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知识精讲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681252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知识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知识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知识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知识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知识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知识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知识精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晏子使楚山东教育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古诗四首晏子使楚古诗四首教学重点:1.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3. 熟读背诵学习过程:春望一. 导入:【诗人简介】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为现实主义诗人。【创作背景】本诗属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年,当时杜甫4

2、6岁,时值安史之乱,他羁居在沦陷后的长安。二. 学习诗词的切入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三. 朗读理解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安史作乱,长安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 的春望。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是

3、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四. 作者的感情触目伤怀、忧国思家泊秦淮一.【诗人简介】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创作背景】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城内的秦淮河两岸,从

4、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二. 朗读理解杜牧: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泊秦淮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次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这两句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

5、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可谓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感慨无限,堪称绝唱。三. 作者的感情借古讽今,对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人简介】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创作背景】此诗为陆游68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二. 朗读理解陆游:国忧难忘,炽热情怀驰骋沙场,光复河山,是陆游一生最大的抱负。在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爱国主题。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是一首雄浑慷慨、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卧

6、”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感情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造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三. 作者的感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过零丁洋一.【诗人简介】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 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

7、,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屈。1278年元军再攻,文天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1283年,文天祥遇害。【创作背景】被俘押经零丁洋时所作二. 朗读理解文天祥:舍生取义,千古绝唱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绝不屈膝投降的民族气节的壮丽诗篇。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安者的愤激,又寄寓自己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感伤。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抒写。四年的艰苦奋战,结果仍不免山河破碎,像狂风吹散了的柳絮一样。这一联

8、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句进步渲染。回想惨痛经历,不禁触景生情,内心备感凄凉。这一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最后两句豪情满怀,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决心,从而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不朽的民族精神。三. 作者的感情?宁死不屈晏子使楚教学重点:1.欣赏晏子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2. 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本文的文言现象。学习过程:1.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走进春秋时期一位个矮、

9、国弱,在外交史上深受侮辱但能言善辩、不卑不亢的高智商外交家晏子的世界。说说你知道的背景?晏子,名婴,齐国的外交家。当时,楚强齐弱,楚国在外交场合处处刁难齐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是如何维护祖国的尊严呢?2. 注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熟读对号入座的基础上留、译、调、增、删整理文言知识表格3. 自己大声朗读,然后根据书下注释理解全文,最后看看下面的翻译哪些地方不准确?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学习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 下,凭什么呢?”手下的人对楚王说:“因为他要来,我们就请人绑一个人从您面前走过。大王您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

10、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做了小偷。”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呀?”(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顽固地喜欢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其实味道不相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呀。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盗了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可以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4. 能否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段内容?第一

11、段:楚国国君密谋辱齐第二段:晏子机智粉碎楚王阴谋5. 思考: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晏子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正气浩然。那么,楚王是否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昏君呢?你怎么看待?为什么?6. 注意积累以下文言知识:通假字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古今异义词 何坐 其实味不同 寡人反取病焉文言实词习: 诣: 辞: 视:方:固: 坐: 徒:赐: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晏婴,齐之习辞者也齐人也圣人非所与熙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以也? 以何也? 用什么办法?何为者也? 为者何也? 做什么的人?何坐? 坐何? 犯了什么罪?缚者曷为者也? 缚者为曷者也? 绑着的是什

12、么人? 固定句式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表揣测反问,“莫非吗? ”或“难道吗? ”一词多义8. 补充一篇鉴赏文章: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晏子使楚中对晏子的描写,虽然只有一个动作(避席)和一段对话,但表现力强,寥寥数语,一个机智沉着、能言善辩、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跃然纸上。一、面对挑衅,针锋相对。楚王策划阴谋在前,实施阴谋时更是露骨“王视晏子曰”,一个“视”,写出了楚王目光的威逼和神态的轻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挑衅,晏子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尊严不可辱,他毅然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瞬间思考后,机智地“避席对曰”。“避席”这一动作固然是表示郑重,但如果仔细体会,还能悟出晏子此时特有的一种抗拒侮辱

13、的严肃和正义;“对曰”紧随“避席”之后,不仅凸现晏子反应之敏捷,而且传达着一种毫不退缩、针锋相对的豪气。二、巧设类比,尽显辩才。晏子反击时,没有直接说“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一观点,而是先说人所共知的一个自然现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接着用一个设问句“所以然者何”作一停顿,加强迫问语气,逼出原因“水土异也”。至此,晏子的反击已有了无可辩驳的前提条件,使结论的出现呈水到渠成之势。由此可见,正是晏子巧设类比的辩才使其在交锋中占尽先机。三、戏中见庄,柔中寓刚。晏子的反击由自然现象进至社会现象,将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相似”而“味不同”与齐民入楚变为“

14、盗”相类比,由自然现象之因“水土异”推出社会现象之因“楚之水土”(国情民风)不如齐,“使民善盗”。晏子在得出这一使对方无言以对、深感难堪的结论时,用了“得无”这一较为委婉的语气,但读者分明从“戏”中读出了庄,从“柔”中读出了刚,就连晏子的对手楚王也只能自我解嘲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四、详笔铺垫,反衬晏婴。楚王“欲辱”晏子,先设下计谋而后又导演,笔墨的确较为铺展,这种结构安排正是为主题服务的。楚王与“左右”共同设计了阴谋,时间、场合、人物、对话都预设得很周到,似乎志在必“辱”,可是就是这精心策划的挑衅被晏子一席逻辑严密的推理轻而易举地击得粉碎。其策划过程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让读者感到晏子将难以应对,哪里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样就能反衬出晏子的巧妙机智和能言善辩。另一处对照性描写楚王的先“视”后“笑”,也是极妙的衬笔。由咄咄逼人、傲气凌人的“视”转为充满难堪和尴尬的“笑”,分明是一种无奈的自我解嘲,这不正说明晏子雄辩的威力吗?晏子“避席”时的郑重严肃、不畏强权与楚王的苦笑相比,一个智勇双全的外交家形象不就鲜明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吗?【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古诗四首检测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寥落 风飘x 秦淮 夜阑惶恐 夜泊 fng 火2. 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