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861420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代上海的桥多为木、石结构,技术依赖经验。史载较早的桥为“安就桥”俗称“跨塘桥”,该桥原系石桥,后改为木桥。现坐落在松江县城中山西路的“云间第一桥是明代在“跨塘桥”旧址上重建的3孔拱形青石桥。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英国人威尔斯组成的“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用了将近1年时间建成苏州河大桥.桥为木结构,长394英尺、宽16英尺,中间一孔是活络档,桥面可上下翻动,以便船从中通过。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7月28日,工部局在外摆渡地方建造一座铁梁架空、石驳撼水的新桥。桥长385英尺、宽40英尺,两边各有7英尺宽的人行道.桥名“花园桥”亦称“外摆渡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工部局工务

2、处主任梅纳着手重建“花园桥。大桥全部改为钢铁型结构,钢梁由英国克莱佛兰桥梁公司定做。光绪三十二年初开工,光绪三十三年底完工。民国11年(1922年)建造的四川路桥是一座悬臂梁钢筋混凝土桥.建国前,上海市建成的桥梁为488座,其中城市桥140座,公路桥348座,极大部分是木桥。根据1963年4月2日的统计,当时上海市郊区的公路桥已增加至877座,其中临时性桥144座,半永久性桥为189座,永久性桥为221座,仅占25。2%。以后通过应用推广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施工方法及桥梁橡胶支座等新技术,逐步将木桥全部改成了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在苏州河上新建和改建了10多座大桥.在黄浦江上游建造了公路铁

3、路两用的松浦大桥,其公路桥的总长度为1。858公里。此外,在市区建成全桥长达8.436公里的南浦大桥。根据1989年底的统计,当时上海市的公路桥已增加至2411座,城市桥已增加至578座,共计2989座,比建国时增加了5。2倍,且全部为永久性桥梁。建国后,桥梁工程的演变过程,是从普通钢筋混凝土桥向预应力混凝土桥发展,现浇混凝土桥向装配式混凝土桥发展;简支结构向超静定结构发展;桥梁设计从繁杂的手算向应用电算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桥梁工程已由大跨径向特大跨径发展,结构设计及张拉锚固安装架桥工艺,均已达到现代国际水平。一、预应力混凝土桥早在195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即举办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讲

4、座,认准了预应力技术是桥梁方面的发展方向,并开始研究。1955年继铁路桥应用预应力技术之后,1957年开始在城市桥上应用.上海市预应力桥梁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跨径由小到大,从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后张法起步,逐渐扩大到其他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一)后张法1957年底,工务局技术科、材料试验所、养护处等单位,共同建造了中新泾人行试验桥,桥跨径12米,荷载按人群荷载及K35拖拉机荷载计算,为我国城市和公路系统中最早的预应力混凝土桥.1958年建成的北翟路1号桥,由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市政公司施工,为上海市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公路简支梁桥,采用混凝土杯形锚具,60吨单作用拉伸机张拉强大钢丝束.接着又建

5、造了5孔计算跨径为23。72米,全长123.6米的金山大桥.60年代初,为修建苏州河上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作准备,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大型钢丝束的锥形锚具、S形管道的摩阻力等应力损失测试、双作用千斤顶张拉的工艺研究,加快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进度。1969年8月,江宁路桥建成。其主桥为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跨径组合为16。136。116.1米,主梁间架设微弯板,多跨引桥采用预制先张法空心板梁,全桥总长321.2米。这座跨越苏州河的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的建设,标志上海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技术有了新的进展。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除简支梁桥外,并在其他结构形式的桥梁中广泛应

6、用。70年代初建成的彭浦车站立交桥,是上海软弱地基上建成的第一座超静定结构3跨预应力等截面连续梁桥,它采用预制字梁,现场联结成箱梁断面,先形成单悬臂加吊梁,然后通过施加预应力转换成连续梁。1976年9月竣工的复兴岛桥,其跨径组合为17.5373717。5米,全长109.2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采用钢铰线为预应力筋及星形锚具,用YC60千斤顶张拉的后张法工艺,并在架设预制梁时,首次采用聚四氟乙烯滑板进行横向移动.1978年建成苏州河曹杨路桥,是一座正桥3跨预应力变截面箱形连续梁桥,采用逐段对称拼接施加预应力的悬臂拼装法施工,并在边墩上设置升降支座调整标高,以满足施工中体系转换要求与建成后消除

7、基础不均匀沉降给上部结构带来的不良影响。1979年12月竣工的纪蕴路桥,位于长江西路以北约1.4公里处,是跨越黄浦江支流蕰藻浜的最大的公路桥。全桥长427.5米,正桥3孔,中孔为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其跨径组合为274527米.它利用桥面竖曲线凸出部分增加跨中梁高,以满足设计弯矩要求,并用钢铰线作为预应力筋。引桥共21孔,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宽18米包括车行道14米及人行道各2米,设计荷载为汽20,挂300,人群荷载为35MPa。(二)折线先张法自1960年开始,上海的中小跨径桥梁,逐步改用先张法代替普通钢筋混凝土。上海市道路桥梁给排水研究所(市政工程研究所前身)和市政二公司预制构件厂,于该

8、年4月试制成功第一根跨径为10米的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随即在生产中逐渐应用。到1962年7月,共生产了8.66米、11。36米及14。06米3种尺寸的梁共88根,先后在市区及公路桥梁上应用。上海第一座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桥为飞云桥.该桥位于市郊沪太路罗店以北6公里,跨越宝山县小川沙河.全桥总长29米,分成3孔,梁长度为8.6611.368.66米,均为预应力梁,双车道,车行道宽度为7米,设计荷载为汽18及拖80验算.其余先后建成的同类型的桥梁有:邯郸路桥(单跨,梁长14。06米)、南汇县姚塘湾桥(单车道、3跨8.6611.368。66米均为预应力梁)、隋塘桥(3跨中跨为11.36米预应力梁

9、)、周浦桥(3跨的两个边跨为8。66米预应力梁).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梁,与同跨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比较,能发挥7成钢材完成10成工程及1吨钢材当1。5吨钢材的作用,在节约钢材方面有明显的成效。(三)长线台座先张法1962年,市政工程研究所进行预应力空心板小型桥梁的研制。1969年由于江宁路桥引桥的需要,又采用在预制厂内用长线台座先张法,成批生产预应力空心板梁,然后运到工地安装的工艺。长线台座生产的构件按直线配筋,较折线先张法张拉方便,与后张法相比,工序大为简化,同时消除了不经济的缺点。因此,这种工艺陆续在嘉定、松江、川沙、青浦等郊县及外省市的预制厂得到推广。90年代,在漕溪路上海体育馆立交桥工程中

10、,考虑到地铁车站的柱距沿桥跨方向为10米,故立交桥的标准跨径按10米模数取用,上部结构一般采用L20米的先张法预应力板梁,预应力钢材采用标准强度1500兆帕的热处理钢筋,不需对焊、冷拉,开盘即可使用,施工方便,并有利于保证预应力构件的质量,使预应力先张法工艺的技术水平,又有进一步的提高。(四)横向分段法6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与市政公司桥梁预制厂协作,进行了横向分段箱形梁的研究,并在1967年建成东泗桥.该桥为单孔,全长19.2米,桥宽7.2米,桥梁用6根梁装配而成,每根梁分成3段,中段为8.12米长,边段各为5.5米长。梁高1.05米,箱形截面的两侧厚各为6厘米,跨中截面的顶部与底部

11、厚度均为10厘米,每根梁横向接缝采用湿接,有直索5束及弯索2束,每束用18根5毫米高强钢丝组成。横向分段原拟在工地现场拼装,后改为在工厂将3段预先拼装张拉,然后将6根梁运至工地架设。横向分段法在简支梁桥中,以后并未大量推广,但随着预应力桥梁跨径的扩大,整根梁预制、运输、架设的施工方法受到构件长度、起重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因此近年来采用横向分段预制构件,运到桥位上预加应力悬臂拼装的方法,在大跨径连续梁、悬臂梁、刚构及拱桥等各种体系中,得到较大的发展。二、斜拉桥斜拉桥用于9001000米以上的特大跨径桥梁,和吊桥相比,它的锚固区较小,因而具有缩短工期及降低造价的特点.上海桥梁工程技术人员,早在60

12、年代中期,即开始翻译介绍国外有关斜拉桥的技术资料,70年代正式列成课题试验研究,至1991年底已先后兴建了4座大跨径及特大跨径的斜拉桥.(一)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1975年,由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松江建筑公司等单位参加设计、施工的新五斜拉试验桥建成,实现了在上海软土地上建造斜拉桥零的突破。试验桥全长105.2米,纵向分为3跨,主跨54米,边跨分别为24米。斜拉桥通过桥塔支承,斜向地张拉缆索,使主梁的桥面系具有一定的预应力工作状态,是一种理想的适应大跨径桥梁和有效地利用结构材料性能的桥型。试验桥的内力按平面杆系刚度矩阵法进行计算,采用ALGOL60语言编制计算程序.应用沪产直径12毫米的高强钢筋编

13、组缆索,在桥台支点处采用可调节的辊轴式拉力支座,以消除墩台之间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次应力,并承受支点的反力,研制应用振弦式应力仪测定应力,为软土地基上建造斜拉桥取得一定的经验。1981年底建成的泖港大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上海基础工程公司等单位施工。该桥为主跨200米、边跨各85米的3跨预应力混凝土公路斜拉桥,桥宽12米,设计荷载汽15、挂80。这座斜拉桥结构新颖,设计上颇具独创的特色。上部结构采用钢丝束和冷铸镦头锚组成的竖琴式密索和悬臂施工的箱梁构件,塔与桥面就地灌注混凝土。箱梁置于墩上的组合式氯丁橡胶支座上,锚跨的墩台则设置拉压摆式链杆支座。采用拉索稳定张拉计算恒载内力以消除混凝土徐变

14、影响。在全部施工安装阶段中,根据卡尔曼滤波原理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得到了控制施工挠度和索力的参数。研制成功大吨位冷铸镦头锚,填补了这方面技术上的空白。为了满足稳定要求,该桥曾按桥位处风压进行了气动分析和节段模型的风洞试验。1987年建成的恒丰北路立交桥,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上海市政一公司承建。该斜拉桥跨越铁路站场区、交通路及潘家湾路,主桥为151米,立交桥全长1130米。经铁道部同意,允许在南北两区轨道之间设立桥墩,故选用单塔斜拉桥,主桥跨长分别为77米和73。8米。单索面布置在中央分隔带上,是我国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单塔单索面斜拉桥。结构采用主梁、索塔及桥墩固结的形式,梁与墩呈255706

15、斜交,受力复杂,计算中采用多单元结构空间分析计算程序。上部结构施工中采用劲性骨架与3套轻巧的小挂蓝相结合的悬臂施工方法。主墩基础采用长达82米的钢管桩,这在上海桥梁工程中是首次应用。(二)钢与混凝土迭合梁斜拉桥为了在市区建设黄浦江大桥,1979年市建委安排市政工程管理局进行调查研究。1983年10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完成的黄浦江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曾提出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3种正桥主梁横断面方案,以后经过研究比较,改用钢与混凝土迭合梁斜拉桥。1988年12月15日动工,1991年建成的南浦大桥,全桥长度为8346米,其中两岸引桥共长7.5公里,主桥全长846米,主跨423米,属于主跨大于400

16、米的特大跨径的桥梁,在世界迭合梁斜拉桥已建成的同类结构中,跨度属第二位。南浦大桥选用双塔扇形双索面结构形式,一跨过江,江中不设桥墩。为了保证大桥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在建桥前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对于特大跨径的斜拉桥,结构的稳定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因此事先进行了结构的抗风稳定性研究,并进行全桥抗风模型试验,采用在人行挑梁外侧设导风板的措施,通过试验证实这种导风板对全桥抗风稳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结构的抗震危险性作了全面分析,在地震烈度反应大于7度时,结构的安全度均在允许范围内。主梁横断面选用迭合梁结构,由2根形钢主梁与形钢横隔梁组成受力骨架,在中间设钢小纵梁,在两主梁和横隔梁之间设置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预制桥面板,通过接缝处的现浇混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