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492304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docx(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题:301=30分2、辨析题:4 5=20分3、简答题:5 6=30分4、材料分析题:210=20分教育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 第一章:教育基础1、教育学基础知识2、教育基础知识3、我国小学教育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5、教师及其专业发展6、小学学校管理7、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第二章:学生指导1、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2、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3、小学智育4、小学德育5、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辅导6、小学生的安全指导第三章:小学班级管理1、班级和班集体2、班级管理3、班级活动4、少先队活动5、课外活动5、班主任第四章:学

2、科知识1、小学语文2、小学数学第五章: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与教案2、小学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3、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第六章:教学实施1、教学概述2、教学过程3、小学教学原则4、小学教学方法5、小学教学组织形式1第七章: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2、教学反思第一章:教育基础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1、西方世界的教育萌芽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2、中国的教育萌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无名氏:中庸无名氏:大学(二)教育学的创立时期(独立阶段)创立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2、近代科

3、学发展的总趋势使然;3、著名学者的个人努力。创立的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专门范畴;2、形成了教育概念和范畴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家和教育著作;5、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教育学家:1、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3、康德:德国哲学家贡献:康德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 4、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贡献:普通教育学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科学教育学奠基人25、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6、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

4、动家贡献: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三)、教育学的发展时期(科学阶段)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1)反对思辨教育(2)主张用实验心里学研究教育问题(3)提出教育三阶段:假设、实验、验证(4)教育实验在教育实践中进行(5)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狄尔泰、利特主要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2)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问题的研究应该采取理解和解释的方法(4)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经验增长(3)学校是

5、雏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体现个别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米丁斯基主要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劳动相结合(5)教育与政治、经济相互制约又相互独立(6)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3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潮典型代表陶行知:生活教育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主要观点:(1)当代教育在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2)教育与社会相对应(3)人们对

6、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丧失了意识(4)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5)教育现象充分利益纷争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1)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2)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3)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4)教育学理论内部的分歧有加大的趋势,教育学的学科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当代教育学的五大特征: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初步形成教育学科体系,出现了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综合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

7、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现代意义上的“学”的含义的差别:(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二)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

8、经济、文化等背景。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43、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5、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9、。(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6、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三、教育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观点: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评价:1、非科学的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2、生物起源论主要观点:(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2

10、)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评价:(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评价:(1)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2)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类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5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米丁斯基(苏联)世界教育史主要观点:(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经验、技能技巧生存与发展传授给下一代(教育)评价: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

11、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5、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杨贤江、钱亦石主要观点:(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评价: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特征: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1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6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

13、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双轨制:指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深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府,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一般在上中学之后就进入劳动力市场。(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1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四、现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结论: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去想、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