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光纤光镊的研究.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67623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1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光纤光镊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单光纤光镊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单光纤光镊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单光纤光镊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单光纤光镊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光纤光镊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光纤光镊的研究.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光纤光镊的研究1 绪论1.1 概述光学捕获理论则是建立在光的辐射力基础上的。当光辐射场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时会使物体受到光辐射力的作用。而激光捕获就是利用激光的这一效应实现对微粒的稳定捕捉的。由于光镊是利用光束实现对微粒非机械接触的捕获,而且捕获距离远大于捕获对象的尺度,因此在捕获过程中不会产生机械损伤也不会影响粒子周围的环境。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光镊可作为力的传感器实时测量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也使得光镊不但是操控微粒同时还是研究微粒静态和动态力学特征的理想工具。但由于显微镜的常规光镊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还有几何尺寸等问题限制了常规光镊作为生物粒子微操纵工具的应用。而新发展的光纤光镊技术能够较

2、好地解决这类问题,它利用光纤出射光场构成光镊,使光阱操纵与光学显微镜分离。从而改善常规光镊仪器所存在的问题。在目前为止,光镊已被广泛应用于对细胞、细胞器和染色体的捕获、分选、操纵、弯曲细胞骨架、克服分子马达力引起的细菌旋转动力、测定马达蛋白作用力、及对膜体系进行定量研究。除此以外,光镊技术还被应用于微小颗粒的捕获、排列和显微制造等领域。随着光电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和光镊技术的进步,光镊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2 光镊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光镊是单光束梯度力势阱的简称,是基于光作用于物体的辐射压力和梯度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势阱。1.2.1 光镊技术的背景1864年,英国数学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了电

3、磁场理论,提出辐射场携带动量,论证了光压的存在,并推导出了光压力的计算公式;1901年,俄国物理学家列别捷夫用悬在细丝下的悬体制成扭称实现了光压力的实验测量;1905年,爱恩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光是一群以光速运动的、既有质量又有动量的光子流;1909年,德拜给出了线偏振电磁波作用于均匀球形粒子的辐射压力的理论,但由于光辐射压极其微弱,同时也因没有足够强的光源,所以无法进行实验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激光的发明给辐射压力的研究提供了高强度、高准直度的光源。在1968年,苏联科学家Letokhov提出了利用光场的梯度力来限制原子的想法;1969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Ashkin等人首次实

4、现了激光驱动微米粒子,此后他又发现微粒会在横向被吸入光束。在研究了这两种现象后,他又利用相对传播的两束激光实现了双光束光阱;1970年,Ashkin等首先提出能利用光压操纵微小粒子的概念,利用多光束激光的二维势阱成功夹起并移动了水溶液中的小玻璃珠,后来这种激光夹持微粒的技术经过不断改进,所能捕获的粒子越来越小;直到1986年,Ashkin等人采用大数值孔径显微物镜会聚单束激光,在水溶液样品池中实现了对介电微球的三维光学捕获。这标志着“单束光梯度力阱”的诞生,简称为“光镊”。1.2.2 光镊技术的应用(一) 生命科学领域 由于光镊可以实现对生物活体样品非接触无损伤的捕获和操纵,因此光镊技术的应用

5、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物学方面,特别适合于生物大分子、生物细胞的研究,如人们可用光镊对细胞、细胞器及染色体进行捕获、分选、操纵、弯曲细胞骨架、克服分子马达力引起的细菌旋转动力、测定马达蛋白作用力及对膜体系进行定量研究。Ashkin首先将光镊技术应用到生物领域,实现对病毒和细菌的捕获与操纵。利用光镊技术实现激光诱导细胞融合,下图为骨髓瘤细胞融合过程。图1 骨髓瘤细胞融合K.Svoboda等人在分子水平上观测到动蛋白分子沿微管以8nm的步幅腾跃前进,间隔为1ms量级,从而证明驱动蛋白分子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元过程是非连续的,这是人类第一次辨认出动蛋白的运动状态。M.Daoa等人讨论了利用光镊对人类

6、血红细胞的受损形状力学研究,下图2为利用光镊进行细胞壁的力学参数测试的实验过程。图2 利用光镊进行细胞壁的力学参数测试(二) 表面科学及凝聚态物理等领域 目前光镊技术在表面科学及凝聚态物理领域也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其中以Missawa为代表的日本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光镊分时操作装置,使一束光可形成多达8个独立的光阱。利用这一装置对乳胶微粒进行了操作,能有效地控制粒子的流动方向,选择颗粒的大小以及空间图案的排布。除此以外,他们还发现表面结合了极性或非极性功能分子团的聚苯乙烯小球与溶液中的荧光探针分子相互作用,可使后者发射的荧光波长和强度发生发生,从而通过荧光信号可以探知小球表面的化学性质。结合光谱测

7、量技术,光谱可以随意地操纵或固定单个小球的空间位置。因此可以探测单个小球表面结合物发射荧光的细节,从而确定小球表面的分子结构。(三) 微操控及微细加工领域 光镊作为微小位移操纵手段和粒子间微小相互作用力的探针,不仅仅用于生物学领域,也同样适合其他微小粒子的研究,诸如微粒的运动特性、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排布和纳米器件的组装与检测等。 采用光镊技术还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操作过程。如通过改变两束激光的路径差,可使光阱中的微颗粒发生可控制性旋转、加速及停止等;另外,通过改变两束激光的频率差,也可对光阱中的微结构实施可控及连续性的旋转。Eriksen等人则研究了通过多光束光镊实现对微颗粒的操作问题:采

8、用不规则钻石微粒作为光镊的“手柄”,Sun等人还成功地对粘附在微粒上的生物细胞进行操纵。Gauthier在1997年首次提出将光镊应用于微加工领域,可实现对微小器件的非接触式移动、操纵和组装。光镊方法甚至可用于驱动微型齿轮,从而组成一种微光机电系统。(四) 光子晶体领域光镊在光子晶体研究领域中也有重要应用。光子晶体是近年来应用物理和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介质颗粒周期排列而成的人工材料,能够产生光子带隙,频率落在带隙内的光在晶体里沿任何方向都不能传播。可以利用光镊对光子晶体进行排列,如图3所示。在制备三维光子晶体的方法中,仍然无法控制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缺陷态,利用光镊技术对产生的缺陷进行

9、修复以及对生成的晶体进行修整,就能达到去除缺陷的目的,能够生成大面积无缺陷的三维光子晶体。图3 利用光镊排列光子晶体除此以外,光镊技术在基础物理学、大气物理、重力场和流体场等精密测量领域的应用也正在研究中。为了扩展光镊的应用范围,人们还将它与其它依赖于激光的显微成像技术,如荧光成像、微分干涉衬成像、激光刀、激光共焦扫描、探针扫描等技术相结合。总之,光镊理论和技术的深入研究将有效地促进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及纳米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同时也将因此而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1.3 光纤光镊技术基于显微镜的光镊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样品移动自由度小等缺陷限制了普通光镊的应

10、用,使其很难操纵位于狭窄位置的微粒,也不易实现多光镊操纵。这些固有的缺点限制了其作为生物粒子微操纵工具的应用。新发展的光纤光镊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光纤光镊系统以其结构简单,价格便宜,捕获范围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光纤光镊系统是利用光纤出射的激光束来实现对粒子的微操纵。光纤光镊的光路独立,可使光阱及其操纵与光学显微镜分离,光学显微镜只起观测功能,能够改善常规光镊仪器所存在的弊端。基于光纤光镊仪器结构要简单得多,光纤有空间滤波效应,对光源的传播模没有严格要求,可用带尾纤的二极管激光器,无需外部光学系统,结构特别简单。而更为有利的是:二极管激光器可以快速开关和调制,可满足多种光微操

11、纵实验研究的需求。与基于显微镜的光镊系统相比,光纤形成的光阱操纵灵活,被捕获的生物样品可以自由移动。光镊微操纵简单适用,光纤可以深入到样品室,在样品池里形成光阱,大大提高了光阱捕陷范围,捕陷光学系统从观察光学系统中分离出来,使得在系统中添加激光束计量和光谱仪等测量设备有了较大的自由度。1.3.1 平端面光纤光镊 基于平端面单模光纤光镊技术是利用两支精确准直、相向传播的单模光纤平端面出射的激光束形成平端面光纤光阱的。Constable等人首先利用了这种平端面单模光纤形成的光阱,成功地实现了对尺寸在0.1-10um之间的聚苯乙烯小球和活性酵母的光捕获和光操纵。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径小于1um

12、的粒子,光阱捕获的能力比已有的光镊系统提高了3-5个数量级。Jense-Mcmullin等人采用腐蚀法加工V型槽,以V型槽作为光纤的准直定位手段,建立了由两根单模捕获光纤和一根多模光谱探测光纤组成的光纤光学捕捉系统。图4 光纤捕捉、探测系统1.3.2 半球形自透镜端面光纤光镊半球形自透镜单模光纤的光镊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光纤末端面被精磨成逐渐变细的半球面状,从其末端面出射的激光束具有弱聚焦特性。这种自透镜单模双光纤光阱技术不仅很好地改善了光纤光镊的稳定性,而且提高了光阱捕获区域的范围。图5 基于半球形自透镜单模的光纤光镊2 光镊的原理 光镊实际上是一束强会聚激光形成的特殊光场,物体一旦涉足光场就

13、会自动移向光束中心,这种不由自主的运动犹如物体从空中坠向地面,表现出一种向心“引力”效应。而光镊其实就是具有引力的光学势阱,这个光学势阱如一把镊子,能夹持和操纵微小物体,所以称为光学镊子或简称为光镊。2.1 光镊的基本原理2.1.1 光的力学效应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它具有能量和动量。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动量的传递,而表现为对物体施加一个力,并引起物体位移和速度的改变,这叫做光的力学效应。它主要表现为对物体的压力,所以称之为光压。对于垂直入射的光束作用在完全吸收面上的光的辐射压,采用坡印亭矢量S可表示为:经求时间平均后的:其中,I为光强度。因此,作用在实际物体上的光捕获力F可表示为: 其中,

14、n1为周围介质的折射率;c为光速;P为光功率;Q称为捕获率,是作用在实际物体上力与入射光具有的单位时间动量的比值,为无量纲数,取值0-2,作为光捕获特性的指标使用。该Q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光学条件,如激光器聚光角、波长、光斑尺寸、偏振光、光束分布图等;微小物体条件(尺寸、形状、折射率)和环境条件(水、空气)等。2.1.2 光阱力的分析及其形成条件(一) 梯度力和散射力当一束激光经透镜聚焦后,射入轴上焦点附近的透明介质球,该介质球主要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是来自于粒子对光的反射、散射以及吸收的散射力Fscat,在这些过程中粒子会受到沿着光传播方向的作用力,使得粒子沿着光束的传播方向运动;另一种是来

15、自介质小球中的电偶极距在不均匀电磁场中受到的梯度力Fgrad。它正比于光强的梯度,指向光场强度的最大处。它使得粒子朝向光功率密度最大的点运动。当梯度力大于散射力时,粒子就能在光强度梯度最大处被捕获。因此,光镊是利用微粒与光折射作用产生的梯度力来工作的。如下图6所示,介质球球心处于激光束焦点下方,当轴外光线a、b无损耗地穿过电介质小球上时,被折射使传播方向更平行于光轴,即增大了纵向动量。而由动量守恒原理可知小球会相应的获得负方向的动量,即小球受到的纵向力为拉力。由此可知光束a、b施加在小球上的力为Fa、Fb,其合力趋向于把小球拉向焦点。而这就是光束对处于激光束焦点下方的介质球产生与其传播方向相反的拉力的来源。对于球心处在光束焦点上方和光束焦点右方的小球,可以用类似的力分析得到,光通过小球的折射后,小球将分别受到指向正光轴和向左的梯度力作用,都使小球趋向于光束焦点运动。图6 梯度力和散射力的示意图因此,在单光束梯度力光阱中,球心处于焦点之前、之后或左或右的介质小球,由于激光微束与小球折射作用产生的梯度力,都会使小球趋向于焦点。梯度力阱中任何横向偏离都会导致因横向上梯度力产生回复力,而任何纵向的偏离都会导致纵向梯度力产生回复力。梯度力使小球停止在焦点附近的作用,类似弹簧力,所以在焦点附近的小球将会受到这三维空间的回复力而被稳定地束缚于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