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7].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48455964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教案[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愚公移山》教案[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愚公移山》教案[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愚公移山》教案[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愚公移山》教案[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教案[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教案[7].docx(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4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过程方法以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难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

2、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3、A处罚 B警戒 C苦于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3)一词多义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其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甚矣。汝之不惠告之于帝(4)翻译下列句子。甚矣。汝之不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渚渤海之尾。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

4、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山北面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岁了,向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的阻塞,出入要绕远路,于是他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这两座大山,(使道路)直通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气,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也不能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把石头和泥土往哪儿放呢?”大伙纷纷说:“把土石投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当中能挑担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前来帮忙。夏去冬来,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

5、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口气说:“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可是这两座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就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两座大山-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交通了。第

6、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教学设想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课本剧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创新能力。3、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听歌愚公移山(屏幕演示),从而导入课文分析讲解。二、课文分析:1、本文如何通过对比和烘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解析:本文除了用夸张的手法外,还通过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如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的高大;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极言移山的艰难;用“年且九十”、“残年余力”极言力量的单薄;用“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极言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从而烘托了愚公信念坚

7、定、迎难而上的积极形象。又如以智叟一“笑”、一“止”与愚公的一声“长息”相对比,以愚公之妻诚心献疑和智叟的刻意讽刺作对比,以愚公的雄辩与智叟最后“亡以应”作对比,使得大智若愚的“愚公”与鼠日寸光的“智叟”对映成趣。2、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3、学生讨论解答以下问题:(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 ,出人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3)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4)愚公认为可以移山成功除了信心、毅力之外,还有两

8、点原因是什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山不加增4、本文的寓意:(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故事寓意深刻,愚公坚持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证服自然的愿望和信心,也教育了后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深刻含义)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三、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

9、的局限性。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

10、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四、课本剧表演:参加演出者:(略)五、学生讨论: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六、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教师总结: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六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