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469632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分层推进;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教学方法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方法;教学理念要以解决问题为依归。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该通知要求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贯穿始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一、 教学目标要分层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目标是多层次的,可以表述为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前提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心理

2、危机、适应现实环境、促进自我发展和成长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表述为基础性目标、中级目标和最高目标。1基础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预防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与危机,纠正一般偏差行为,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自我评估,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2中级目标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融入与适应现实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通过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了解,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设定与自己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相符合的大学生活计划和目标,避免好高骛远。3最高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

3、与和谐个性的发展,提升其价值感与心理力量,提升积极生活理念与幸福感,促进内在潜质、潜能的开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努力,最大程度地接近这一目标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最高追求。二、 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知识的传授,不能只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与学习。目前,不少公修课的教材内容偏重知识性的陈述,更多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理论的发展沿革,沿袭了心理学知识体系和科学逻辑,忽略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与体验,远离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实际生活逻辑,从而导

4、致大学生学习期待与学习内容不匹配,以致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1。目前,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随意,教学内容因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主观经验和知识取向而不同。笔者所在高校,开设的心理类公选课程包括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成功心理学”、“生涯规划学”、“生命健康教育”、“管理心理学”共七门课程。不少大学生本来喜欢学习心理学课程,选课时抱着“一定要选修一门心理学”的期待,结果因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期望不相协调,不少学生感到失望,也导致教师缺少对该课程教学的满足感与价值感。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以学

5、生需要为导向,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基础,从而适应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1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基础性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目标与定位应当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定位。为实现基础性教学目标,在学习内容上应着重安排以下内容: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观念的认知;了解心理异常的一般心理与行为表现;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能够初步评估自我状态,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心理咨询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治。2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合中级教学目标维护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融入与适应现实环境是心

6、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课程内容也应服务和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设置。大学生自我意识与探索、自我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与恋爱、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以及大学生学习心理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内容。3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教学最高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成长。课程内容设置应安排以下内容: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大学生幸福感培养与提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人格特征和自我人格发展状况,确立在大学期间自我发展的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7、,有目的地进行时间管理,建设性地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获得自我提升与成长。三、 教学方法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方法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基本处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阶段,“粉笔+黑板+ppt”是主要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以灌输方式讲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体现,其参与性较低。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体验达到“领悟”,进而能够“自省”,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自助”。1把团体心理活动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活动是以活动为载体,团体成员之间通过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分享其团体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使每个成员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和成长的目的。首先,团

8、体中的每位大学生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也有着或者有过相似的烦恼和困惑,团体能够为成员提供理解和支持的团体氛围,可以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同龄人之间也更容易习得新的观点和行为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团体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感知、领悟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增进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达到调整认知方式和情感体验的教学目的。2把心理拓展训练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拓展训练也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在特定情境中给参与者提供心理体验与领悟,帮助参与者在拓展活动中达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和悦纳自我的目的,达到理解、互助

9、、支援和形成团队精神的目的,以打破旧的、建立新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心理拓展训练不同于强调体能的素质拓展训练,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场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安排到室外场地即可进行,既增强心理健康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也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自己的心理变化,认识自身心理潜能,增强自信,更好地达到预期的体验式教学的效果。3心理咨询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强调让大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即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及纠结进行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与心理调整思路,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供

10、的案例必须有现实性,案例事件必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联系,以学生生活现实为基础,以增强学生兴趣。其次,案例当事人不能为目前的在校生,也不能通过嫁接事件进行讨论,而应当对人物和空间都进行加工,即人物和地点都不能透露真实信息,以保护当事人的权益。第三,案例讨论要注重对学生观念和价值倾向的引导。当前大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倾向是多元的、多变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观念加以辨别,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避免案例可能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4把心理测验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常用的心理测验是心理量表测试。专业的心理量表科学性强,信度和效度高,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深入地了解自己。使

11、用心理量表测验要配合当时的教学内容,比如讲人际关系章节时,进行人际关系的测试,使学生在了解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教学中过多使用心理测验,导致课堂气氛冷淡;还要注意量表的选择,要选择专业的、信度和效度可靠的量表;测试结束,要给学生以科学客观的解释,有常模的要给出常模以便比较。四、 教学理念要以解决问题为依归受大众化观念的影响,有些心理健康教育者和学生个人观念中的心理健康即为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教育即为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在解决心理困扰、心理冲突的层面,忽略了个体和谐发展的潜在心理能量和精神力量的开发和提升。

12、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具有明显的问题化和疾理化倾向,与促进个体和谐发展、促进潜能开发、提升个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积极心理学理念有显著差异。首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倡导用开放和欣赏的心态来看待每一个人。对于个体而言,积极品质的提升也同时预示着相对应的消极品质的下降和消失,如当一个人自信上升时,自卑感自然就降低或消失了。其次,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倡导积极的教育价值观、学生成长观、教学成效观,主张通过教师的积极行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软环境,唤起和引导学生的积极学习、积极参与行为,鼓励、启发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调动其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机。同时,积极心理学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研究、自主判断、学会选择,学习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些锻炼,促使学生提升能力,提升自信,促使其和谐发展,从而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参考文献: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2美卡尔.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