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选择血管技巧.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629853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护士选择血管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士选择血管技巧.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士选择血管技巧3如何选血管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

2、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1。3.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4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

3、达到无痛。刘素芬2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5如何控制滴速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

4、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小儿静脉输液护理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通过医学文献及临床经验认真分析总结。结果摘要:小儿静脉穿刺成功本论文 和护士的心理素质、静脉的选择、持针手法及穿刺后固定等因素有关。结论摘要: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应从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及加强技术练习入手,同时要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宜,必要时还可借助一些辅助器械。1心理素质在小儿静脉输液中,护士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静

5、脉穿刺输液的成功率,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对患儿进行必要的安抚,尽量减少紧张惧怕的心理,使患儿及时进入良好的穿刺状态。 2静脉的选择 静脉的选择应避免在骨隆突处、关节部位、静脉活瓣处穿刺,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合理的选择。先头皮后四肢、先额后枕、先大后小。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便于保暖,故多用。3选择静脉穿刺点的方法看:给急诊及危重患儿穿刺前应仔细看清可穿刺的部位,选择最有利的静脉进行穿刺,不易渗漏,易于家属管理的血管,及时打开静脉通道。找: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要耐心沉着,在四肢、头部仔细找,然后选择一条较好固定,便于

6、保留的静脉摸:有些患儿的血管难以通过“看”、“找”的办法解决静脉穿刺新问题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心得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 指压手推法: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成功时,可采取此法。四肢静脉可先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然后用大拇指反复轻快地在静脉的远心端进行压迫,向近心端推行35cm,以达到静脉充盈的目的1,当皮肤见到血管显露时,便可迅速进针,刺入血管内。轻压横摸法:如选用额静脉时,用食指在额部轻压横摸,可摸到一条凹陷,该血管位于凹陷内,上下移动触摸,可摸到富有弹性、有空感的1条血管。静脉按摩法:用双手的掌根部四肢静脉从血管的近心端沿静脉走行环形按压指(趾)端,用力均匀反复按摩35

7、次,再用止血带结扎血管的近心端,松紧要适度,然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按摩,血管充盈显露,此时静脉穿刺较易成功。 拍打振动法:经以上6种方法仍无法选到合适的血管时,可采取拍打振动法,即在患儿的手及足背浅静脉丰富的部位,用手掌由轻渐重的拍打35次,通过振动,血管多数可显露,此法对末梢循环不良的患儿非凡适用。4非握拳穿刺:左手将患儿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便可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5热敷法: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低瓶高调法:低瓶高调法可明显降低输液管内液体的压力和阻力,静脉血管内压力差增大,穿刺进针后回血速度明显加快,从而提高静脉穿刺输液成功率。 6负压

8、进针法:对细小血管、休克患儿的血管,宜采取负压进针法,将输液器内气体排尽后,关好调节器。7持针手法 经实践探究发现,用3个手指持针,即右手拇指和中指分别持针柄的前后两面,示指持针柄的上面,穿刺力度和进针。角度控制自如,不用换手,切实可行。8一般静脉穿刺法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血管特征,所以穿刺时应绷紧皮肤,靠远心端510针,见回血后沿静脉走行再刺入一段后固定,进针时应快,但切忌过深,因新生儿皮下脂肪少,开皮后就是血管。如有头皮血肿应避开血肿,不在此做静脉穿刺。婴幼儿:额正中静脉: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使针

9、身和血管平行向前推进。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点。颞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示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耳后静脉及枕静脉: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大隐静脉: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征,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手背、足背静脉: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毛细

10、血管:如眶上静脉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颅骨骨缝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 9固定 静脉穿刺成功后,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不可下压针柄,应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右手迅速固定。多用45条47cm长胶布固定,一条固定针柄。一条保护针眼,另一条稍长交叉固定针柄,然后将头皮针胶管盘曲固定于头皮暴露处,最后将剩余头皮针胶管固定于同侧耳郭上。手足静脉网固定多以夹板固定为主。手背固定:将夹板自手心处插入袖中,固定针头后将除拇指外另外4指固定于夹板上,在手臂端用绷带固定。脚背固定摘要:将夹板置内踝处固定。大隐静脉固定:将夹板固定于足跟处。应注重夹板固定的松紧度,固定时切不可向前推针,以免穿破血管。 10穿破静脉后补救方法可用指压穿刺部位法止血进行补救。消毒手指,穿破静脉后针头缓慢往外撤出,当有回血时停止,立即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进行四肢血管穿刺时,于此时松开止血带,按压片刻后,再向前平进一段,避免渗漏。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给药以其给药迅速、刺激性小、疗效快,痛苦小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传统的穿刺仅凭借肉眼观察进行 ,经临床实践发现运用各种选择静脉穿刺点方法及把握非凡静脉穿刺法可大大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