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研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611464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改革思路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三十年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立的回忆与调节方略刘桂红;凌志杰;刘炳震(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迁安,064400)摘要国内县级职教中心通过近三十年的迅速发展,在专业建设是不仅实现了规模上的跨越,并且由筹划发展向市场调节,从规模的起步摸索,经历市场经济的筛选,到设立模式的积极转型,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变革。坚持服务市场经济,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必由之路。核心词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立;市场经济;国内改革开放的30近年,也是中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30近年。中国职业教育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随着着中国经济的跨越而实现了职业教育自身规模的跨越,为国内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社会发

2、展做出了重要奉献。迁安职教中心自1983年建校,至今也走过了30近年的风风雨雨。以迁安职教中心为例进行个案研究,其中可以看出国内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改革思路。一、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立与调节演变的历史分析迁安职教中心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河北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筹划,其重要目的就是按照国家规定,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进而增进农村经济发展。图1、迁安职教中心各专业所占比例及变化状况(一)起步摸索阶段(1983-1993):以农科类专业为主迁安职教中心自1983年建校,其前身是一因此贯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重要任务的农业高档中学。建校前其开设的专业都是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林牧渔

3、类,如林果种植、养殖、园林技术等。和诸多其她中档职业学校同样,迁安职中当时仅有十几间简陋教室、20余名教职工和百余名学生,年招生量最多但是二、三百人。80年代,在当时筹划经济体制和招生就业制度统筹规划、择优分派制度影响下,各中档职业学校办普遍学规模较小、教师队伍单薄。“规模较小、专业单一、服务面窄”的办学现状是当时各中档职业学校发展的真实写照。1991年4月,河北省职教工作会根据河北教委提出的建设“综合职业技术学校”的理论和鹿泉市实践摸索,明确提出了“加强政府统筹,倡导一种县集中力量办好一所职教中心”,要把国家投资分散办学的农业中学、农民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等集中起来实行“政府统筹、部门联

4、办、教委协调、一校多制”的办学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地政府将把政出多门的多种职业学校的逐渐整合为一,将迁安农中改名为迁安职教中心,将农广校、技工学校等多所学校合并成县级职教中心,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化了资源配备。19991年9月,学校打破农科专业唯一的局面,初次摸索开设了非农科类专业钳工、车工等,专业数量较往年增长了50%,招生人数较往年增长1倍多。服务产业、对接行业的办学思路初步形成,学校发展从此开始了新篇章。随着办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资源的扩大组合,迁安职教中心开始朝着上的人才中心、文化中心、科学实验和科技推广中心方向发展。(二)纵横筛选阶段(1994-):多专业并行发展1993年是职教中心

5、上规模的开始,学生数和教职工数猛增,专业也扩大到运送、车钳、化工、财会等。如图2所示,1994年学校的专业布点数有18个之多,达到历史最高点;招生达1485人,较建校初期扩大了5倍之多。职教中心的迅速成为一所集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生产示范、社会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性职业学校,其中涉农类专业在90年代始终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曾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学校。专业设立呈现出横向的多行业并行发展的态势。然而这种规模的扩大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水平和社会实际需求,挥霍了诸多教育资源,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师资力量局限性、实训基地匮乏、市场对接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1999年后来,全国职业教育普遍滑坡。迁安职教中心新设

6、的财经、商贸旅游、土木水利工程、医药卫生等有关专业由于受社会经济构造调节的影响而纷纷停办裁减。到,学校发展进入低谷期,所设专业通过市场筛选,专业数缩至7个,年招生人数355人,钳工专业甚至仅招生十几人,降至转型摸索阶段最初水平。迁安职教中心何去何从开始成为社会难题。图2、迁安职教中心专业设立数量变化状况(三)积极发展阶段(-至今):注重特色专业发展正值迁安职中建校20周年。是年,全校招生1922人,其中加工制造类专业学生1183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61.6%。3年是迁安职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是全国职教春天的开始。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建设的不断提高,实现了学校整体的大发展,同步有效地解决了

7、公司技工荒的问题,提高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从这一阶段开始,学校逐渐适应社会经济构造调节和劳动力市场变化,专业设立呈现出4个特点:1、裁减了某些陈旧、单薄专业:老式的农业类、商贸旅游类、社会公共事务类专业锐减至消失,摸索转型阶段开设的土木工程类、文化艺术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专业也纷纷停办取消;2、哺育了某些特色专业:环绕我市“钢铁迁安”发展战略,积极适应产业构造调节规定,哺育了某些与钢铁行业紧密有关骨干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钢铁冶炼等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3、发展了某些紧缺专业:适合培养小微公司财务管理人员的会计专业,现代社会亟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满足包装行业人

8、才需求的平面设计专等。二、专业设立与调节的因素分析(一)产业构造调节影响专业布局规划梳理迁安职中30年专业设立发展变化不难看出,国内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立与产业构造调节的紧密关系。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段时间内,国内把农村经济和教育作为工作重点。1993年之前,迁安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大体相称,但仍然是一种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一般县域。由于县域经济重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因此,县级职教中心初期阶段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教育水平的重任。这就决定着职教中心的办学方向重要面向农村人口、服务农业生产,专业设立也重要以农科类为主。1994年始,为了实现小康水平的工作规划,本地政府把个体经济经营视为

9、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把钢铁业作为支撑产业,有关的冶炼加工业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工业生产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受经济构造调节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人力需求构造发生重大转移,农业人才需求相对平稳、工业人才需求猛增。正是这种专业服务产业的优势,使得迁安职教中心相应的加工制造类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都市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以钢铁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发展强劲、同步拉动了以社会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包装设计专业等人才适应了市场需求,为市域经济平衡提供了有利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二)管理机制、政策影响专业设立发展组织构造理论觉得,应当按照组织功能

10、构建组织构造,而组织构造的形成拟定又催生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同步又反过来影响组织的功能实现。初期的职教中心与上级部门或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规定较高,对学校的功能建设和科研管理的限制较多,多属于职能组织构造,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也被纳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这种筹划经济的历史因素使得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很大限度上受到教育管理机制、政策的限制影响。要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规定,职业教育必须从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节治革,打破由政府大包大揽的老式模式,才干实现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资源配备的自行调节。1994年7月国务院有关的实行意见中规定积极推动:“中档专业学习、技工学校逐渐实行

11、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1997年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联合签发的有关中档专业学习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规定,到所有的中档专业学习毕业生都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把毕业生就业逐渐由国家筹划分派转到面向社会、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的轨道。这就意味着中档职业学校不再享有政府筹划分派的优势,要摸索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做到根据市场经济和办学条件自行调节办学规模。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功能导向的转变和社会用工需求的变化,学校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和学生就业限制解除,使得学校能充足运用已有的资源优势,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而调节办学规模和增设新的专业。职教中心开始积极迎合市场需求、满足人才发展需求,增设了招

12、生就业、生产实习等部门。其中,机电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等由于招生规模较大且专业较多,独立发展成了专业系部,形成了类似事业部制的组织构造1。管理机制的调节使得职教中心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限,专业设立调节能做到联系社会产业构造。在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历史大潮下,加之国家政策的导向,县级职教中心经历了一次“政府撒手、独立成长”的脱变。 (三)师资队伍水平影响专业建设发展一种学校就是一种在构造与功能上互相依存的完整的系统,有多种部门构成,各部门又波及人、财、物等多种因素,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对于一种专业来说,招生、师资、实训、就业等各个环节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国内职教中

13、心在发展过程中,其专业设立是一种不断摸索摸索的过程。迁安职中曾先后试探着设立过社区服务、导游与主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多项专业,这些专业往往招生仅一两年就浮现断层停办现象。1986年曾开设农村医学专业仅有4年,1993年开设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也仅开办4年,再次开办时也仅有18人入学,类似的尚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装饰装潢、航空地勤、信息传媒、广告设计、文秘、房地产综合管理等开设时间均少于3年。其停办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师资力量匮乏。新开设的这些专业往往需要社区服务、旅游服务、土木水利等多种互不交叉的学科知识,而迁安职中在这些专业缺少相应的专业教师和实训设施,已有教师专业不匹配、新聘

14、的教师教学单薄,使得新建专业不能较好的满足实际需要,导致某些专业的夭折,同步也牺牲了部分学生的教育资源。三、中档职业学校专业调节的思路总结通过30近年教学实践总结和补充完善,迁安市职教中心已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立方案。该模式呈现出如下几种特性:(一)专业设立与地方产业布局调节相适应,专业是职业学校与经济社会的第一种接口,不仅决定着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和产业方向,并且关系着学生将来的事业发展2。专业设立与产业布局的协调,一方面指专业方向与产业构造向匹配。迁安职教中心建校之初,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目前,专业发展由以农科专业为主;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改革发展,专业发展呈多方向发展

15、;如今,市域经济按照“钢铁迁安”原则建设,专业建设也相应以加工制造类为主、服务类专业为辅格局调节。迁安职教中心提出学校必须面向市场,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必须贴近市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以服务水平去赢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之专业规模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市场需求指劳动力市场对某些专业人才在相称一段时间比较稳定的需求大小。专业招生规模一味地迎合学生心理,往往导致人才过剩和师资队伍供应局限性。迁安职教中心根据近年的经验摸索,坚持开展调查研究市域经济发展规划、公司投资方向、市场用人走势等。以记录分析成果为根据,及时调节专业设立,做到老专业常改常新、新专业不断推出,做到针对政策规划、制定服务筹划,做到社会

16、需求工种、开设相应课程,保持学校专业设立与市场需求同步并适度超前。因此,专业规模建设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必须做到紧跟地方产业发展趋势,通过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满足经济市场需求。(二)专业建设要注重规模形成1993年学校发展形势较好,当潮流未划分到系部。职高93级有一到十四班,涉及了农林牧、运送、车钳、化工、财会、安保等十几种专业。1996年,学校实行分系管理。车钳专业随着规模扩大从当时机电组分离出,发展为车钳组,从开始,面对冶金、机加工公司的兴起,都市规模的迅速扩展,学校在钳工、电工、文秘等专业基本之上有针对地开设了冶炼、仪表数控、物业管理等新专业,招生量较上一年增长1倍多。发展为机械组,并细化为车钳专业、机械专业、焊接专业等、机械专业又调节为汽车维修专业。机械加工类专业自1991年开办,不断扩大规模,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不断提高。规模的扩大衍生出与之有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