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 高考地理一轮设计:9.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配套作业含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652204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 高考地理一轮设计:9.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配套作业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教材 高考地理一轮设计:9.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配套作业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教材 高考地理一轮设计:9.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配套作业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教材 高考地理一轮设计:9.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配套作业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教材 高考地理一轮设计:9.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配套作业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 高考地理一轮设计:9.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配套作业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 高考地理一轮设计:9.2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配套作业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第三部分 第九单元 第三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3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我国某地东西向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第12题。1关于该地区积温分布与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积温偏低的主要原因是该地降水量大B乙处积温高于两侧是因为地处山间谷地,地形闭塞C丙处积温高,是因为该地区纬度相对较低D积温的高低与地势的高低大致呈正相关2积温的高低决定了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若我国某地的积温是该地最高积温的两倍,其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主要粮食作物是()A一年两熟 小麦、玉米B一年

2、两熟 水稻C两年三熟 小麦、水稻 D一年三熟 水稻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34题。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读我国某乡农业产业结构规划图,完成56题。5该地区可能位于()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C宁夏平原 D成都平原6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最有利于()A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B推动农业地域专业化生产C促进乡村城市化的整体发展D形成良性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下

3、图是我国某地区四项指标占全国比重的统计图。读图,完成78题。7图中信息说明该区()A水资源短缺 B农业粗放经营C劳动力数量少 D水土流失严重8该区发展农业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增施化肥和农药,提高单产B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C扩大耕地面积,保证粮食供给D加大水利建设和科技投入,确保高产、稳产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6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据此回答910题。9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

4、虫害少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A BC D10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稻是东北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B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D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近年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如在日光温棚中种植草莓、油桃、蔬菜等,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之路。读图回答1112题。11图中主要种植业区形成的区位优势主要是()A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光照充足,热量丰富B降水条件好,河流为农业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C人口和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科技发达D河谷地带的

5、森林为土壤提供了较丰富的腐殖质,土壤比较肥沃,热量相对丰富12图中A湖泊近年来水面降低,水量减小,原因可能是()A全球变暖,高山冰雪融化量增加,入湖河流的水量增加B全球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C利用流入湖泊的河流进行农业灌溉,农业用水量增加,导致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D湖泊周围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泥沙淤积严重二、综合题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材料1:粮食生产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我国南方多个省市(上海、浙江、福建等)到东北粮食主产区建立粮食储备基地,为他们的粮源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东北三省与南方三省农业资料比较表地区耕地面积(总资源,单位:千公顷/万人

6、)耕地面积占全国比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单位:万台)东北三省辽宁0.953.366.76吉林2.034.5016.53黑龙江3.109.7038.18南方三省上海0.140.210.46浙江0.381.580.60福建0.401.100.15材料2:下图为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 (1)据表归纳出东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10分)(2)分析东北地区该发展模式的经济、生态意义。(10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1: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材料2: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

7、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1)比较甲、乙两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6分)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甲乙旱涝灾害频繁(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社会原因是。(8分)(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8分)详解答案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解析:地形因素影响乙处积温的高低。答案:B2解析:积温的高低决定了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和作物的种类,由题意知“我国某地”位于亚热带地区。答案:B3、4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对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关系的分析。第3题,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

8、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4题,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种植业的比重已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答案:3.A4.D5、6解析:第5题,根据框图信息“牧草、野猪、狍子”等事物知该地区有牧场分布并靠近山地或林区,所以位于松嫩平原。第6题,该地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副业)综合发展,而且畜牧业、林业等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工业的发展,沼气工程的建立使物质得到充分

9、利用,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答案:5.B6.D7、8解析:从图中各项指标可以看出我国某地区水资源短缺,因此,该区域发展农业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大水利建设和科技投入,确保高产、稳产。答案:7.A8.D (二)双项选择题9、10解析:第9题,机械化生产与水稻质量无关。第10题,东北地区纬度高,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和玉米;由南向北热量条件递减,水稻种植比例随之降低。答案:9.BC10.CD11解析:青海的种植业区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这里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上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中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答案:BD12解析

10、:若入湖河流的水量增加,A湖水面应升高;当地植被以草原为主,草原破坏带来的灾害是荒漠化。答案:BC二、综合题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农业区位条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第(1)题,由表中所列项目进行比较得出即可。第(2)题,从模式图中看出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西部畜牧业形成良性发展;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推动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减少了对草场的压力。答案:(1)人均耕地多;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2)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得到就地转化;西部畜牧业良性发展;中、西部形成密切联系的产业链,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易地育肥”,减小对草场的压力。14解析:第(1)题,甲为松嫩平原,优势是地广人

11、稀,由于纬度高,故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乙为江淮地区,纬度较低,降水较多,光热、水源充足。第(2)题,南方部分地区商品粮地位下降,一是河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二是城市发展,占用大量耕地,且城市周边发展面向城市市场的花卉蔬菜等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第(3)题,中粮西运,一方面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利于西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西部的生态压力,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答案:(1)地区优势条件限制性因素甲人均耕地多热量不足乙光热、水源充足(2)地块小、土壤黏重、河网密布人口稠密、城市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