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64643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二节氧化与燃烧练习题新版浙教版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燃烧时,既能发出白光,又有明亮的火焰的是(D)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2下列有关缓慢氧化、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C)A缓慢氧化不放热,燃烧放热 B它们有时不是化学变化C它们本质上都是氧化反应 D缓慢氧化不是氧化反应3如图3118所示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C)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C该实验可以说明N2难溶于水 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 图3118 图3119

2、4如图3119所示,烧杯中盛有80 的热水,杯底放有一小粒白磷,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B)A水 B氧气 C可燃物 D温度达到着火点5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而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的原因是(D)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C气压高不易气化 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图311106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31110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C热量都被水吸收

3、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图311117如图31111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图甲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B图甲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若将图乙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D图甲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图311128图31112是一块蜂窝煤的示意图。在蜂窝煤中,煤块中间部分制成很多小孔,便于煤的燃烧,其原理是(C)A降低煤的着火点 B利于产生的热量散发C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防止煤燃烧发生爆炸图311139如图31113所示,表示可燃物能着火的点是(D)AA点BB点CC点DD点1

4、0下列促进燃烧的方法不合理的是(C)A烧锅炉是将煤加工成粉末,并用鼓风机不断往锅炉内鼓入空气B烧柴时把柴棍支起来C增加柴草的用量D设法提高氧气的含量图3111411如图31114所示,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B)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C伏低身子逃出 D淋湿衣服爬出12火灾的危害巨大,引起大家对阻燃剂的重视。由于重大火灾、焚烧塑料造成的二次污染、二英问题的出现,而且塑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及腐蚀性气体(SO2、NO2、CO2等)的危害较大,迫使塑料工业转向使用无毒、无公害、抑烟的无机阻燃剂(特别是Mg(OH)2和Al(

5、OH)3),而占市场份额较大的溴系阻燃剂逐渐受到限制。溴系阻燃剂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阻燃剂,主要品种之一“八溴醚”的结构式为分子简式为C21H19O2Br8。在美国召开的第八届世界阻燃剂会议指出今后阻燃剂的发展方向集中为高效、低毒、低烟的阻燃剂。下列有关阻燃剂说法不正确的是(D)AMg(OH)2和Al(OH)3受热分解生成气态水,可覆盖火焰,驱逐O2,稀释可燃气体BMg(OH)2和Al(OH)3受热生成的氧化物,可吸收塑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及腐蚀性气体C八溴醚是一种有机阻燃剂D有机阻燃剂使用时不可能造成环境污染13炒菜时锅里正在加热的油起火燃烧起来,这时你认为采用的最好方法是(D)A马上向

6、燃着的油泼水 B赶快把燃着的油锅端离火源C立刻向锅内撒砂子 D迅速盖上锅盖,熄灭火源或将锅端离火源14住在高层的居户家里发生火灾时,以下处理措施合理的是(D)从高楼跳下乘坐电梯到低层安全处从安全通道撤离火小灭火,火大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吸入较多毒气开门窗通风,以驱散烟雾拨打119求救电话匍匐前进连忙取上贵重物品再想办法逃离撤离时尽可能贴着墙角A B C D15下列各组混合气体,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的是(C)ACO、H2、CH4 BH2、CO、CO2 CCH4、CO、O2 DN2、CO2、O216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C)呼吸作用、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变化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

7、反应急速的燃烧一定发生爆炸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A B C D17下列消防标志与其文字不相吻合的是(A)图31115A B C D18图书馆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是(B)A泡沫灭火器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以上三种灭火器均可图3111619如图31116所示,往容器内吹入一定量的空气,发生燃爆现象:硬纸板随热气流冲高,蜡烛熄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发生燃爆后体系的温度升高,氧气耗尽蜡烛熄灭B蜡烛熄灭时因为蜡烛的着火点改变了C在有限的作业空间,要谨防可燃性粉尘发生燃爆事

8、故D实验用的容器可用废旧矿泉水瓶,但不能用玻璃瓶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需点燃或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化学反应一定有热量放出C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生成 D镁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2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证明可燃物燃烧与氧气、温度有关。其中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实验是(D)A和 B和 C和 D和22某学生将燃着的镁条迅速伸入盛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在集气瓶中继续燃烧,反应结束后发现瓶内壁附着黑色颗粒,瓶底有白色物质。对此现象他作如下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提示:氧化镁、氢氧化镁均为白色固体)(A)ACO2一定不能支持燃烧 B黑色颗粒可能是碳C白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镁 D白色物

9、质不可能是氢氧化镁23将导出H2S气体的导管点燃后伸入盛有一定量O2的集气瓶内,下列3个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2H2SO22S2H2O2H2SSO23S2H2O2H2S3O22SO22H2OA B C D图311724如图31117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一个可燃气体安全点燃装置,对此装置的评价和使用错误的是(B)A未经检验纯度的气体通过此装置后可安全点燃,不会发生爆炸B要达到安全点燃效果,烧杯内的水可不没过倒置漏斗的边缘C此装置防止气体爆炸的原理是使不纯的气体不与燃着气体直接接触D此装置适用于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25下表为某实验小组记录的不同体积的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的实验现象。H2体积分

10、数%9080706050403020104空气体积分数%10203040506070809096点燃现象安静燃烧安静燃烧弱爆炸强爆炸强爆炸强爆炸强爆炸强爆炸弱爆炸不燃烧不爆炸根据上表数据和现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体积分数为10%70%的H2和空气混合气体,点燃时会发生爆炸B收集的H2能安静燃烧,说明H2的纯度为100%C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H2,保持试管倒置移近火焰,如果没有听到任何声音,表示收集的H2已纯净D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时一定发生爆炸26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某同学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放、吸热情况进行探究。步骤为: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温;再加入

11、试剂3,搅拌、测温。记录数据如下:试剂1试剂2温度/ 溶解后温度/ 静置后温度/ 试剂3温度/ 混合后温度/ 0.5 g Na2CO310 mL H2O 20.023.320.010 mL HCl(20%) 20.023.70.5 g NaHCO310 mL H2O 20.018.520.010 mL HCl(20%) 20.020.8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A物质溶于水的过程也有吸热、放热现象B若无步骤,同样可以达到目的C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的热量一定比碳酸氢钠反应放出的多D若将实验中所用盐酸换成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二、解答题27蜡烛(主要含C、H、O元素)在密闭容器中熄

12、灭的原因是什么?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小敏认为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燃烧消耗完了容器内的氧气,并对燃烧产物提出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O2。燃烧的产物可能有H2O。除了上述猜想,你的猜想:燃烧的产物可能有C或CO或含有C、CO2、H2O和CO四种物质的任意组合。实验一:在密闭容器中点燃蜡烛至熄灭,抽取10毫升密闭容器中的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饱和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始终没有变浑浊。从实验的科学性考虑,下一步是B(选填字母)。A直接得到燃烧产物中没有CO2的结论B再多抽取一些气体注入到试管中的石灰水中C增加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图31118实验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功能传感器进行有关量的测量,装置如图

13、31118所示。实验结束后,铝板表面有黑色固体颗粒,同时传感器采得实验前后的有关数据如表所示:相对湿度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一氧化碳含量蜡烛点燃前48.4%18.7%0.058%0蜡烛熄灭后71.6%15.6%3.643%0.0182%由实验及结果分析,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含量上升;蜡烛燃烧生成的产物是C、CO2、H2O和CO。28结合下列材料填空:材料一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系统提出燃素学说,认为物质可以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燃素。如木炭和金属燃烧释放出“燃素”后,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燃素”。材料二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研究其在燃烧中的作用。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初步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1)材料一中,金属铁在氧气中燃烧后失去“燃素”的“死灰”是Fe3O4(填化学式),木炭燃烧释放出“燃素”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2)燃烧条件是“氧化学说”的重要内容,翔安海底隧道采用了多种控制燃烧的措施。确保良好的通风,除能保证人的安全外,还能使通过隧道的车内汽油充分燃烧,这是考虑到充分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隧道使用了氢氧化铝阻燃材料,它在受热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铝,化学反应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