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肖临骏:改造科举制,清末新政的第一步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50KB
约4页
文档ID:548460035
肖临骏:改造科举制,清末新政的第一步_第1页
1/4

人才为先折”是一种兼顾新旧、思想保守的折衷方案,旨在改造科举制,变科举取士为学堂取士,学生可以增多,知识可以更新,但其教育思想和“学校之法”,别说与19世纪欧美等国相比,虽然与日本明治初年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人有病,需救治,国家亦然变法,就是给国家治病为人把脉不易,为国把脉更难,只有确诊病情,才可对症下药士绅文人,比较中西,指斥时弊,疾言变法,确与不确,无关紧要,只是舆论而已,冯桂棻《校邠庐抗议》是也;枢臣督抚则不同,一书一折,上达朝廷,即可影响国策,张之洞《劝学篇》是也及至“江鄂会奏变法三折”,直接为“国病”开“药方”,关乎朝廷命运,更是非同小可刘、张位高权重,帝、后不得不依,但其对“国病”把脉准与不准,“药方”对与不对,缓急如何,疗效如何,时人当局者迷,难作定论,但事过百年,我辈必须厘清,庶几以鉴来者,有益后人国有病,官知否?《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简称“人才为先折”,如下该折引文,俱见《张之洞全集》第二册,“奏议”五十二,pp1393-1394),是“变法三折”的第一折前言曰:“惟是中国贫弱废弛之弊,或相沿百余年,或相沿二千余年,一旦欲大加兴革,必须规画周详,确有下手之处,然后气血生而宿疴自去,疣瘫决而元气可支”,言之有理;“窃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

此言差矣,当其时也,中国既贫于财更贫于人才,既弱于兵更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志气之弱由于苟安者无虑危救亡之远谋,自足者无发愤好学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无由……”这几句说得没错,但没点透,其实,导致“见闻不广,学业不实”的病根正是科举制清代科举,基本沿袭明制童子幼龄入塾开蒙,习《四书》《五经》,十几岁经县试、府试、院试获得生员资格,俗称秀才,然后分往府学、州学、县学继续学习生员分三等:由官府供应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长的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于廪生、增生之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考取生员,就获得了参与乡试的资格乡试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办(如遇国家大庆或皇帝登基、大婚之年,加考一次,称为恩科),又称乡闱,考场设在省城,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凡我省科举生员与国子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中了举人便获得了次年进京参与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次年,即逢丑、辰、未、戌年在京举办,由礼部主持,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再通过保和殿的复试,然后参与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按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其顺序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再参与朝考,挑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举办“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其他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科举制是一种选拔官员的程序和措施,尽管自古以来为人诟病,成为戏剧、故事和维新人士讥讽、批判的对象,但它在保障程序正义和公平竞争方面,始终有着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张之洞出身探花,两任学政,久在翰院,可谓科举专家,她对科举制的弊病了如指掌,认定中国积贫积弱的病根在科举制上,非常对的其实,科举制的弊病并不在于考试措施(“三试”),也不在于考试内容(八股文),而在于它有悖于现代教育的宗旨——西方现代教育是由政府履行的平民教育,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各类所需之才,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而中国老式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是为科举服务的,其宗旨是为朝廷培养和选拔官员私塾、书院、县学、府学可觉得“三试”培养出足够的生员,但培养不浮现代国家所需要的多种专业技术人才承平之时,其人才尚足以佐治安民”,人才的供需矛盾不突出,朝廷不会考虑改革科举,“今日国蹙患深,才乏文敝,若非改弦易辙,何以拯此艰危?”科举制才再次成了维新派批评的焦点,成了朝廷履行新政一方面要解决的头等问题。

由于没有人才,变法、新政,主线无法施行于是,刘、张“参照古今,会通文武”,提出了设文武学堂、酌改文科、停罢武举、奖励游学四条措施采“各国学校之法”,设文武学堂“人才为先折”的核心是改造科举制,而设文武学堂、罢武举、奖游学都只是环绕前者必须施行的配套措施奏折简介了“泰西各国学校之法”,对日本的“学校之法”论述甚详,拟设的学校、学制和课程配备,在参照日本的同步,又顾及国情,有所变化学校分为蒙学(家塾、义塾)、小学校、高档小学校(州、县)、中学校(府)、高等学校(省)、大学校(京师)孩童8岁入蒙,学习识字,读蒙学歌诀诸书,“除《四书》必读外,《五经》可择读一二部”12岁上小学校,兼习《五经》,识中外简略地图,算术至开立方,绘地面平面图,习中国历史史事大略、本朝制度大略,习柔软体操,三年毕业15岁入高等小学校,解经书较深之义理,行文法,策论,词章,中外具体地图,算法至代数几何止,绘图法至画出地上平剖面、立剖面、水底平剖面,习中国历史大事、外国政治学术大略,习器具体操,兼习一门外国语言文字较浅者,三年毕业,“本管府考之,分数及格者,予以凭照,作为附生,送入府学校”18岁入中学校,习一般学为了照顾有同等学力的旧学生员和营中弁兵,规定有监生世职职衔,愿入一般学者亦可入学,但须酌捐学费;有营弁、营兵文理畅通能解算法,绘图考验有据者,亦准入学。

课程有:经史地理,仍兼习策论、词章,并习公牍、书记文字,学精深算法至弧三角、航海驶船法止,学精深绘图法至测算经纬度、行军图、目揣远近斜度为止,学中国历史、兵事,学外国历史、律法、格致等,学外国政治,并讲明农、工、商等学之大略,习兵式体操,兼习外国一国语言文字较深者,词章一门亦设教习,作为选修课弁兵入学者,专学策论,免习词章三年毕业,“学政考之,予以凭照,作为廪生送入省城高等学校”21岁入高等学校,参酌东西学制,分为七专门:一、经学(中国经学、文学);二、史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三、格致学(中外天文学、外国物理学、化学、电学、力学、光学);四、政治学(中外政治学、外国律法学、财政学、交涉学);五、兵学(外国战法学、军械学、经理学、军医学);六、农学;七、工学(测算、绘图、道路、桥梁、营垒、制造军械、火药等)学生各认学一门,须兼习一国语言文字另设农、工、商、矿四专门学校,亦三年毕业其学武者,专设一武备学校,择一般毕业之廪生愿习武者送入;或仿日本,设一炮工学校,专学制造枪炮之法;均三年毕业学生毕业,送入与本专业有关的部门实习一年,均名曰“练习学生”,合计在学肄业及出外练习文武各门均四年学成。

高等专门学校学成者,督抚学政分文武两途考之,取者作为优贡25岁入大学校京城设文事大学校、水军陆军大学校各一所,门目略与省城专门学校同,学业益加精进,三年学成,参与会试,钦派总裁大臣考之,中者作为进士,经廷试后,文授以部属、知县等官,武授以都司、守备等官,“均令分部分省分标候补,优其序补班次,勿庸归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