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659861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传播终极版复习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文化传播终极版一、选择题:1. 道德评价的两种形式:(1) 自我评价。这是道德的心理调节机制,是个人对自己行为和动机的道德价值、意义 进行的鉴定,表现为荣辱感、正义感、义务感、良心感,等等;(2) 公共评价 。是社会对于人们动机与行为的道德价值、意义的鉴定,表现为一 种隐形或无形的精神影响,结果往往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social opinion)是一定数量的人们对某种社会行为的道德价值所给予的倾向性评判意见。这些评判 意见是许 多人 相互取舍 、相互传 递, 最后形成 一种精神 压力 的过程。 道德的社会舆论一旦形成, 会造成一定的孤立情境与心理压力, 即“人言可 畏,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2、。2. 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1) 行动者(2) 社会目标(3) 社会环境(4) 社会规范(5) 社会接触 社会化是个体用来获得其所属群体的规范、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语言特征的社会互动过 程。3. 社会化的几个阶段:基本社会化。在儿童时期通过家庭学习生活知识,培养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掌握行 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判断的标准;预期社会化。主要指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为进入社会 做好各种准备;发展社会化。主要指成年之后的社会化,是在实现了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随 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个体要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义务、角色和责任;再社会化。当个体

3、的生活环境或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个体的生活习惯、 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并开始新的学习。譬如,人们在迁居异国他乡时, 需要学习当地的语言,适应当地的习俗和生活方式。4. 影响感知的主要因素 生理 环境 语言 文化5. 西方文化中四种主要的思维方式(1) 唯名论式推理(nominalistic reasoning),也称归纳推理法;判例法(2) 般推理(universalistic reasoning),也称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制 定法(3) 直觉推理(intuitional reasoning),重视直觉,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4) 辩证推理

4、(dialectical reasoning),也称辩证逻辑方法,是由黑格尔创立、马克思发展 的逻辑方法,要求分析和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结合。6. 中西传统中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一,中国人偏好形象思维,英美人偏好抽象思维。形象思维(imaginal thinking)是对记忆表象(大致等同于“想像”)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抽象思维( abstract thinking )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以分析、综 合、抽象、概括、比较、分类、系统化、具体化作为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需要遵 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logic

5、al thinking)。第二,中国人偏好综合思维,西方人偏好分析思维。 综合思维强调了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是一种重视普遍联 系的“整体观”。 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成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 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 黑格尔评述易经:“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具有最深邃、最普遍的东西与极其外在 的、完全偶然的东西的对比,最外在的、最偶然的东西往往能与最内在的东西结合”。第三,中国人注重“统一”,西方人注重“对立”。7.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动)三部分组成。态度改变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8. 文化适应因此而表现出大致四个基本阶段:(1

6、) 蜜月阶段(2) 危机/沮丧(或敌意)阶段(3) 恢复调整阶段(4) 适应阶段9. 文化适应的六种理论 传播涵化理论( communication acculturation theory); 互动涵化模式(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核心观点:东道国与移民群体之 间的关系,是国家整合政策影响下的双方涵化取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之一。 焦虑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同化、偏离与疏远理论(assimilation, deviance, and alienation theory); 网络与

7、涵化理论( networks and acculturation)文化图式理论(cultural schema theory)10. 根据“约哈里窗口”,传播双方对彼此信息的了解有四种情况,也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开 放区(open area)、盲区(blind area)、封闭区(hidden area)和未知区(unknown area),分 别表示个体在“开放”、 “盲点”、 “封闭”和“未知”四种传播状态下,人际互动与信息分别所处 的地带和状况。11. 传播能力的五个构成 解释能力(interpretive competence)o人能对互动时所处的情境或条件,给以命名, 进行组织和解释

8、,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目标能力(goal competence)o 一个没有计划的传播者是盲目的,所以必须设置目标, 提早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结果;角色能力(role competence) o角色是社会的产物,人可通过社会角色实现或保持自 己的社会身份。无论在任何传播情境中,人既要学会保持独特的自我,也要学会尊 重他人。如果人不能辩认和控制角色及其互动、合作等传播行为,将直接影响人对 信息的选择;自我能力(self-competence)。选择和表现一个你想要的自我形象,包括知道那一个 自我是谁;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能将这样一个自我向他人表现出来的能力;信息能力(message compet

9、ence)。人能够选择使用让他人明白,让他人了解和领悟 的词语或非词语信息,同时,也能对他人所选择的信息给以回应,进行意义交流的 能力。如果没有这种基本能力,传播就无从发生。12. 跨文化传播能力基本构成要素(1) 对不同文化的修辞敏感性 修辞 :一种自觉的语言调整行为,即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修 饰、加工。 在跨文化交往中,由于语境因素严重地制约着语言行为的组织和建构,所以,修辞 敏感性强调的是修辞与语境之间的关联,要求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边界保持敏感, 能区分什么是自己的文化,什么是不同的文化,并能自我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文化。 进一步地,要求传播者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和非语言行

10、为,向对方表示尊重和积极 的关注,做出顺应语境、利用语境甚至改造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修辞敏感性强的人往往能对对方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做出准确的预测, 这种预测是以个人掌握的关于文化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基础的。(2) 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立场的能力。 传播者应以描述别人的行为为主,同时采取非评价性的立场,特别是在早期交往中,不应以 自己的文化标准为依据去对他人的行为评头品足,以避免错误的评价。这是一种认知能力, 表现了传播者的心智和素质,涉及到人际交往中三个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认知程序:描述(description)、解释(interpre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 描述是指

11、对人们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客观地描述,不允许对客观行为进行评价或赋予 意义; 解释是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加工和赋予意义,关键是对任何行为的描述都可能产生 不同的解释; 评价是对解释赋予积极或消极意义。(3) 适度的移情能力。(4) 灵活应付不同场景的角色行为能力。 任务角色能力,指主动征求信息和事实、完成任务以及评价他人意见的能力等; 关系角色能力,指与对方达到和谐一致,协调冲突和妥协让步的能力等; 个人角色能力,指能拒绝别人的观点,能控制他人以及展示自己个性的能力等。(5) 拓展心灵与减少偏见的认同灵活性与认同协商能力 当人们感到外来群体的文化认同威胁到自己所在群体的文化认同时,自我认同取向就会

12、趋于封闭并采取防卫姿态。这样一来,人们期望在众多的文化认同中凸现自己文化认同的愿 望,就导致了偏爱内群体(ingroup)的倾向,其结果就是:对外群体成员的歧视,以及阻 碍对新文化的开放性接受。针对这种现象,具备开放、灵活的认同能力,显然有助于拓展心灵的开放性与减少偏见。13. 对话式传播的要求 相互开放 非操纵性 承认独特性 相互承认 彼此接近 不做评价14. 跨文化谈判者必须把握好两个层次的知识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的事实,大致可以通过书本 来获得; 解释性知识(interpretative knowledge)o这显然是一种观察和理解文化差异

13、的能力,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要靠时间、经验和体会才能获得。15. 大众传播对文化的影响:(1) 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彼此借鉴、吸收、认同并最终融为 一体的过程。大众传播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机制。(2) 文化增殖:文化增殖是一种文化放大现象。在文化融合和通过的过程中, 原有的文化 补充了新的血液,并在原有的基础只上又产生新的价值或意义来(3) 文化分层:信息的传播有拉大不同群体之间文化层次的作用。有学者发现,当一个社 会体系中信息流增长时,社会中那些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并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在接 受和吸收信息方面要比社会地位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社会群体强。(4) 文化变

14、迁:文化变迁是指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发生转变,特别是结构性转变的过程。二、名词解释:1.道德的“金规则”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至少有三种“轴心式”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每一种文 化都具有的:(1) 尊重他人和对他人的义务;(2) 对生命意义的充分理解;(3) 人的白我尊严。孔汉思(Hans kung)等伦理学家大力张扬的道德的“金规则”(golden rules),是人类共 同的、长期有效的“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道德)规则”,也是现代人类建立全球伦理的共 同道德资源。仁爱、博爱、慈悲2. 社会互动: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两个以上的个体、群体或社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的

15、活动。3. 感知:感知是指人通过感觉器官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人类认识外 部环境乃至客观世界的最为基本的认知形式。在跨文化研究的视域之下,感知还是人们建立世界观的首要机制,世界观也为人们的感知提 供了一定的基础。4. 社会认同:社会自我的“组织化” 社会认同与群体相关,是某个群体在社会化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一致认同,强调了“人们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群体成员相信他们之间具有的某些共同的、相似的东西”。 社会认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1) 内在的方面是指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即群体所属成员在主观上具有的群体归 属感;(2) 外在的方面是指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即社会对某一社会成员的群体归 类和划分。5. 定势:在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定势主要被看作是人们对其他文化群体特征的期望、信念 或过度概括,这种态度建立在群体同质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具有夸大群体差异而忽略个体差 异的特点。6. 文化休克:在文化与传播研究中,文化休克主要是指人们在经历不熟悉的文化、生活方式 或态度而引起的困惑和不适,强调了异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反应和冲击,主要表现为由于 未满足期望的逐渐积累而产生的迷失感和挫折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