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教学案例分析.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440029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乞丐》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乞丐》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乞丐》教学案例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乞丐》教学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乞丐》教学案例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乞丐教学案例分析 牛兴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体会文本的细节之美,并能通过朗读和表演展示美。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本中的人性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美德。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2、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一张乞丐的图片,导入新课。 预设以下问题:1、你见过乞丐吗?(学生回答)2、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见过的乞丐形象?(学生举手回答)3、当你看到乞丐的时候,你心中产生一种什么

2、感情?(学生举手回答)(设计意图:一方面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考查学生的生活积累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二、检查预习1、字词积累。乞丐: 污秽: 脓疮: 周济: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明确本节课的生字词。) 2、作者简介。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深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字障碍,形成学生情感初步体验1、屠格涅夫笔下的乞丐是什么样的?(学生举手回答)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你的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屠格涅夫笔下的乞丐。)五、合作探究,赏析文本。1、面对这样一个老人,我是怎样做的?追问:“搜”可以换成“掏”吗

3、,为什么?2、一方面是什么都没有,一方面是老人在乞讨,“我”是怎么做的?3、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4:把“兄弟”这个称呼去掉行不行? 5、乞丐从“我”这里得到“周济”了吗?他为什么说:“这个也是周济”?6、结尾句说:“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设计意图: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加以巧妙的引导,架设起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互相促进,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达到心灵的感应、思维的共振、理解的共鸣,对文本产生深刻的不同的感悟,实现个体的超越、文本的超越,走向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六、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分演角色,准备表演

4、课本剧。排演课本剧的要求:1、分清角色,抓住人物的特点。2、结合生活体验,语言可口语化、生活化。3、可加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设计意图:在学生认真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充分理解分析人物的内心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物更生活化。)七、表演课本剧。(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锻炼学生的即兴发挥能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结束语:播放爱的协奏曲,同学们,你们虽然来自农村,物质上相对城市的学生而言比较贫困,但在迎接中考的路上,你们要发奋图强,取得优异的成绩,做知识的富翁。 文中的乞丐,他是物质上的贫瘠者,但是精神上的富翁。生活中亦如此。教学反思:这篇美丽的散文诗短小精悍,包含了很多层意思,它写到了平等、爱心和同情,还写到了一层别的意思,为了更好的学习,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一、自助预习,解决生字词: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听读:三、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互动;四、展示拓展,表演课本剧;五、播放轻音乐,教师深情结束本课。以上教学环环相扣,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引出本文的主题:任何施舍都是对等的,任何帮助都是互相的,当施舍者施予他人物质的帮助时,他同时获得了精神的满足与回报。这种回报是多样的,比如被施舍者对你说一声谢谢,你的心也会感到一阵热。这就是一种温暖,一种回报。其实人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满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