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彰显教学本色.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8472457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生为本彰显教学本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生为本彰显教学本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生为本彰显教学本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生为本彰显教学本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生为本彰显教学本色.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生为本,彰显教学本色金余小学 顾将红“以生为本”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立足“以生为本”,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但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呢?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多在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笔者以为,教学中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在学习新知之前,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把课堂“让位”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最大限

2、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学生才能体验到数学的真情真味,才会学得更加主动。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课堂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刚说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中就出现了一些声音:“我会!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随后,又有几个同样的声音:“我也已经会了!”并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其实“我已经会了!”这只不过是二年级学生的童言无忌,敢于直言而已!对于每一句口诀的含义,他们还是似懂非懂。如果教师“心中有学生”,真正关注学生,他会以学生的认知为切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那样,学生也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创设情境

3、,激发兴趣。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参与学习。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就以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版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如:一上“统计”中就安排了大象生日请客的情境图,“比一比”、“分一分”的情境图,“加、减混合运算”中人们乘公交车的生活场景图;二上“确定位置”中动物做操的情境图 ,“认识方向”的情境图这一幅幅渗透着数学内涵的情境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从具体、真实的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感

4、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图的作用,对情境图进行适当的补充、开发和利用,使它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就很重视对情境的创设,比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在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一课中,黄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地蕴含在了三轮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在一次次轻松、刺激的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比较的方法。2、积极评价,感受成功。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

5、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例子,不少年轻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得到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一个一个地找同学回答,在找来找去的过程中,先前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了,后面学生的畏缩情绪产生了,课堂温度也下降了。鉴与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与情感体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太合理,也要敏锐地捕捉其中的合理成分,并顺应、放大学生回答中的精彩,让学生感受到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走向成功的信心。学生具有了安全感,建立了自信心,才会乐学,才能学好。 三、创设机

6、会,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某教师在教学连减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连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即:总数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剩余的部分数,他创设了撕纸的数学情境:“将一段长26厘米的纸条,第一次撕下15厘米,第二次撕下5厘米,还剩下几厘米?”随着师生共同完成撕纸的操作,孩子们已将这一过程编成了应用题,自己学会了解题方法。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在新课程标准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以生为本,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积极建构和谐、灵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