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8490777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传统文化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地区开发旅游资源与保护老式文化研究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例摘要: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是整合多种资源的平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合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发展各民族地区经济,提高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核心。本文以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为研究主体,综合地对本地的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居民和外来游客进行进一步调查。环绕珠市彝族乡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保及民族老式文化保护三大主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就珠市彝族乡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劣势、民族老式文化保护的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认真分析了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保及民族老式文化保护三者之间的互相增进和互相制约关系。

2、本文还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辩证地提出了某些有关保护少数民族老式文化的具体措施。核心词:珠市彝族乡 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 民族老式文化 发展 保护少数民族地区虽然经济普遍落后,但基本上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些文化旅游资源中,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更是吸引着广大的外来游客。因此,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运用其民族特色,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没有做好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民族老式文化日渐变质和消灭。贵州省赫章县珠市彝族乡也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在自身不合理开发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共同作用下,部分老式文化和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因此

3、,急救、保护其生态环境和民族老式文化已刻不容缓。一、珠市彝族乡重要旅游资源概况珠市彝族乡山川秀丽,景色迷人,境内有一种省级风景区赫章县韭菜坪风景名胜区。韭菜坪景区重要分为小韭菜坪风景区和石林风景区,小韭菜坪的山高丛入云,雄伟壮丽,石林的石星罗棋布,千姿百态。除了有奇异的自然景观之外,珠市彝族乡还布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其中,以彝族的民风民俗最为原始、纯朴、多彩和绚丽。每逢民间隆重节日,成千上万的各族群众便来珠市彝族乡举办多种活动,欢度节日。. “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景区:小韭菜坪是横亘于滇黔两省之间的乌蒙山的主峰,海拔29006米,是贵州省山岭的最高峰,人称“贵州屋脊”。 小韭菜坪海拔较高、污染少

4、、破坏小、植被覆盖率高,故夏季温度适中,天高气爽,很少有以上高温天气。加上山川秀丽、风光旖旎,在、的香港都市研究院组织专家评比中,持续入围“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景区以“全球变暖,我自凉爽”为主题,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打造“阿西里西”文化旅游品牌。2. “喀斯特迷宫”石林景区:石林景区由盆景石林和迷宫石林两部分构成,景区各式各样的石头星罗棋布,数不胜数,是贵州省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重要的喀斯特地貌区。盆景石林处在较潮湿地区,石林上灌木、藤蔓丛生,形成了一片石上长树,树丛冒石,藤缠于石,树石相依的盆景式石林。盆景石林附近,由于白云岩溶解性较弱,石林的发育限度较差,形成了一片连座石林。石间灌

5、木丛生,藤萝缠绕,人在石缝中穿行,容易迷路,故人们把这片石林又称为“迷宫石林”。3. 彝族语言、文字、服饰、建筑文化:珠市彝族乡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支东部方言恒可土语。一字一音,语轻文雅,全乡的彝族人基本都会说彝语。文字多为象形和会意,一般由布耄(类似于巫师)传授。彝文献均为五言体,以三段式和铺叙式较多,手法常以物为喻,用歇后语烘托文采。彝族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欢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花边、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严。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具

6、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彝族建造房屋是一种龙图腾文化的象征,嗜究风水,常以山脉称为“龙”,山脉的支系称为“龙筋”。山脊顺沿而下的山脚,是建宅的最佳地,表达刚好接着“龙筋”。 4. 彝族歌曲舞蹈:珠市彝族乡彝族歌曲,按其表演场合的曲调进行分类,有出嫁歌曲、哀悼歌曲、酒礼歌曲、道喜歌曲、爱情歌曲、四句山歌调子等类别。其中以四句山歌曲调最为丰富,一曲一调,约有10多种调子。舞蹈有酒礼舞、铃铛舞、敬酒舞、燕麦舞、琴弦舞撒麻舞等,其中,以铃铛舞最为出名。铃铛舞,又称“跳脚”、“抄子舞”,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辞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场中演跳的一种老式民间舞蹈。此舞在珠市彝族乡保存得最完整,铃

7、铛舞无音乐伴奏,靠鼓点及舞者摇响手中的铜铃声来统一动作,唢呐只作间隙的吹奏,其所体现的内容为彝族人民老式的生产生活场景。. 彝族节日文化: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老式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节日期间,家家饮酒、吃坨坨肉、杀牲祭祖。人们穿上民族装,参与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三天晚上,人们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始终玩到天亮结束。除火把节外,彝年也是彝族的重要节日。彝年也就是彝族年,目前多以农历十月初一,此前由布髦占卜而定。节日期间,中年男子们三五成群,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妇女不出门留在家中招持客人。人们除唱歌跳舞外,

8、还举办磨秋、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 民风民俗:珠市彝族乡由于坐落在偏远的西部山区,自古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很少,内迁和外迁人口都不多,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并不断被继承下来。如崇拜山神、灵魂、图腾,喜食包谷饭(玉米饭)、荞麦饭、坨坨肉、羊肉、烧洋芋(土豆),好酒好客等。此外,尚有某些相亲、婚嫁、待客等习俗极具趣味性和神秘性。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引下,珠市彝族乡“把享有韭菜坪凉爽夏季”和“体验阿西里西民族文化”相结合,加大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珠市彝族乡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构造,增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

9、,由于不合理开发,不注重保护,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民族老式文化,都受到了不同限度的破坏。且受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民族老式文化的不可再生性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浮现了种种问题。1.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彝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区,从事艰苦的农耕生活,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运用自然,就必须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珠市彝族乡广泛流传的谚语,而世代与高山峻岭为伴,更增长了她们对山的敬畏,故本地彝族人民皆崇拜山神。她们觉得要想永远有山“吃”,就得合理运用,加以保护。然而,在旅游业可观的回报的诱惑下,政府盲目地开发旅游资源,导致基本设施、游客承载量、环境自净能力等相矛盾。如大

10、量的游客涌入,使重要景点区的草坪、景观等受破坏;管理不到位,基本设施局限性等加大了景区的环境污染;建设过程中破坏了植被、景观等。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逐渐消灭:语言文字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本与载体。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体现了多样的民族风情,是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经济、教育的不断发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强,汉语在全国各地得到普及,这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受到冲击。此外,少数民族在恋爱、通婚、交友等方面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无专业人员专家民族语言文字而缺少学习环境等,更让语言文字传承难度加大,并不断呈目前走下坡路的趋势。. 民间艺术

11、、工艺传承面临断层:经济全球化导致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建筑、歌曲、舞蹈、刺绣等賴于生存的环境变化了,具体表目前民间歌曲、舞蹈、刺绣等艺人逐渐老化;中年人忙于劳作、赚钱,没有时间;年轻人多数出外打工,无心向老一辈学习。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如服饰、漆器、首饰等与现代工业制造品相比,既费力又耗时,成本太高而没有竞争力,因此,年轻一代没人乐意去学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工艺技术。长此以往,工艺传承就不也许持续,工艺技术也就走向了消灭。. 外来文化和商业化影响民俗民风变化: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珠市彝族乡不断对外交往,增进了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

12、融合。随着着民族文化旅游的商业化,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到本地,游客以自身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介入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并对本地文化产生“示范效应”,这使本地的人们一定限度上变化原有的独特生活习惯,如饮食、祭祀、穿戴、婚恋、娱乐等。彝族是个好酒好客的民族,她们有着纯朴善良、重义轻利、朴实勤俭的好民风。但受商业化过程中重钱厚利、腐败奢侈思想的影响,浮现了某些“骗客”、“宰客”等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开始走向庸俗化。 工业化和全球化影响价值取向:在经济大潮的驱使下,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一方面,人们不再像此前同样,无论富裕或贫穷,无论悠闲或劳苦,都

13、开心快乐地生活。而是“一切向钱看”,没有钱就没有开心快乐。另一方面,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变化和捏造某些民风民俗,导致“伪民俗”、“假民俗”的浮现。这些变化,使民风民俗或夸张隆重,或假借别地,或无中生有。尚有某些民族商人和外出年轻人,受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影响,耻于学习和传承本民族老式文化。她们觉得那都是些落后的东西,并把新的思想观念带回到本土,潜化和冲击着本民族特有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三、旅游、生态和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毫无疑问,旅游、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增进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民族文化之

14、间也同样,民族文化的发展会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会对民族文化传承产生作用。. 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有利有弊旅游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搞活经济,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保护提供物质保障,也可以激活文化,为游客提供一种到文化原生地参观的机会,加强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但是同步又对文化导致一种冲击,对自然生态导致一种破坏。在“发展旅游”的大旗下,部分老式的风俗被改导致商业性表演,民族节日常常化,这些虽满足了游客需要,但是使民族旅庸俗化。过度开发、缺少科学规划、管理不善、忽视景区游客承载力等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制约着旅游业发展秀丽的自然景观、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丰富的旅游

15、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没有任何特色,或者原有的特色被破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难吸引人们去欣赏、品味,旅游业也就很难兴起和发展。珠市彝族乡旅游业要想走出去,走下去、就必须加大对原始草原、石林、民族老式文化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都具有脆弱性,如果忽视了对它们的保护,旅游业发展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人和自然是互相影响的,文化不也许存在于真空中。环境对文化有影响的同步,又通过文化作用于生态系统,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任何文化都适应着特定的生态环境,人类就是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发明文化、发展文化的。就像珠市彝族乡,为了适应高山气候

16、,服装偏厚;居于高山峻岭,崇拜山神;地广草肥,流行放牧等。而民族文化中的某些风俗、信奉对保护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作用,例如崇拜山神利于保护山林,旱作文化利于合理运用土地等。四、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老式文化的建议少数民族老式文化的开发运用品有两重性,一方面能增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向好的方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文化的同化。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老式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或多或少地存在逐渐被同化、庸俗化以至消失的现象,如民居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民族老式文化保护迫在眉睫,不容忽视,为此,我提出了某些具体的保护措施。. 要积极调动民族自身的民族老式文化保护意识少数民族人民是少数民族老式文化发展和保护的核心,要想民族文化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核心还是在本民族自身,民族自身才是保护和弘扬民族老式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协助她们结识到民族文化对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