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8439479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 京剧西安事变观后感 本学期的艺术鉴赏课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国家京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之西安事变的京剧演出。我本身就是一个很喜欢传统艺术的人,平时介于学习和生活更多的是在晚上看之前的演出录像,而这次也是我为数不多在现场欣赏京剧的机会。 当晚的演出,剧情紧凑集中、扣人心弦。序幕中,红军重挫东北军,为事件交代了历史背景,为中共最终出面解决埋下了伏笔;追劝一场,张学良面对东北家乡流亡学生请愿时的质问,百感交集,起下誓言,展现了事件决定性因素的凝聚过程;谋划一场,张学良、杨虎城相互试探后挑明心迹,谋划兵谏,节奏瞬间催起;惊疑一场用暗场音效和音乐造势完成了兵谏过程,明场一开,.已被

2、张、杨扣押,局势一时波云诡谲,将事件带来的各方冲突推至.;酒会一场,周恩来分析时局,阐述中共和平解决的立场,塑造了宽宏形象,舒缓了紧张节奏;质蒋一场,宋美龄看望并规劝.,周恩来登门见蒋,表明诚意,事件走向越发明晰;释惑一场,蒋默许六项主张,张学良同意放蒋,周恩来为张、扬分析局势,预示出牺牲自我,闪烁光明的悲壮主题;放蒋一场,张学良执意送蒋回南京,在决绝中走入历史,升华人生;尾声中,张学良被判刑,国共合作,抗战幕启,民族走向凤凰涅槃,历史的轰鸣声和英雄的悲壮感阵阵袭来,令观众感慨回味。 将这一人物众多、矛盾激烈、线索复杂的历史事件在 2 小时内清晰呈现。从效果看,其轻盈快捷的笔触,详略得当的结构

3、,有效地铺排了事件,充分地发挥了京剧的特点和优长,取得了不知不觉、时急时缓、重点突出、印象深刻的良好效果,成为该剧成功的基础。 演出中,在舞台上既熟悉又新奇的历史人物群像身上熟悉在于影视剧中常有表现,新奇在于让张学良、周恩来、宋美龄、.、杨虎城唱京戏,还是头一回。 扮演张学良的演员,将张学良英朗洒脱的气质、激愤决绝的心境深刻演绎。追劝一场,张学良面对东北家乡流亡学生的请愿和诘问,将触景生情、抑郁悲愤、暗自起誓的心理过程淋漓展现;惊疑一场,张学良兵谏后对.肺腑陈情,将久积心底的一腔愤懑和酝酿已久的坚定抉择一涌而出,当唱到睡梦里,一把大刀饮敌血;醒来时,两行热泪泪不干时,坚毅的吐字,深沉的行腔,直

4、入心底,令人动容。 而周恩来形象同样反响强烈。真诚、宽厚、睿智、潇洒。令人惊喜的是,舞台上的周恩来从语言习惯到肢体动作,从外部形象到内心呈现,都甚得要领,展现出周恩来在风云变幻中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伟人气质。酒会一场,周恩来北风吼,刺骨寒,长夜漫漫的【二黄】成套酣畅辽远,将人物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判断融入期间。 演出中,多种视听元素既独立又融合,使舞台呈现立体浩大、多姿多彩。 由于现代服装和人物身份等因素的制约,很多传统京剧惯常的程式动作无法在剧中使用,通过强化人物的内心体验和人物间的交流,通过把握角色特定的形体动作,通过妙用京剧锣鼓等手段,角色的心理状态被生动呈现。 虽以文戏为主,但此剧为数不

5、多的武戏却也颇为讲究。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 的情况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不过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己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可以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

6、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周恩来说: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后来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通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事变的成功发动使.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所以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

7、,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再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 1937 年 9 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而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让张学良写回忆的目的,在于总结大陆失败原因。故在西安事变反省录中,张被要求着重写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其同中共的互动。张学良对此总结说,当时自用自专,为他人所利用而不自觉,一往迷惑,空虚幻想,反躬思来,羞愧自憾无已。但他同时也强调自己的民族情怀,称良本一狂热爱国者,痛恨被人侵略,不愿受日人之压迫,与不愿受俄人之压

8、迫同良有家仇国难,抗日未敢后人。 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该不该送蒋返宁,史学界的认识不尽一致。总的说来,对张的这一举动婉惜、否定的多,肯定的少,有的甚至把这一举动说成是张学良哥们义气的感情冲动、不顾后果的鲁莽之举。但.对张学良送蒋返宁,却作出高度评价。1937年 3 月 1 日,他对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中,国内一部分人极力挑动内战,内战的危险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十二月二十五日张汉卿先生送.先生回南京一举,如果不依照蒋先生处置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闹到何种地步,必然给日本一个绝好的侵略机会,中国也许因此.,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