一位古人。附【板书设计】山坡羊 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骊山 古 怀 骊山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怀 古 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