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682533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湘教版语文下册古诗阅读专项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注释)秋丛:即丛丛的秋菊。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篱:篱笆。1第一句诗中的“_”字写出了菊花满院盛开的景象。2第二句诗中的加点词,表现了作者_的情态。3诗人“偏爱菊”的原因是_。4这首诗借菊花_的特点,寄托诗人对菊花_的赞美。5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B.第一句写景,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C.第二句叙事,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直到日头西

2、斜。D.第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2.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释)迟日:指春日,因为春天光照时间长,太阳落山晚,所以说迟日。泥融:这里指泥土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1填空。这首诗描写了_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_之情,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和_。诗中写到的事物有_、_、_、_、_、_、_、鸳鸯。2请写出这首诗中后两句诗的大体意思。_3上面的诗句中写出了两种动物,下面的诗句中也写有动物,你能填上吗?两个_鸣翠柳,一行_上青天。西塞山前_飞,桃花流水_肥。留连_时时舞,自在_恰恰啼。3. 阅读古诗,

3、完成练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首词的作者是_代的_,_是词牌名,_是词题。2解释词语意思。别枝:_茅店:_社林:_见:_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4. 读这首词,按要求答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_。_,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把古诗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它是一首以_为题材的经典佳作。3这首诗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写出其不同之处。_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杂诗(其二

4、)唐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来日:来的时候。绮(q)窗:雕刻花纹的窗户。著(zhu)花未:开花没有?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1本诗的前两句连用了两个“故乡”,表达了“我”_的情感。2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久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见到一个来自故乡的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乡的一切B.“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写出了仿佛故乡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的那株寒梅,这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C.在句式上,以问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D.本诗的语言风格质朴清新,口语入诗,平淡而隽永3本

5、诗中_寄托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请你写出两句表达同样情感的诗句:_6.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浪淘沙(其一)_,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_。1把诗句补充完整。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A浪淘沙是词牌名。(_)B诗的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_)C簸的意思是颠簸。(_)D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是宋代人。(_)3这首诗的前两句不仅写出来黄河_的雄伟气势,也突出了黄河_的特点。4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引用了民间传说_的故事,同时展开想象,写出了_的景象。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6、流。1从文中可以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_,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是_。2写事的诗句是_。3写景的诗句是_。4说明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的诗句是_。5这是一首送别诗。你还学过哪些送别诗?试着默写一首。_8. 古诗欣赏。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描绘的是()时候的景色。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字描绘出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颜色是(),声音是(),动景是(),静景是()。4根据诗句的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点应该是(_)。9. 阅读短文,回答问

7、题。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这首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_,是由兰芽、溪水、_、_、_等意象构成的。2黄鸡的本意是_,诗中是指_。3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山林寂静。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

8、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著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5从所积累的古诗词的名句中,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意思相反的诗句。_10.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突出写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D.“下

9、”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3解释字词的含义: 涕泪:_ 却看:_ 漫:_。4本诗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5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6杜甫为什么“涕泪”满衣衫呢? _。7“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诗人“涕泪”是因为_。8“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的心境。11. 读古诗,完成练习。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新年都未有芳华”一句中“_”字透露出人们在漫

10、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2这首诗描写了春色如画的美景,表现作者对早春到来的惊喜之情的诗句是:_,_。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两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雪比人更等不及,穿树“飞花”作春色。A.比喻B.拟人C.夸张1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2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 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_,_。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写的_,描写了他在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_、_和_。13.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这一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_2诗的前两句写的是_,后两句写的是_3后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妙?试作简要分析。_4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请简要分析。_5诗中对皇帝给宦官传赐蜡烛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什么?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_14. 课外阅读。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_的竹子。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