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609054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现象与思考 反思小组合作学习 顾晓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了有效学习。但是,在老师们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合作无时无处不在,缺乏必要性和有效价值;缺少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有如空中楼阁;有些合作学习的成果是虚假的,如同在作秀;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只是设计者,不是参与者、合作者;合作学习小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小课堂”;小组之间的交流被忽视,学

2、生缺乏合作与共享意识,不善于倾听等等。本文就这些现象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也力求有所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更趋合理、有效。【关键词】 现象 思考 小组合作合作学习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1997年,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以这样说,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教

3、学活动的要求,它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有效学习。最近听了一些课,发现现在的课堂上,几乎每位老师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其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必要吗?【现象】 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90%的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师:先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再请小组派代表交流。课后与执教老师谈起上面这个片段,有这样的一段对话:S:你有没有看到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R:看到了。S:那为什么还要组织小组讨论呢?R:现在不是提倡合作学习吗?S:你觉得在这个环节中有必要组织小组讨论吗?【思考】上述片段中,由于教师设计的问

4、题过于简单,大部分学生几乎是张口就会,这样还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可是,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还是屡见不鲜,不管有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动不动就要合作学习,好像没有合作学习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因此,设计的合作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能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如: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片段:在学生在一个圆形纸片上折出1/2,1/4

5、等分数后,让学生折出5/4,这时,有很多同学在冥思苦想,发现单凭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已无法折出5/4了,怎么办呢?此时有学生把眼光瞄到了同桌的圆纸片,自然会想到要与同桌的合作,用两个圆纸片才能表示出5/4,这时他们才有了合作的需要,这样的合作才是有价值的,同时学生也尝到成功的快乐。再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要求学生统计在某一时段通过各种车辆数(公共汽车、小轿车、摩托车、拖拉机),课件模拟演示,刚开始时由于速度较慢,学生还能把各种车辆数记下来,但随着速度的加快,各种车辆是一闪而过,就有学生大叫了起来:“太快了,不行!”“慢点!慢点!”最后只能无奈地停下了手中的笔。“那再试一

6、次吧”。(学生还是没办法正确地统计出各种车辆的数量)“咱们分分工,你负责记录拖拉机,你负责记录公共汽车,你负责记录摩托车,我负责记录小轿车。”一个学生悄悄地向同伴提出了建议。“他这个办法好,我们也这样分工。”于是,大家开始合作。这时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合作的必要性,才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与同伴合作,分工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依靠集体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合作是自发的,没有教师的强加和指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独立思考真的要靠边站吗?【现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六册):母亲节到了,商店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师想买一束50

7、元左右的花,请你设计一种方案。老师呈现问题情境后,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笔者随机观察了几组:有的是一个优秀生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无从做起【思考】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特别是中差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或你一言我一语,没有围绕主题,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才会是有效的,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

8、中来。如按比例分配教学片段: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体育课上,老师要把18个篮球分给男、女两大组进行分组练习,男同学有25人,女同学有20人,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呢?男同学、女同学各分到多少个?),没有立即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而是让学生把思路写下来,给他们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组织小组内的交流,最后集体反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一:男:18(25+20)25=10(个) 女:18(25+20)20=8(个)方法二:男:1825/45=10(个) 女:1820/45=8(个)方法三: 男:185/9=10(个) 女:184/9=8(个)方法四

9、:设男同学分到X个,利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不仅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而且也让每个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在小组交流中学会分享他人的思考成果,在班级交流中思路更清晰了、表述也更流畅了。三、这样的合作学习成果真实吗?【现象】师:(笑眯眯地) 你发现了什么?(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师:(开始有点不自然了) 再想想你发现了什么(还是没有学生举手)师:(急了) 那就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吧!(于是,开始了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老师呢,当然也不“闲着”,深入到小组中)(2-3分钟过去后)师:(神态自若) 哪个小组来发表意见?(于是刚刚被老师光临的几个小组纷纷发表着小组“

10、合作学习”的成果)【思考】学生的发言真的是很精彩!但这真的是合作学习的成果吗?事后与这位老师交谈,这位年轻老师起先是遮遮掩掩,后来才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我师傅教的,如果遇到冷场,就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我到小组中,把我期望得到的正确答案告知他们,再通过学生的嘴说出来。”在这样的情境中,合作学习居然成了教师应付课堂上出现的尴尬场面的灵丹妙药,而且美其名教学机智,这与我们以前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是一个引领者,学生在老师的启迪和点拨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而不是教师的告诉,不是在合作学习的幌子下“灌输”和“填鸭”

11、。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正确理解教材重点内容,把握编排意图,多做一些前测工作,多了解学生的现实知识起点,对课堂上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教师的引导获得成功,增强合作学习的信心。四、教师真的只是设计者吗?【现象】当老师把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做裁判,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的教师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或思考着下一环节我该做些什么?也有的在准备下一环节需要的教具【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

12、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样,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有探究的价值;又要有思维含量,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找桃子”,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五、学生真的是全体参与了吗?【现象】听课过程中,我常有意识地关注小组的合作学习,去看看小组中各成员参与合作的情况,有这样一个的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四人小组讨论开始(小组中有两男两女),其中的一个小女孩抿着嘴,低着头(好像在冥

13、思苦想),一个男孩东看看,西看看,这时另一个男生说: M先说。被点到名的M正了正身子:“我认为”事后问发出倡议的那位男生:你为什么要让M先说呢?得到的回答是:她是我们的班长。【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很多时候是在复制“缺乏合作的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只不过是“好学生”扮演了教师的角色,那些学困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使小组中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呢?合理分组、分工明确。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

14、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同时在共同的目标任务指引下,大家分工明确,杜绝“搭车现象”、“自由乘客”出现。轮换合作小组的小组长,改变一面倒的局面。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这位组长说得很精彩,这次你能不能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让他们做回组长?”对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告诉他:“你悄悄地跟老师讲,老师把你的声音放大,你也可以做组长。”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调整交流发言的顺序,避免真空现象。合作前,根据学生的特

15、点进行分工,并在组内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让他们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合作时,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意见,听完再动手操作,细致分析一下过程;教师行间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学习操作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让每一位小组成员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要以追求小组的共同目标来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贡献。 六、成果真的是大家分享了吗?【现象】“我认为”“老师,我来说”(一位同学还在交流发言,其他学生却在跃跃欲试,有些低年级的学生都快把手举到老师的眼皮底下了,要把自己的想法一吐为快)“老师,我还有”“嗨!前面不是说过了吗?”【思考】从上面的现象中可以看出:1、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在汇报交流中,我们经常发现:“我认为”,虽然发言的同学有时也会用“我们小组认为”这样的字眼,但他(她)第一个所表达的观点总是他(她)自己的,潜意识中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根本不是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2、学生没有学会倾听。我们的学生往往是表达的欲望胜过一切,总希望亮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很多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有的是因为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