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505949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小议固产折旧方式对税收的影响 摘要。详细阐述几种常用的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并举例分析企业在采用不同折旧方法下的应纳所得税额的不同。 企业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可以使每期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摊销额不同,从而影响企业的应税所得,进而影响应纳所得税额。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在比例税率的情况下,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使企业负担的所得税现值最少。 关键词:折旧,加速折旧法,所得税额,现值 企业所得税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种,企业所得税的轻重、多寡,直接影响税后净利润的形成,关系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企业所得税是合理避税筹划的重点。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是影响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2、的重要项目。但资产的计价几乎不具有弹性。就是说,纳税人很难在这方面作合理避税筹划的文章。于是固定资产折旧就成为经营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计价 折旧的核算是一个成本分摊过程,其目的在于将固定资产的所得成本按合理而系统的方式,在它的估计有效使用期内进行摊销。而不同折旧方法使每期摊销额不同,从而影响企业的应税所得,影响企业的所得税税负。 .固定资产原值 固定资产的原值一般为取得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即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以月初应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依据,本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本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 1.1.2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 固

3、定资产的净残值是指固定资产报废时预计可收回的残余价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后的余额。预计净残值的多少同样会影响折旧额的计提,现行制度规定,各类行业资产净残值的比例,仍在固定资产原值的3-5%的范围内,由企业自行确定,并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 1.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对所得税的影响 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各期应计提的折旧额。因此在确定使用年限时,不仅要考虑固定资产有形损耗,而且应考虑固定资产无形损耗及其它因素。国家对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已作了明确规定,企业必须依照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具体参考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关固定资产的内容。 第二节折旧年限对所得税的影响 客观地讲,折旧年限取决于固

4、定资产的使用年限。由于使用年限本身就是一个预计的经验值,使得折旧年限容纳了很多人为成分,为合理避税筹划提供了可能性。缩短折旧年限有利于加速成本收回,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使前期会计利润发生后移。在税率稳定的情况下,所得税递延交纳,相当于向国家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例1某外商投资企业有一辆价值5000元的货车,残值按原值的4估算,估计使用年限为年。按直线法年计提折旧额如下: 00000(1-4)/8=00(元) 假定该企业资金成本为10%,则折旧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6000033.51053(元) .3为8期的年金现值系数。 如果企业将折旧期限缩短为6年,则年提折旧额如下: 5

5、0000(4)6=000(元) 因折旧而节约所得税支出,折合为现值如下: 80033%4355114972(元) 4355为6期的年金现值系数。 尽管折旧期限的改变,并未从数字上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税负的总和,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后者对企业更为有利。如上例所示:折旧期限缩短为年,则节约资金14972-15633939(元)。 当税率发生变动时,延长折旧期限也可节税。 例2上述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如果货车为该企业第一个获利年度购入,而折旧年限为8年或6年,那么,哪个折旧年限更有利于企业避税。 8年和年折旧年限的避税情况: (1)、折旧年限8年,年提取折旧6000,折旧各年避税额:第

6、1、2年,第3、5年0,第6年18000,第、8年18000,避税总和1000元。 (2)、折旧年限6年,年提取折旧80,折旧各年避税额:第1、年0,第3、4、5年102X,第年,第7、8年0,避税总和6000元。 可见,企业延长折旧年限可以节约更多的税负支出。 按8年计提折旧,避税额折现如下: 900(3791-1.736)十18000(533-391)=487(元) 按6年计提折旧,避税额折现如下: 202X(3.l-.7)十240.564=22X(元) 折旧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逐渐损耗(包括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或商品流通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折旧的核算是一个成本分摊

7、的过程,即将固定资产取得成本按合理且系统的方式,在它的估计有效使用期间内进行摊配。这不仅是为了收回投资,使企业在将来有能力重置固定资产,而且是为了把资产的成本分配于各个受益期,实现期间收入与费用的正确配比。 由于折旧要计入产品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当期成本的大小、利润的高低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多少。因此,怎样计算折旧便成为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三节几种常用的计算折旧的方法对所得税的影响 3.1.使用年限法 使用年限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扣除预计残值,按预计使用年限平均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使用年限法又称年线平均法、直线法,它将折旧均衡分配于使用期内的各个期间。因此,用这种方法所计算的折旧额,在各个使

8、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原始价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预计使用年限 一定期间的固定资产应计折旧额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称为固定资产折旧率。它反映一定期间固定资产价值的损耗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100% 固定资产年折旧率=(1净残值率)折旧年限100 使用年限法的特点是每年的折旧额相同,但是缺点是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修理费越来越多,到资产的使用后期修理费和折旧额会大大高于固定资产购入的前几年,从而影响企业的所得税额和利润。 132.产量法 产量法是假定固定资产的服务潜力会随着使用程度而减退,因此,将年限平均法

9、中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改为使用这项资产所能生产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其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原始价值预计清理费用-预计残值)/应计折旧资产的估计总产量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当年产量单位产品的折旧费用 产量法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折旧和费用的配比情况。 .3.3工作小时法 这种方法与产量法类似,只是将生产产品或劳务数量改为工作小时数即可,其计算公式为: 使用每小时的折旧费用(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清理费用预计残值)/应计折旧资产的估计耐用总小时数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当年工作小时数使用每小时的折旧费用 工作小时法同产量法一样,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固定资产使用期间

10、的折旧和费用的配比情况。 .3.4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又称递减折旧费用法,指固定资产每期计提的折旧费用,在使用早期提得多,在后期则提得少,从而相对加快了折旧的速度。加速折旧有多种方法,主要有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1)年数总和法 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净残值后的净额率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递减分数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数字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折旧年限-已使用年限)折旧年限(折旧年限1)210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年折旧率 ()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

11、初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和双倍直线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年折旧率=2折旧年限1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 年折旧额=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年折旧率 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平均摊销。 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得到补偿。但这并不是指固定资产提前报废或多提折旧,因为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提折旧,从固定资产全部使用期间来看,折旧总额不变,因此,对企业的净收益总额并无影响。但从各个具体年份来看,由于采用加速的折旧法,使应计折旧额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摊提较多而后期摊提较少,必然使企业净利前期相对较少而后期较多。 不

12、同的折旧方法对纳税企业会产生不同的税收影响。首先,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其次,不同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因而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企业正是利用这些差异来比较和分析,以选择最优的折旧方法,达到最佳税收效益。 从企业税负来看,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采用年限平均法使企业承担的税负最轻,自然损耗法(即产量法和工作小时法)次之,快速折旧法最差。这是因为年限平均法使折旧平均摊入成本,有效地扼制某一年内利润过于集中,适用较高税率;而别的年份利润又骤减。因此,纳税金额和税负都比较小、比较轻。相反,加速折旧法把利润集中在后几年,必然导致后几年承担较高税率的税负。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