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期中复习文档 (2).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6702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期中复习文档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上期中复习文档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上期中复习文档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上期中复习文档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上期中复习文档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期中复习文档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期中复习文档 (2).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石潭记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以其境过清 2隔篁竹,闻水声声3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4潭中鱼可百许头5、水尤清冽: 6、全石以为底 7、 青树翠蔓(wn), 8、蒙络(lu)摇缀(zhu),9、参差(cn c)披拂。 10、潭中鱼可百许头,11、皆若空游无所依, 1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13、佁(y)然不动, 14、俶(ch)尔远逝,15、往来翕(x)忽。 1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7、其岸势犬牙差(c)互 18、四面竹树环合,19、凄神寒骨, 20、悄怆(qio chung)幽邃2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1、乃记之而去。22、隶而从者二翻译下列句子。(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

2、见。2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4青树翠蔓(wn),蒙络(lu)摇缀(zhu),参差(cn c)披拂。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7佁(y)然不动,俶(ch)尔远逝,往来翕(x)忽。8隔篁(hung)竹,闻水声,如鸣佩(pi)环,心乐之。三 填空1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的第四篇。3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潭中的气氛。四、选择题1、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

3、,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

4、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的这篇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B本文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C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D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用水的清澈来衬托出游鱼的自由自在。4、对本文写法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清晰。B、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5、一乐一忧相矛盾。C、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D、作者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一经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5、选出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在写景中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B、“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提示全文的主旨,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C、本文写水声清脆悦耳的句子是“如鸣佩环”。D、作者开头说“心乐之”,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有此自我矛盾。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本文作者是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永州八记的第四篇。B、作者描绘潭

6、的概貌的时候,先写潭中的水,然后写石潭周围的树,其顺序是由外及里。C、潭水的清澄是作者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的描写侧面表现出来。D、文章从正反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静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五、理解填空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如写“”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虚实相生如“潭中

7、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六、原文填空(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 _。(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 _。(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 _。(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 _。(5)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6)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这周围环境的句子是:_ _,_,_。 (7)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句子是: 。(8)直接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句子是:_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答: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8、 月色入户( ) 2.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 )( ) 3. 念无与为乐者( )( ) 4. 怀民亦未寝( ) 5. 相与步于中庭( ) 6. 盖竹柏影也( ) 7.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按原文填空。 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_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 四、整体感知。 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

9、?写月语句:描写方法: 2.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 3.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四时俱备( )( )( )4.晓物将歇( )(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 )6.实是欲界之仙都( )( )( )7.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 )( )()二、译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5.实是欲界之仙都。6.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三、理解性填空 1.山川之美

10、,在陶弘景的笔下的情景是_ 2.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句子是_ _3.陶弘景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的句子是_四、整体感知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所在山川的的秀美景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五、课文理解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字通明,号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字子瞻,号_,是_朝的_家。他与父亲_、弟弟_合称“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有_ 、 ,喻体是 、 。诗词赏析一、选出对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