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 重点总结.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617527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育生物学 重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育生物学 重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育生物学 重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育生物学 重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育生物学 重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育生物学 重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育生物学 重点总结.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细胞分化:从单个全能的受精卵产生各种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叫细胞分化。2.定型:细胞在分化之前,将发生一些隐蔽的变化,使细胞朝特定方向发展,这一过程称为定型。定型分为特化和决定两个时相。3.特化:当一个细胞或者组织放在中性环境,如培养皿中可以自主分化时,就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已经特化了。4.决定:当一个细胞或组织放在胚胎另一个部位可以自主分化时,就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已经决定了。已特化的细胞或组织的发育命运是可逆的。相比之下,已决定的细胞或组织的发育命运是不可逆的。5.胞质隔离: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分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细胞命运的决

2、定与临近的细胞无关。6.胚胎诱导: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的分化方向,也就是发育命运。7.镶嵌型发育:以细胞自主特化(细胞发育方向取决于细胞内特定的细胞质)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8.调整型发育:以细胞有条件特化(细胞的发育方向取决于它与邻近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9.胞质定域: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裂球中,决定裂球的发育命运。这一现象称为胞质定域。10.形态发生决定子性质:1.激活某些基因转录的物质 2.mRNA11.受精:是指两性生殖细胞融合并形成具备双亲遗

3、传潜能的新个体的过程。12.精子获能:哺乳动物的精子需要在雌性生殖道中停留一个特定的时期,以获得对卵子受精的能力,这一过程称为精子获能。13.顶体反应:顶体反应是指受精前精子在同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顶体反应释放的水解酶溶解和精子结合的卵黄膜或透明带,并在该位置进行精卵细胞膜的融合。)14.卵裂: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的细胞分裂将体积极大的卵子细胞质分割成许多较小的、有核的细胞,形成一个多细胞生物体的过程称为卵裂。15.原肠作用:是胚胎细胞通过剧烈的、高速有序的运动,使囊胚细胞的重新组合,形成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三个胚层构成的胚胎结构的过程。16.神经嵴:神经嵴细胞来源于外胚层

4、,从神经管和表皮连接处迁移出来,又被称作第四胚层。迁移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各种类型分化细胞,如感觉、神经元及胶质细胞、表皮色素细胞及头部骨骼和结缔组织等。17.胚胎诱导: 在有机体的发育过程中,一个区域的组织与另一个区域的组织相互作用,引起后一种组织分化方向上的变化的过程称为胚胎诱导。 18.诱导者:产生影响并引起另一种细胞或组织分化方向变化的这部分细胞或组织称为诱导者。 19.反应组织:接受影响并改变分化方向的细胞或组织称反应组织。20.组织者:能够诱导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并能和其他组织形成次级胚胎的胚孔背唇称为组织者。21.初级胚胎诱导:原肠胚的脊索中胚层诱导其上方的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这个关

5、键的诱导作用,传统地被称为初级胚胎诱导。22.次级诱导:一种组织与另一种组织相互作用,特异指定它的命运称为次级诱导;23.三级诱导:次级诱导的产物作为诱导者,指定与之发挥作用组织的命运叫三级诱导。 如眼发育过程中:视泡由原肠顶前端诱导前脑向两侧突出而成。视泡诱导其上面的外胚层形成晶状体,晶状体和视泡又诱导其上面的外胚层形成角膜。24.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称为图式形成。25.在两栖类囊胚中最靠近背侧的一群植物半球细胞,对组织者具有特殊的诱导能力,称为Nieuwkoop中心。26.顶外胚层嵴(AER):在鸟类和哺乳类中胚层诱导肢芽顶端前、后边缘的外胚层细胞伸长,形成一

6、个增厚的特殊结构,称为顶外胚层嵴。27.干细胞: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产生分化后代这两种基本特性的细胞。28.胚胎干细胞(ES):从早期囊胚细胞分离并在体外培养和建系的细胞。29.胚胎生殖细胞:从胚胎生殖嵴原始生殖细胞分离建系的细胞。30.成体干细胞:先在成年组织和器官,以后在胎儿组织被证明其存在,随后个别也在体外培养和建系成功的干细胞。31.两栖类原肠作用总结:1. 边缘区瓶状细胞在准确的时间和位置内陷。2. 边缘区细胞通过胚唇进行内卷形成原肠。3. 内卷的中胚层细胞沿胚孔顶壁内表面迁移。4. 预定脊索中胚层在胚胎背部集中延伸5. 预定外胚层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和数层细胞合并为单层细胞而向植物极下包

7、。一、主要模式动物及其优缺点1.果蝇:体积小,易于繁殖;产卵力强;性成熟短;易于遗传操作,如诱变;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2.线虫:以于养殖;性成熟短;细胞数量少,谱系清楚;易于诱变;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3.非洲爪蟾:性成熟短;乱踢打,易于操作;抗感染力强,易于组织移植。4.斑马鱼:体积小,易于饲养;产卵力强;性成熟短;易于遗传操作,如诱变;体外受精和发育,易于观察;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5.小鼠:哺乳动物模型;成熟的遗传操作技术;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6.鸡:繁殖力强;易于手术操作和观察。缺点:转基因困难。7.拟南芥:繁殖周期短;易于突变筛选;基因组序列已测出。二、传统的发育生物学研究技术1

8、.染料细胞标记 2.荧光细胞标记 3.细胞移植三、信号转导1.RTKGNRPRASRAFMEKERKTranscription factorTranscription2.配体RJAKSTAT3.TGF配体R2R1Smad4.HedgehogptcSmoCi5.WntfrizzleddshGSK3-catenin6.Notch四、阻碍多精入卵机制卵子细胞膜去极化引起的快速的阻碍作用;卵子皮层颗粒的胞吐作用产生的一种较慢的阻碍作用;卵子细胞质降解额外精子的核酸或排出包含有额外精子核酸的细胞质。精子与卵子相互作用的五个步骤:1. 精子的趋化性2. 精子的顶体反应,释放水解酶。3. 精子与卵子外围的卵

9、黄膜(透明带)结合4. 精子穿过卵外的结构5. 精卵细胞质膜的融合五、卵裂方式及其特征和代表动物完全卵裂:1. 辐射式卵裂(海鞘、海胆、蛙)基本特征: 1)每个卵裂球的有丝分裂器与卵轴垂直或平行。 2)卵裂沟将卵裂球分成对称的两半。2. 螺旋式卵裂(蜗牛)螺旋式的特征: 1)卵裂的方向与卵轴成斜角, 2)细胞之间采用热力学上最稳定的方式堆叠,细胞间接触的面积更大, 3)只经过较少次数的卵裂就开始了原肠形成。3. 两侧对称式卵裂(水螅)主要特征是: 第一次卵裂平面是胚胎的唯一对称面,它将胚胎划分为左右成镜像对称的两部分。第二次卵裂也是经裂,但不通过卵子的中心。第三次卵裂是纬裂,生成一层动物极卵裂

10、球和一层植物极卵裂球。第四次卵裂是不规则的,第五次卵裂形成一个小的囊胚。4. 旋转式卵裂(哺乳动物)其特征包括: 1) 卵裂速度缓慢; 2) 第1次为经裂,其后的2个卵裂球各采用不同的卵裂方式,一个是经裂,一个是纬裂;这种卵裂的方式称为交替旋转对称式卵裂。 3)早期卵裂不同步,并非所有裂球同时卵裂,导致奇数细胞。 4)哺乳动物在早期卵裂过程中,合子基因组就已开始活动,合成卵裂所必需的蛋白质。不完全卵裂:1.盘状卵裂(鱼类、鸟类)细胞分裂仅仅在动物极胚盘中发生。早期卵裂伴随着高度重复的经裂纬裂模式,分裂速度很快。最初的几次分裂同步发生,形成一堆屹立在卵细胞动物极的细胞。2.表面卵裂(昆虫)表面卵

11、裂的特征是,直到核已经分裂,细胞还不能形成。进行多次的有丝分裂,然后细胞核迁移至卵的四周,这时的胚胎称为合胞体层六、原肠作用六种细胞运动方式:外包,内陷,内卷,内移,分层,集中延伸。七、海胆原肠作用初级间质细胞的内移植物极板中央来源于小分裂球的细胞不断伸出和收缩线状伪足,脱离表面单层细胞,进入囊胚腔,称为初级间质细胞。初级间质细胞沿囊胚腔内表面运动,主动伸出伪足与囊胚腔壁连接,占据囊胚腔预定腹侧面,融合形成索状合胞体,最终形成幼虫碳酸钙骨针的轴。早期原肠内陷初级间质细胞在囊胚腔内迁移的过程中,仍然留在植物极板上的细胞移动填补由初级间质细胞内移而形成的空隙,植物极板进一步变扁平。之后,植物极板向

12、内弯曲,内陷。当植物极板内陷深及囊胚腔的1/41/2时,内陷突然停止。所陷入的部分称为原肠,而原肠在植物极的开口称为胚孔。晚期原肠内陷早期原肠内陷完成之后,经过短暂停歇,原肠大幅度拉长,短粗的原肠变成又细又长的管状结构。在此期间没有新细胞形成,原肠的拉长过程是通过细胞重排实现的,原肠周长内细胞数目大为减少。原肠顶端形成次级间质细胞,原肠延伸是以次级间质细胞提供的张力为动力的。次级间质细胞伸出线状伪足,直达囊胚腔壁内表面。与囊胚腔连接,收缩伪足,拉动原肠延伸。当原肠最顶端接触到囊胚腔壁时,次级间质细胞分散进入囊胚腔。次级间质细胞在囊胚腔中分裂,最终形成中胚层器官。囊胚腔壁接触到原肠的位置最终形成

13、口,口和原肠最顶端形成一连续相通的消化管。海胆的胚孔最终形成肛门。八、两栖类原肠作用灰色新月区的预定内胚层细胞内陷,形成狭缝状胚孔,内陷细胞称为瓶状细胞。瓶状细胞的收缩拉动边缘区细胞向植物极运动,同时将植物极的内胚层细胞推向胚胎的内部。动物半球细胞外包和向胚孔处集中。缘区深层细胞内卷,沿着外层细胞的内表面运动,因此构成背唇的细胞在不断更新。(原肠前缘的瓶状细胞,发育为前肠咽部的细胞。后来内卷的为头部中胚层前体的细胞、脊索中胚层细胞。)囊胚腔被挤压到与背唇相对的一侧。同时胚唇向侧面和腹面延伸,形成侧唇、腹唇。通过侧唇和腹唇,位于外胚层细胞中的中胚层和内胚层细胞继续内卷,使胚孔形成一环状,包绕在含

14、有大量卵黄、体积较大的内胚层细胞周围,这些内胚层细胞暴露在植物极外面,称为卵黄栓。最终,卵黄栓也被包入内部。至此,所有内胚层细胞都已进入胚胎的内部,外胚层细胞包被在胚胎的表面,而中胚层细胞则位于内胚层和中胚层之间。九、鸟类的原肠作用1. 下胚层和上胚层的形成鸟类胚盘中央细胞被胚下腔和卵黄分开,看起来透明,称为明区。明区边缘细胞和卵黄接触看起来不透明,称为暗区。上胚层某些细胞单个的迁移到胚下腔中,形成初级下胚层。胚盘后缘有一层细胞向前迁移和初级下胚层汇合,形成次级下胚层。2.原条的形成来自上胚层的中胚层细胞内移进入囊胚腔以及来自上胚层后端两侧细胞向中央迁移致使胚胎后端上胚层细胞的加厚。随着加厚部

15、分不断变窄,它不断向前运动,并收缩形成清晰的原条。原条中出现一凹陷,称为原沟。迁移的细胞通过原沟进入囊胚腔。在原条的前端是一个细胞加厚区叫原节或亨氏节 。亨氏节的中央有一个烟囱状的凹陷,叫原窝。细胞可以通过原窝进入囊胚腔。进入鸟类囊胚腔的细胞以单个细胞为单位,内移的细胞并不形成紧密联系的细胞层,只形成松散联系的间质细胞。通过亨氏节进入囊胚腔的细胞向前迁移,形成前肠、头部中胚层和脊索;通过原条两侧部分进入囊胚腔的细胞形成大部分内胚层和中胚层组织。3.通过原条的细胞迁移:内胚层和中胚层的形成下胚层细胞构成的区域即生殖新月不形成任何胚胎本身结构,但含有生殖细胞前体,以后通过血管迁移到生殖腺中。通过亨氏节进入囊胚的细胞也向前迁移,保持在内胚层和上胚层之间,将来形成头部中胚层和脊索中胚层细胞。随后在中胚层细胞继续内移的同时,原条开始回缩,使大致位于明区中央的亨氏节向后推移。在原条回缩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