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542439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组一、教材分析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1、会写41个生字、会认27个生字、正确读写44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3、指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三、教学课时。25 矛和盾的集合226 科利亚的木匣227 陶罐和铁罐 228 *狮子和鹿 1语文园地七 525、矛和盾的集合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

3、的词语。2、正确朗读课文。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

4、“盾”)矛进攻盾自卫2、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3、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4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自由读课文。3、小组交流(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2)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3)组长安排组员

5、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集合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长处首次胜利者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作一团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3、运用练习(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

6、。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败下阵来。b.当猎狗这个()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

7、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第二课时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1、出示听写的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进攻;盾矛;合二为一。2、师:把“矛”

8、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反馈(1)怎么集合?指名回答。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回答。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

9、说明。学生读课文、回答。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1、讨论交

10、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4、小结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

11、者。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五、板书设计25、矛和盾的集合矛进攻枪口或炮口矛和盾的集合集合坦克盾防守铁屋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要求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时间:

12、2课时。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2.学生读课题。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1.学生读预习部分。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自学生字词。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3.自学生字。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讲

13、了一件什么事?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上面的问题。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1.首先标出自然段。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读自然段,明意思。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5.教师问:为什

14、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七、学习课文第一段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1)学生读12自然段。(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