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4860795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论点的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从实践中探求真知。教学过程及步骤:一、 导入课文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

2、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板书课题)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丁肇中(1936)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生字。肇(zho) 学识(sh) 彷徨(pn

3、g hung) 袖(xi)手旁观 不知所措(cu)(2)理解词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得到;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激变:急剧变化。 2、速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2)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

4、科学。第二部分(第212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三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四、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与作者所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 第2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明确: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

5、,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3)传统的教育重视格物致知吗?为什么? 明确: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是“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造成有些同学的高分低能正因为如此,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4)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需要培养什么精神?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需要培养实验精神

6、(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你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明确:“努力探索”的精

7、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聚焦论证方法,重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了哪些论据?明确: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找出文中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些论据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讨论并归纳:事实论据: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天的故事;说明传统教育的目的是错误的.作者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道理论据:开篇对“格物致知”含义的阐述; (3)文章列举

8、了哪些事例?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举研究竹子性质的事例,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举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却不知所措的事例,说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举“我”个人在美国的学习经历的事例,证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五、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江泽民主席曾说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六、布置作业学习了本课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以小随笔的方式记录一下你的感悟吧!板书设计:论题提出问题:(1节):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结论论证解决问题(13节):要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实验精神重要性(612节)传统教育弊端(25节)分析问题(212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