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金申请书撰写的共性问题 最近看了我校某个学院10份国家基金申请书,因为学科不同,我纯粹是个外行但我发现仅有两份写得比较好,其他的申请书获资助的可能性不大,毛病显然,其中有不少共性问题国家基金重点在探索与创新,求新!但许多申请书试图通过“目前研究很少”,“无人问津”来说明创新性殊不知,研究很少有几种可能:一是研究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如量子计算机现在就已经的很少;二是意义不大;三是已经解决;四是根本行不通,如水变油 创新点主要是指独特的研究特色(如独特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或有何理论创新或技术创新创新点一般不大,如将创新点写成“应用实验与理论计算分析相结合,探索...规律”,或“通过...问题的研究,建立...的关系”,很难让评审人认可摘要通常包含五方面内容,通常是:“1)...在...方面非常重要2)将用...研究方法,3)重点研究...内容、4)实现...目标,5)会有...科学意义" 但一些申请书的摘要几乎全是研究方法和内容,很难让大同行看到研究的必要性与创新性,而评审人全是小同行的概率较小 立项依据通常包括:1)从重要性引出科学问题;2)由研究动态说明别人的研究瓶颈,存在的问题及你的创新思路;3)如果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后的重要意义(价值)三个方面。
但一些申请书用过多篇幅介绍内行均知的背景,降低了评审人的评审效率;但在研究动态介绍上却过于简单,没有讲清楚别人的研究现状与遇到的共性问题,又要浪费评审人很多时间来判断你的创新性是否可靠 研究内容写的过多过大是常犯的错误对国家以及多数评审人来讲,不指望用30-40万就能解决好多问题,只要把一个小的问题解决清楚就可以了一些申请书的题目像一本专著的名称,研究内容面面俱到,这时就要警惕了除了求新,国家基金撰写的另一个核心是求有限目标如果“新”有了,但因研究内容过多没批下来,就亏大了 一些申请书简历写得过于简单,只写了何时取得学位与工作/职称变化实际上简历的内容可包括:取得学位简历、研究工作(方向与成果)简介、人才培养与学术兼职、重要学术论文与成果特别是对于青年基金,主要看申请人的科研潜力与项目的创新思路而科研潜力则主要通过简历与工作基础来体现如果主持人成果较弱,只有3、4篇文章时,不妨写写这些文章的意义及别人给出的评价评审人也害怕人们说“现在的评审只看发表文章多少,就是1906年的爱因斯坦也未必能拿到中国的面上基金”这一说法所以,你可以用别人的评价、引用、甚至审稿意见来证明你拿可怜的两三篇文章的重要性,侧面说明你的研究潜力。
如何打破SCI的魔咒,发出第一篇SCI?近日09年投的若干SCI均以接受,欣喜之余,不免想把自己的几点经验和心得写出,以供广大奋战在第一篇SCI的虫友们参考,这些经验主要针对SCI新手或才入门SCI的人群如果有了第一篇,如果是这个程序:自己写-投稿-修改-再投-接受(拒稿),相信后面的第二,第三,第四也就为期不远了(导师代劳的除外) 第一,合适的切入点:翻阅大量的文献后,往往会有很多灵感,于是不妨逐一写下来,根据实验室条件,再结合文献,猜测是否能发表,然后去有目的查资料,设计方案有几点需要注意,也决定论文是否发表:创新点在哪里?有没有意义?创新点可以是材料,也可以是方法或者其它条件总之,要有创新点,有意义 第二 合理的实验设计:查阅大量文献后,参考外文文献实验设计,设计出符合自己的合理的实验方案 第三 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做实验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坚持坚持再坚持没有实验,文章是架不起来的需要做详细的实验记录,以供后来数据分析参考有些东西当时记住了,日子久了就记不起来了,往往导致很多东西没法分析,即使分析出来也是错误的我经常犯这个毛病,现在有点进步了 第四 英文写作:实验完成后,立即着手写作。
英文写作对文章是否接受有至关重要的关系第一篇SCI,最好能参考优秀的英文文章,一句一句的去写,哪怕一天写一句,也是一个进步前一阵审了几篇国人的英文稿子(实在太垃圾了),这也是很多期刊要求,必须英语是母语国家的人过目的原因,一句话都说不明白,文章接受了,又有何用?一篇文章一共才几页,几乎没有一句是合理的,从Abstract 一直改到conclusion想我这样英语垃圾的人看着都不舒服,老外能读下去就是对你最大的尊重了!(1)Title:精炼,能吸引人,体现出新意拟好题目后,上数据库上搜,看有重复的没有?有相似的没有?然后在google上搜?多检查一下2) Abstract:体现文章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数据精炼和概括,主要数据和结果一般为材料,通过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和结论,有什么意义3)Introduction: **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存在什么问题,目前研究到什么程度,还存在哪些不足(体现你的研究的重要性),因此本文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什么研究4)材料与方法:具体,详细5)结果和讨论:先列出结果,然后讨论对比,分析原因,引用文献证明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得出每个小标题下的主要结论6)结论:全文的创新和价值所在。
体现出重要结果和意义7)致谢:项目资助8)参考文献:根据投稿须知去整理,一篇一篇的去整理,书写,核对 第五 多次反复修改打印出再仔细修改至少5次以上 第六 选择合适的期刊期刊选择合适与否,也对是否接受至关重要 第七 根据期刊 再修改若干次 第八 投稿包括cover letter, 文稿,图,表看邮箱是否确实投稿完成:一般有至少两个邮件 第九 心态和运气投完以后,该做实验就做实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无需过分焦灼 第十 耐心等待祝你好运!快则两周回信,慢则2月左右如果是大修或小修,恭喜你,基本中了,仔细修改如果是拒稿:认真总结,再投合适期刊 最后,希望我这一点经验对广大奋战在一线的朋友们有点帮助,我就非常高兴了余某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是一种幸福事 2010年3月5日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学院记我的第一份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报告上周五将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报告上交给学校的科技处,总算完成一项大任务自从一月底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动员讲座,关于如何撰写一份合格的标书就一直在我脑子打转。
经过了一个寒假,还只是零零散散地看了相关的文献和别人的标书,自已的标书只写了三分之一都不到,眼看交标书的Dead line马上就要到了,才好好定下心来,忙了两天一气呵成,终于把标书写完了虽然自已也明白,对像我这样“土鳖博士+出身寒门”(引自科学网上一位老师写的有关目前中国科研界门户问题的博文,但一时想不起是哪位老师,希望科学网上记忆力好的同仁们提醒)的小青椒(青年教师)来说,能中自然基金的概率基本为0,可无论无何总算是这段时间的一点科研成果,在这一过程中自已也累积了一点心得,总结一下应该有益自已之后的科研道路申报基金,首先当然是选题,个人感觉一个好的选题应该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半,但怎样才算好的选题呢?看了一些基金申报经验,自已也试着总结出三点标准:一是,选择你研究领域中别人已关注但尚未大规模研究的方向,完全没人关注的选题在创新性上当然占优,但也可能也会令评审专家觉得没有研究意义,如果已经有大批人在研究,那显然竞争会非常激烈,我研究应急管理,这一领域非常热门的就是人员疏散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非常有研究意义,但因研究人太多,很难有新意;二是,选题一定要有实际意义,特别是管理学科不同于纯理学、纯工学,没有现实价值纯粹的理论研究无法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基本不可能入专家法眼;三是,与自已过去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样便于形成较好的工作基础。
如我这次选题开始时非常想写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方面的选题,因为对这方面挺感兴趣,也觉得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但开始构思具体内容时就碰到瓶颈,因为之前都是搞船舶溢油应急的,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船舶溢油应急相关的选题,算是一次感性和理性的博弈吧,但如今我也无法判断是正确还是失误了确定了选题的大方向接下去就是怎么让这个题目让别人一眼就能了然你想要研究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角度或是方法这次申报题目选的是:基于个体风险认知的大型突发船舶溢油事故危机沟通机制研究,不知是不是够attractive和reasonable确定了选题接下去就是查找文献了,这一块工作应该是任何科研不可或缺的个人经验是尽可能多地变换关键词搜索文献,文献的检索也是一个层层累积的过程,先根据选题要一些直接相关的、发表在不错杂志上的文献再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掌握国内外这一领域的主要player,再查这些人发表的文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大体上掌握了所需的文献资料接下去不是阅读文献撰写基金申请报告的过程更像一种文字游戏,因为大体研究的问题、内容和方案都已确定,下面就是如何用精炼、准确、清晰的语言进行表达了,让不了解你研究领域的人觉得你研究很有必要和可行性,让了解你研究领域的人感觉你有想法有创新性,如何突出重点、明确方法,达到有理有据的论述确实是门学问。
个人感觉可以多参考过去中标的标书,学习其中的写法和用语所以在撰写报告之前在各种论坛上下载了不少别人的标书作为参考(资源比较丰富的有人大的经济论坛、科学网的论坛,还有应急管理研究网),还有多和同仁们进行交流,无论是同校的还是外校的,同一研究领域的和不同研究领域的,与其闭门造车不如集思广益这次标书撰写基本完成后就请导师、前辈、同辈和朋友帮我把把关和提意见果然发现群策群力的好处,有些提出研究意义还写得不够明确,应该更突出解决什么问题;有人提出创新点不够一目了然,冲击力不够;还有人提出方法不够扎实;也有人建议文献综述最后的总结一定要简单明了,最好和之后的研究内容相呼应这样一圈请教下来,我再综合各种意见,进行一次修改,感觉改后的标书明显比过去更精雕细凿了最后再上交前不可缺少的一关就是形式审查,“细节决定成败”,不要因为一些细节的疏忽而使之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一般学校的科研处会在标书正式上传之前进行审查,我们学校是发布了一张形式审查表,表格中详细列出可能形式错误的项目,如研究期限、研究金费安排、研究人员安排、限项问题、签字问题等等对照这份审查表,又把标书从头到尾检查一遍,果然还是有一些细节填写有误。
打印完标书后就是找参加项目的成员签字,再上交给学校科研处,然后就是等消息的过程经过自已的努力总算独立完成一份申请书,还是有一定成就感,希望明年能够再接再厉!我的基金写作及评阅原则春节前,一个朋友,前几年在企业里面做后来觉得自己不适合,还是退回来做科研写邮件来说,准备写基金申请书了,问我有什么注意事项我当然没有狂妄到可以讲什么“经验”的地步,很自觉地把自己在科学网上搜集的一些资料给了他,让他自己去体会结尾的时候,煽情一下: 我觉得,作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大概很少有人能真正过好年:因为往往这个时候都是写基金申请书的时候!除夕12点的钟声敲响时,5/6的人都会想着前一年被枪毙掉的申请书,构思着新的一年该如何修改,还是另起炉灶?欢迎加入这个成功概率仅有1/6的游戏! 从我个人来讲,几次申请,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个人的一点小体会:最难写的还是“立项依据”部分而关于这一部分,在目前的评审方法下,似乎“原始创新”类的Idea比较容易写,而“锦上添花”类的则写起来颇费周折,动笔不易那什么是原始创新,什么又是锦上添花呢? 我没有严格的定义大致的感觉是:所谓“原始创新”就是人们“闻所未闻的一些提法”,貌似“出乎意料,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