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606770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传统的球类教学过于强调技术,追求技术的精细化,同时,还把技术与比赛分开进行教学。他们认为:只有学生掌握了技术,才能开展比赛,否则,比赛会干扰技术的学习。这种教学导致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但不喜欢球类教学。本课根据球类教学的特点,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以新课标强调“在比赛中会运用技术”为引领,在“运用”的视角下对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进行设计。通过游戏、比赛和组合等方法,让学生在游戏、组合和比赛情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技术,感悟比赛意识,最终实现技术、体能和运用的同步发展。二、设计思路1.注重技术。在游戏、比赛、组合中教技术,并不是不要技术,而是换一种方式关注技术。首先

2、,关注技术的“面”精了,传统的球类技术教学,教师讲解面面俱到。比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我们一般会讲解准备姿势、持球动作和动作要领,而在准备姿势中,我们还会讲持球手分开、五指朝后、掌心空出。现在,我们只需要强调重点-“屈、托、投”。研究和实践表明:精炼的讲解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关注技术的方式变了。以前,我们会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单一的、枯燥的动作练习,教学效果较差。现在,我们只需花少量的时间让学生体验重要的技术,然后以该技术为基础,设计大量的游戏、比赛和组合等练习,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学习技术和运用,感受比赛,增进友谊。同时,教师通过练习前强调重要技术,练习中纠正错误和评价的引导等方式,防

3、止学生因游戏和比赛而忽视技术。2.注重运用。球类教学强调运用,如何在球类教学中突出运用?研究表明:学生要获得运动技能或身体感知这样的直接经验,其充分的必要条件在于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具体的实践过程【1】。要使学生熟练运用球类技术,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本课虽是新授课,但在教学中没有过于强调技术,而是根据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可能在比赛中出现的情景,设置了“罚篮比赛”、“传球与投篮的组合练习”、“行进间运球与投篮的组合练习”与“行进间运球+防守+投篮”组合练习等。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获得直接经验,体验技术运用。3.注重评价。目前的体育课一般是一个教

4、师教很多学生,由于学生多,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因此,如何让学生自评和互评显得非常重要。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在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如在自投练习中,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笔者引导学生自评-投完篮后,顺势保持造型(身体和手臂充分伸直)。又如,在两人对投练习中,笔者让无球队员仔细观察投篮同学的手型、球出手后的瞬间造型(身体和手臂充分伸直)。这样不仅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学生的技术,而且能让无球同学加深对动作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教学压力。4.注重组合。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突出运用,发展体能,笔者根据篮球运动所需要的体能,遵循组合练习的原则,在将近13分钟

5、的时间内,设计了“投篮+跑动”、“行进间运球+投篮”和“行进间运球+防守+投篮+跑动”三个组合练习。让学生在复习技术的过程中提高体能,实现“技能与体能同步发展”。三、环节设计1.准备部分。设计了“集合、解散”的队列练习,“解散”时要求学生自由运球、边运球边打招呼、运球抢球等练习,“集合”时快速到按教师的制定方位集合。这样既复习了队列练习,规范了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又渗透了球性练习,一举多得!2.基本部分。体现“教材三个一”, “教材三个一”即“一个动作”、“一个组合”和“一个游戏”。这是浙江省对一堂常态课的基本要求。本课根据球类教材的特点,在设计中体现了“教材三个一”。一个动作: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个组合:“传球+投篮”、“运球+投篮+跑动”组合。一个比赛:投篮比赛、一对一比赛。让学生在技术与运用两个维度融合之中学习,学会将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在模拟情境中运用。3.结束部分。在该部分,笔者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扭秧歌”舞蹈,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与教师一起翩翩起舞,以此放松身心,调节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