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第三章补充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44488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化学第三章补充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普通化学第三章补充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普通化学第三章补充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普通化学第三章补充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普通化学第三章补充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化学第三章补充习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化学第三章补充习题及答案.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概念、习题与解答 第3章 水化学与水污染 重点内容概要1. 溶液的通性 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沸点上升Tbp= kbpm 凝固点下降Tfp= kfpm 渗透压 难挥发电解质溶液也具有蒸汽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现象,由于电解这些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浓度关系有一定偏差(引入i值)2. 酸碱的近代概念,酸碱的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的概念 (1)酸碱质子理论人为: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凡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都是碱。 酸碱共轭关系:共轭酸质子+ 共轭碱 (2)一元酸碱的解离平衡 由于解离度与成反比,与成正比,所以c/Ka越大,解离度越小。当c/Ka500时,可采用近似计算。注意:

2、上述计算公式只适用于水溶液中只有弱酸或弱碱的计算。若溶液中又添加了影响解离平衡的离子(如H+ 、弱酸根离子则要考虑同离子效应,根据平衡具体分析计算。不要随便套公式。 (3)多元酸碱的解离平衡 分级解离 浓度近似按一级解离计算注意:解离度和解离平衡常数都可以反应弱酸、碱的强弱, 但 与浓度无关,与浓度有关。 (4)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 同离子效应实质是平衡移动问题,导致弱酸、碱的解离度减低 缓冲溶液由弱的共轭酸及其共轭碱或弱的共轭碱及其共轭酸组成;具有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pH基本不变的性质。 缓冲溶液的pH计算: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c(共轭酸)=c(共轭碱),能力大。 c(共轭酸)、c(共

3、轭碱)大时,能力大 c(共轭酸)大时对碱缓冲大,c(共轭碱)大时对酸缓冲大。配一定pH的缓冲溶液时,选择pH接近pKa的缓冲对。(5)有关pH值的计算 (见习题)注意:计算溶液的pH 时,首先要分析溶液的组成,再考虑用哪个公式或直接根据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反应分析平衡时的浓度进行计算。根据平衡常数的大小判断平衡时离子浓度的大小,进而判断是否可以近似计算。3.了解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其移动 配离子的组成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 解离平衡常数不稳定常数()配合平衡常数稳定常数() = 注意:可比较同类型配离子的稳定性。4. 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溶度积: 溶解度s(mol.dm-3)注意:s是溶解达到饱和

4、即平衡时溶解难溶电解质 mol.dm-3;离子浓度与s的关系、s与关系都与电解质的类型有关只比较同类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性5. 溶度积规则及其有关计算 时,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时,为饱和溶液时,会有沉淀析出,直到溶液为止计算要求掌握(见习题)6. 胶体的聚沉、保护及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应用7. 水体的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一、判断题1、所有非电解质的稀溶液,均具有稀溶液的依数性。答:错。依数性适用于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沸点上升就不适用于挥发性电解质。产生依数性的根源是蒸汽压下降,它与溶质的性质无关,与溶液的浓度和溶剂的性质有关。2、 稀的水溶液随温度的不断降低,冰不断析出,因此溶液的浓度会

5、不断上升。答:正确。当溶液的温度降低到凝固点时会析出冰,使浓度上升,直到饱和后溶质也析出。注:溶液凝固点时,析出的只是溶剂,溶质不析出 3、 因0oC时的冰和0oC时的水蒸汽压相同,所以把冰投入到0oC的溶液中,必可存在两相共存。答:错。0oC的溶液(无论浓或稀、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的蒸汽压与0oC时的水不相同,因此不可能两相共存4、 弱电解质的浓度越大,其解离度就会越大。答: 错。弱电解质的浓度越大,其解离度就会越小。稀溶液的关系是该关系又叫稀释定律。5、 根据稀释定律可知,一元弱电解质的浓度越小,则解离度越大,因此解离出的各离子浓度会越大。答: 错。解离度,与比值有关,而当稀释后原有浓度减小

6、,解离出的浓度也会同时减小的,。6、 对于任一AB型弱电解质,其平衡均可表示为AB = A+ + B-,因此在平衡系统中均具有c(A+)=c(B-)。答:( 错 。平衡时的浓度关系仅限于A+ B- 离子全部由AB解离出的 系统 )7、 难溶电解质AgCl的溶度积常数为,根据定义可计算出平衡时c(Ag+)=c(Cl-)=,由此可以判断在任一系统中,要使AgCl产生沉淀,其必要条件是c(Ag+)或c(Cl-)必须达到。答:(错。原因是系统中c(Ag+)不一定等于c(Cl-) )8、 同离子效应可以使溶液的pH增大,也可以使溶液的pH减小,但一定会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答:( 正确 )9、 溶度积

7、与溶解度s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对AmBn型的难溶电解质s=,因此该关系适用于一切AmBn型的难溶电解质。答:(错误。该关系只适用于AmBn型强难溶电解质,且溶液中不含有An+ 、Bm- 离子,即在水中的溶解度。若AmBn是弱电解质,溶度积只反应了溶解并解离的部分,另外若离子与水作用或AmBn分步解离时,离子的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复杂,不能应用上式) 10、 对于A、B两种难溶电解质,若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则A的溶度积必定大于B的溶度积。答:(错误。因不同类型的电解质s与Ks关系不同,不能比较。同类型的(且符合9题关系使用条件的)可以)11、将0.1mol.dm-3的HAc溶液稀释一倍,则该溶

8、液中c(H+)将为原来的一半。答:(错误。对强电解质是同步增减的,但对弱电解质HAc浓度引起H+浓度的变化受Ka(HAc)控制,按近似计算是)12、将适量的NaHCO3和Na2CO3溶液相混合后所形成的溶液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答:(正确。因为HCO3-CO32-是缓冲对)13、 因为BaSO4在水中溶解达到平衡时,受到溶度积常数的制约,因此BaSO4是弱电解质。答:(错误。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与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虽然都是平衡关系,但前者是溶解部分与未溶解部分的平衡关系。只要是溶解了的部分全部解离即是强电解质。)二、选择题1、在稀溶液的依数性中,起主导因素的是 (A)(A) 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9、 (B)溶液的沸点上升 (C)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D)溶液的渗透压 2、稀溶液的沸点上升常数与( )有关 (C)(A) 溶液的浓度 (B)溶质的性质 (C) 溶剂的性质 (D)溶剂的物质的量分数 3、在一封闭系统中置入一杯纯水和一杯糖水,经过充分放置,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B)(A) 糖水增多而纯水减少 (B)糖水溢出而纯水消失 (C) 纯水增多而糖水减少 (D)纯水溢出而糖水消失4、溶剂形成溶液后,其蒸汽压 (D取决溶质比溶剂挥发难易) (A)一定降低 (B)一定升高 (C)不会变化 (D) 无法判断5、相同浓度的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凝固点最低的是 (D,要考虑电离,强电解质电离度非100%,

10、接近100%。)(A) 葡萄糖 (BHAc (C) NaCl (D)CaCl2 6、在某弱酸平衡系统中,( )不受浓度的影响 (C) (A)c(H+) (B)解离度 (C) (D) c(OH-)7、对于一定浓度的醋酸水溶液,( )变化会引起的变化 (D)(A)c(HAc) (B)溶液的pH (C) 解离度 (D) 温度8、在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A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A) 溶液的pH=pKa(HAc) (B)醋酸的解离度减小 (C) 醋酸的Ka不变 (D)醋酸的浓度减小 9、在0.1mol.dm-3 的H2S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或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A)(A) c(

11、H+)=2c(S2-) (B) c(H+)c(HS-) (C) c(S2-)= (D)c(H2S)0.1mol.dm-3 10、在1.0dm3的H2S饱和(0.1mol. dm-3)溶液中,加入0.01cm3 0.01mol.dm-3HCl,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D)(A) c(H+)=2c(S2-) (B) c(H+) (C) c(S2-)= (D) c(H+)=11、将0.1mol. dm-3 NaAc溶液加水稀释后,下列各项数据增大的是(B)(A) c(Ac-)/c(OH-) (B) c(OH-)/c(Ac-) (C) c(Ac-) (D) c(OH-)(分析:NaAc溶液一元弱碱,稀释即

12、c(Ac-)减小所以c(OH-)减小,Kb不变,因所以c(OH-)/c(Ac-)增大)12、将100cm3 0.2mol. dm-3HAc溶液加水稀释到( ) cm3后,,其解离度才会增大一倍 (B:利用Ka=c1(a1)2=c2(2a1)2 c2=c1/4 c1v1=c2v2 v2=4v1)(A) 200 (B)400 (C) 600 (D) 80013、的与H3PO4解离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是(C:共轭酸碱KaKb=Kw)(A) (B) (C) (D) 14、六次甲基四胺(CH2)6N4的Kb=1.410-9 与其共轭酸组成缓冲溶液的有效pH缓冲范围是 (B:pH缓冲范围=pKa1=(14-pKb1)(A) 810 (B) 46 (C) 68 (D)101215、若有A+和B2-两种离子形成的难溶盐,则有沉淀生成的条件是 (C)(A) c(A+)c(B2-)Ks (B) c(A+)c(B2-)Ks (D) c2(A+)c(B2-)Ks (B) c(A+)c(B2-)Ks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