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太原方言000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509133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趣的太原方言000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趣的太原方言000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趣的太原方言000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趣的太原方言000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趣的太原方言00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太原方言000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趣的太原方言词汇摘 要:太原方言,作为晋方言的代表,它的词汇是极其丰富和优雅的,它反映了当地人 民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语气词这四 个方面加以简单论述。关键词:太原方言词汇一、综述太原方言俗称太原话,属于晋语并州片的一种。一般意义上来讲,是指现今 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区(主要是迎泽区、杏花岭区,以及小店区、尖草坪区、万 柏林区的部分地区)的城市居民所通用的方言,是20世纪后逐渐形成的,在太原 本地土话的基础上受到外来移民及普通话推广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方言。 相较并州片其他地区,太原话与普通话的差异要小许多,外地人容易听懂。广义 上的太原话也可

2、包括市区城中村、郊区以及远郊的晋源区、古交市、阳曲县、清 徐县等地的方言,下辖的娄烦县方言一般来说不算作太原话的范围。太原话有逐 步被普通话完全取代的趋势。古老的太原话,作为晋方言的代表,它的词汇是极其丰富和优雅的,有着古 老的历史,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简 单举例分析如下:二、词语举例(一)名词1. “胡阑”一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还乡(作 者睢景臣)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 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 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

3、快读,就近似于是“环”: 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 不阑,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就是燕麦粉)拌成小块 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 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我认为,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 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 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 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 原因。2. “倒插插”一是指衣服上的口袋(不是其他口袋)! “倒插

4、插”,也简称“倒 倒”,这是晋中一带的方言。为什么把口袋说成倒插插?这也是有些来历的。大家都看过古装戏。所谓古装,实际上大体是明朝的服装样式,它有个显著 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到了清朝,推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 宽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 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袖子里怎么能装住东西呢? 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 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 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叫“倒插插”。到了清朝,改穿满式

5、的马蹄袖,袖口变窄了,不便装东西了,口袋就不再缝 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但是“倒插插”这个名字还是保 留了下来了。但是别的地方不这样说,因为本来意义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饰, 满清人从关外来,不是这种装扮,人家也没有这种说法。统治者的语言总是时代 语言的主导,京城地方的说法当然也就随着变了。京话历来是官话的基础,“倒 插插”被满清人挤出京话,不入流了,渐渐地就边缘化了。(二)动词3. “舁”(读yu,阳平)一抬的意思。这个字好像很古老了。说文解字 解释是:“舁,共举也”。4. “荷”(读诡上声)一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 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

6、。“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 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5. “咥”-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 在太原话中说法就简单多了: “咥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 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经履卦:“履虎尾, 不咥人,亨。”又如明朝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 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我”就是吃我。“咥”, 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说打某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三)形容词6. “恓惶”一太原话不说“可怜”,说“恓惶”。查辞源,读音相同或 相

7、近的词语有三个一 “恓惶”、勺妻遑”和“慎惶”。据辞源的解释,“恓惶”为烦恼不安貌,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 下,蹉跎淮海滨”:“妻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晋人陆机:“德表生民, 不能救妻遑之辱”:”妻惶”为悲伤恐惧,举例:金董解元西厢(不是西 厢记,西厢记作者元代王实甫):“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慎惶苦” 结合例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一一奔忙不定是指 行为,烦恼不安和悲伤恐惧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心理状态,而这三种含义如果用 一个意思来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怜。所以我猜测也许这三个词其实是一个 的词语的不同写法,或者是由一个词语演变而来。而太原话口语中的

8、“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词语的 意思。例如:“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一一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悲伤”:“那年月,日子过的真恓惶”一一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难的意思。不过,太原话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释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情色彩。 例如: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 一一是说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 辛苦,言语中饱含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对别人谈论自己的朋友或相识 “某某恓惶的可是个好人”一一就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赏了。要饭的如果在太原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我说的是过去的年月,现在 普通话大普及,人口大流动,或许也说“可怜”了),说“咳,大爷大娘,恓

9、惶 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可怜”的意思了,不过语法结构和现代普通话 还是不尽相同。7. “妖调”一太原人评价一个妖艳的年轻女子的时候,会这样说:“那妮子, 可妖调哩。”那么,窈窕,用太原话说,就是“妖调”,倒过来,现在人们形容 女人说“妖调”,很有可能就是诗经里的“窈窕”。(四) 语气词8. “嘞”用在疑问句、陈述句末尾。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呢”。(1) 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可用于特指问、选择问、是非问、正反问句 和反问句中,如:Q谁知道这件事嘞?特指问明天是你去嘞,还是他去嘞?选择问你是坐车走嘞?是非问Q你去不去他家嘞?正反问你咋地不理人家嘞?反问句普通话的“呢”表示疑问时,不

10、能用于是非问,而太原方言可以。在上下文 中,太原方言“嘞”前可以只有一个名词性成分,表示疑问,如:凳子搬走了, 桌子嘞?(桌子该如何处置?)(2) 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肯定语气,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一般用于“可+ 形+嘞“还+动+嘞结构中。如:你可真厉害了。Q你还是好学生嘞,一点点积极性都没啦。9. “哇”用在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末尾,表示测度、提议、商量或带有希 望得到证实的意味。(1) 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测度的语气,如:这事大概是这的嘞哇,我也不清楚。恐怕他不会同意哇。我想见他应该去过了哇。句尾的“哇”一般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句子就不表达猜测的意味而会更 多地表达肯定的意味。另外,以上

11、句子如果改为升调或为疑问句,说明说话人对 所说话的把握性更小,即猜度意味更浓一些。“哇”也可表示假设语气,这时读音为va,如:Q说他哇,怕他不好意思,不说哇,又不行。“哇”还可以用于举例,如:Q就说水电费哇,一个月下来也不少嘞。(2) 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建议的语气,如:Q好好的准备哇!Q快些儿走哇!(3) 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主观上有肯定倾向,希望对方证实,表示的是一种 揣测的语气。如:Q这衣裳不错哇?10. “么”用在陈述句或祈使句末尾,表示加强、肯定的语气,或表示期望、劝 说的语气,这时“么”也可用于句中。表示事情本应该如此,理由显(1)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事情本应该如此,理

12、由显易见,表示的是加强肯定 的语气。如:Q就应该这的么。就是么Q咱是党员么,就得多十些儿。Q对了,他就是小王么。Q你先去么,我随后就到。句中的“么”不能去掉,否则就不能表达加强肯定的语气。(2)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劝说、期望的语气。如:Q走得慢些儿么!Q不敢乱跑么!23你等等我么!这些有趣的方言词汇是太原人在长时期中创造积累下来的,表现了太原人的 语言创造智慧和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出太原方言的历史悠久,生动有趣。太原 方言作为正在消失的“活化石”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参考文献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K.商务印书馆,1980。2 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3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4 宋秀令.汾阳方言的语气词J.语文研究,1994 , (1)。5 崔淑慧.代县方言的几个语气词J .语文研究,1998 ,(增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