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623719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选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选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选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选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选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选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标:1、诵读文本,整理积累有关文言实词、通假字和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2、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彬彬”等的含义。教学方法与教具选择 诵读法/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前3分钟:锦瑟 李商隐(链接:张中行读锦瑟)二、阅读与鉴赏: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 周国平三、新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025章)10、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并列)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就)以学文(8)。”【注释】(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2)入

2、: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5)泛:广泛的意思。(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评析】本章谈孝悌的

3、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11、22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

4、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意思是内心无邪念。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12、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1)也,宁戚(2)。”【注释】(1) 易:同“益”,太过,过分。这里指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一说谦和、平易。(2戚:心中悲哀的意思。【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

5、:“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评析】 本章记载了鲁人林放向孔子问礼的对话。他问的是: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解答了礼之根本的问题。这就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13、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注释】(1)巧笑倩兮

6、,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译文】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

7、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14、320 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过分,放荡),哀而不伤(损伤)。”【注释】(1)关睢:诗经的第一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评析】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

8、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拓展:诗人往往于香草美人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之“望美人兮天一方”辛弃疾之“众里寻他千百度”柳永“为伊消得人憔悴”等。15、325 子谓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尽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矣,又尽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也;”谓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尽美矣,未尽善也。”【译文】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评析】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1

9、6、618 子曰:“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胜文(文采,经过修饰的)则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彩),文胜质则史(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文质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然后君子。”(03全国卷18题默写1)【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评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10、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评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18、714 子在齐闻韶 (舜时古乐曲名),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主谓之间)至于斯也。”【译文】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

11、的地步。”【评析】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这也正是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思想的体现。19、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评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开始

12、。”20、128 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音,去掉毛的皮,即革)犹犬羊之鞟。”【注释】(1)棘子成:。(2)驷不及舌: (3)鞟:。【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评析】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

13、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21、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评析】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这是君子之所为。以上这两章谈的都是交友的问题,事实上在五伦当中,儒家对于朋友这一伦还是比较重视的。22、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14、?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不亲近,不偏爱)其子也。”【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

15、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23、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可以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可以群(合群),可以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迩(音,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24、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学习)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注释】(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意思是说不能前行一步。【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好像面对墙壁站着一样呀!”25、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译文】孔子说:“礼呀礼呀,就是供玉献帛吗?乐呀乐呀,就是敲钟打鼓吗?”(李译)【译文2】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