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楷科技分享——“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505692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昂楷科技分享——“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昂楷科技分享——“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昂楷科技分享——“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昂楷科技分享——“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昂楷科技分享——“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昂楷科技分享——“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棱镜”风波:网络权力游戏四问摘取周末画报斯诺登泄密指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什么“网络战”的话,那会是一场大国政府(如华盛顿和北京)、全球企业(如谷歌)、关键个人(如斯诺登)起决定作用的全面混战。与其说是网络战,还不如说是网络权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没有适当的监督和制衡,谁都可能是坏蛋。CIA前雇员、美国国安局(NSA)外包公司雇员斯诺登(Edward Snowden)潜逃香港,向卫报、华盛顿邮报提供有关NSA秘密互联网数据监控项目“棱镜”的PPT文件,随即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窃听风暴”。围绕“棱镜”的诸多问题,甚至比这个爆料本身更让人关注。第一问“棱镜”到底是什么?真相最重要。越来

2、越多的证据显示那4页设计粗糙的PPT文件,对棱镜项目的描述是夸大和不准确的:所有公司都明确表示NSA没有直接的服务器权限,也没有“驻扎”在服务器的后门程序。假设这样的“直接权限”、“驻扎后门”程序存在,它向NSA传输海量数据,必然会严重威胁这些公司核心服务器安全和性能。有人假设这个项目在主干网把这些公司传输的数据做镜像备份,目前也倾向于不会这样,因为这个假想程序必须完全熟悉9大公司内部程序中的数据设置,并会随着功能升级而随时更新监听数据格式(例如Facebook常常增加新的用户属性数据),很难想象美国政府能和美国企业有如此密切的配合至今还没出事。所以目前基本只有一种可能,“棱镜”程序是一个大量

3、(而不是海量)用户资料征询的收集池。美国联邦政府需要查询什么嫌疑人的资料,“棱镜”就自动(或人工)向9大公司发布数据请求,公司返回数据通过“棱镜”告知政府查询人。随着查询数据越来越多,“棱镜”就成为包含数万国安嫌疑人的资料库,为联邦各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Facebook、苹果、雅虎最新公布的数据,在过去一两年,各级美国政府对它们的数据查询请求大约是1万起上下,NSA的“棱镜”项目应当占据很大的比率。所以,斯诺登的PPT文件上所谓“有直接服务器权限下载数百万的数据”的说法,和事实差得太远。这就解释了美国司法部对斯诺登的泄密尚且镇静的原因。因为每年1万起嫌疑人查询请求,还是有可能得到特别法庭背书

4、的,应当不会超越“911”后爱国者法案和情报法(FISA)的合法授权范围。当然,这个所谓的“特别法庭”基本是所有的数据请求都背书,几乎成了空白支票,这才是不合理的地方。第二问为什么美国人对互联网监控无所谓?当几乎全世界都把“棱镜”风波当成互联网时代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把斯诺登视作信息自由英雄的时候,美国却奇怪地和世界舆论保持了距离。对“棱镜”项目暴露出的数据监控过于随意的问题,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公开认为在“911”后,相对于公民隐私,他宁愿选择安全。民调也是类似看法,一半的美国人接受类似“棱镜”项目存在的合理性。NSA局长亚历山大将军在国会听证时,把“棱镜”数据曾经有效地制止

5、了两起恐怖案件,当作该项目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这种解释也就轻易得到了媒体的认可。“911”事件已经过去了12年,美国主流社会依然可以因恐惧让渡自己的宪法第四修正案的权利。宪法第四修正案和相关判例是组成美国世界人权标杆地位的里程碑之一,全文是“任何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查封,没有合理事实依据,不能签发搜查令和逮捕令,搜查令必须具体描述清楚要搜查的地点、需要搜查和查封的具体文件和物品,逮捕令必须具体描述清楚要逮捕的人”。这个条款也是“隐私权”的法理来源。美国对宪法第四修正案引申出来的“隐私”保护,因时代不同,程度不一。在民权高涨的1960年代,最高法院认为在公共电话亭都不能无传票

6、监听嫌疑人,非法监听不能作为证据;但在“911”之后,监控技术在发展,法院对隐私保护的意愿却因为恐惧而大大降低,现在电话元数据记录、无人飞机的空中拍摄、街头镜头监控被认为不是侵犯隐私,而查看网络数据包括Email内容,也因为反恐法案得到了非常便利的授权。2011年开始热播、今年下半年要播第3季的美国电视剧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几乎就是“棱镜”风波的翻版。一个计算机天才为NSA设计了可以搜集所有美国人各种海量信息的超级机器,并且预测犯罪。这位天才对政府的人说:“我宁愿让机器来搜集我的隐私,因为我不想让你们(政府)来破坏我的宪法第四修正案权利。”这大概反映美国人的主流心态

7、:“为了安全,可以允许不被政府滥用的机器来搜集和分析我的隐私,反正我也不是恐怖分子。”说实话,今天也没哪个国家的人在保护公民隐私问题上比美国人做得更好。只能说,拉丹“911”的恐怖袭击,把整个人类的权利意识炸退了几十年。第三问为什么全球公司需要配合美国政府监控非美国人?奥巴马对ldquo;棱镜”项目的辩护基本是此项目是针对外国人,并不包括对美国人的监控。该项目在选取查询名单的时候,采用了51%以上的“外国性”(Foreignness)作为识别标准。这就反映出美国人都能接受、却让世人吃惊的事实:看美国人Email不行,看外国人的Email没问题。即美国政府不保护互联网上非美国用户的隐私权。虽然这

8、不违反美国宪法,但美国人认同政府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在道德上的集体堕落。美国政府这个态度,不但遭到了各国网民和各国政府的反对,也显然在美国互联网公司方面踢到了铁板。这个观点如果成立,那么谷歌、Facebook的全球数码帝国的梦想就彻底忘记吧,因为如果它们不能保护非美国用户的隐私,那么就必然在世界上各大国都会出现它们的拷贝项目,各国用户会选择更加安全的服务,互联网成为万邦分裂的局面,任何全球性数码帝国计划都成幻想。谷歌显然正式在向美国政府挑战,要求司法部授权它公布来自政府“棱镜”项目的国安查询细节,成为它透明性计划的一部分。“棱镜”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长时间在暗处,并不为人所知,所以恐怖分子或者犯罪

9、嫌疑人是在完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放心使用美国的网络服务。如果这样的监控计划透明化,各方都能通过谷歌等公司的查询报告来猜测政府之手涉及的范围,这样就会在行事的时候找出更有效的秘密方案,最终让“棱镜”项目失效。这样等于在逼迫政府收缩对海量数据直接控制的野心,最终对谷歌等公司的全球数码帝国计划有利。这对全球热爱网络自由的团体和个人也指出了一条惨淡的道路:任何政府、任何企业,也许都不是可以相信的,但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制衡,却是能为网络自由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第四问对国际网络安全谈判和网络战意味着什么?美国媒体对斯诺登有各种阴谋论的原因之一是,他爆料的时机选择在中美习奥峰会的前夕,而峰会最重要的议题是

10、网络安全讨论。当美国人等待自己的总统“教训”中国领导人不要网络入侵美国公司时,斯诺登却爆料告诉世人,美国人才是入侵全世界的邮箱、iPhone手机和社交账户的元凶。这让奥巴马有关网络安全的说辞变得异常虚伪。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制衡能为网络自由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美国很多评论抨击斯诺登用中国来打击美国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重大背叛,有人干脆说他是中国的间谍。斯诺登在网上访谈的时候公开否定自己是中方指示的说法,说如果真这样,他早应在北京有凤凰围绕的房子里享受了,不用这样四处躲避美国抓捕。实际上,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并没有利用斯诺登做任何制衡美国的行动,他很可能会继续去欧洲避难。但斯诺登泄密的确改变了所

11、谓“网络战”的格局和公众认知。在很长时间,美国军方、欧洲北约等军事机构以及它们的智库和游说机构,非常希望通过“网络战”为传统军方占据互联网时代优势地位找到切入点。“网络战”基本就是民族国家时代世界大战在互联网时代的显现,有东方邪恶轴心,也有西方同盟。这样的逻辑有一个基本的问题:互联网这种无国界的机制如何能产生以集团国家边界为划界的世界战争?斯诺登泄密指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真的有什么“网络战”的话,其“蜀河汉界”不只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这会是一场大国政府(如华盛顿和北京)、企业(如谷歌)、关键个人(如斯诺登)起决定作用的全面混战,而北约这样传统的军事联盟,能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这与其说是网络战,还不如说是网络权力的游戏在这场游戏中,没有适当的监督和制衡,谁都可能是坏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