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基本内容.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61043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基本内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基本内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基本内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基本内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基本内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基本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第四章--基本内容.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完整word版)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第三章 第四章 基本内容章节目录第三章 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二节 古代社会的教育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第四节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第四章 教育学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第二节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第三章 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教育一、教育的特点1 是人类有意识到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2. 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3。 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4. 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

2、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5。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6. 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7。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采集、种植、家务和纺织。8。 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

3、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的,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9。 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二节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奴隶社会的教育1。中国礼记记载,夏、商、西周出现“庠”、“序”、“校”等施教机构;教育内容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目的是让奴隶主阶级子弟学习礼仪等治人之术,出现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的现象。2。西方(1)古希腊教育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国,9000户奴

4、隶主统治着25万多奴隶,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经常引发奴隶暴动,斯巴达奴隶主为了维持统治,特别重视军事镇压。因此,斯巴达的教育唯一目的就是培养体格强壮的武士。学习内容主要是“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称之为“竞技五项”.雅典是一个商业、手工业、航海业发达的城邦国家,实施民主政治。雅典的教育目的是使其弟子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综合能力.学习内容主要为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雅典教育的显著特点。(2)古印度 古印度宗教权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手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教育盛行。婆罗门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经典的吠陀,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5、;佛教比较关心大众,教育面向更多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3)古埃及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尊重。“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埃及教育的最典型特征.二、封建社会的教育1.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

6、士制度,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的局面。隋唐以后,科举制度的盛行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表面上看来读书人通过平等竞争可以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但实际上仍是被豪门贵族垄断的以维护特权政治为宗旨的选拔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清代末年,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2。西方教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经过宗教加工的“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学校的目的是培养皇

7、室之外的贵族子弟,使其成为保护封建主利益的武士;教育内容除了通俗的教义外,很少习文,而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为主.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4.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第一,道统性。教育的内容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教育服从于统治之道。第二,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

8、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第三,刻板性。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第四,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适合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5。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第三节 近现代社会的教育一、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教育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第二,在课程内容上注入了科学知识

9、,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引进实验法、演示法、实习法等新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受到重视。第四,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的口号。第五,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是为维护劳动人民自身的利益和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服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第三,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四节 20世纪以后的教育一、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

10、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

11、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二、现代教育发趋势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四章 教育学的发展第一节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一、特点 这一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中划分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12、,只表现为许多零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缺乏理论上的思考和经验上的总结,其主要特点如下: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的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二、中国的教育思想1.学记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主张:(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3)“道而弗牵,强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4)“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2.孔子孔子是

13、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可以总结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3.墨翟 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三、西方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

14、闻名,这种问答方法称为“产婆术”.产婆术分为三步:第一步,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虚,“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定义,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得出结论。2.柏拉图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人类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他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3.亚里士多德 他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

15、,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中.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所指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隶则不可以。他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注重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4。昆体良 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他把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个阶段。第二节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以后,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一、 特点1.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 概念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3.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 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