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43877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目的】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典型,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教学重点和难点】.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典型,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教学措施】 自主探究【学时安排】 学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_,字_,_时期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孟子是一部记录_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并称为“四书”。答案 (1)真正,的确。(2)

2、教导、训诲。(3)准则,原则。(4)惑乱,困惑。2.(1)轲子舆战国 儒家 亚圣(2)论语大学 中庸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虽然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引意义。她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辉。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窗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2理解课文(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明确:作者以景春觉得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

3、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再读文章,解决如下问题。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明确:“妾妇之道”体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否认景春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孟子觉得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

4、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三、布置作业完毕下面的阅读练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妾妇之道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无违夫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似的一项是()例句:女

5、子之嫁也A.悍吏之来吾乡B至之市而忘操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用“”划出下面句子中的朗读停止。(限两处)公 孙 衍、张 仪 岂不 诚 大丈 夫 哉。4翻译下列句子。(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孟子否认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列举个你心目中的“大丈夫”。答案1.(1)准则、原则。(2)这,这样的人。(3)居住。()违背。.解析 A例句和A项中“之”的用法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项,“之”为动词,到;C项,“之”为代词,指曹刿;D项,“之”为助词,的。.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1)发起怒来,诸侯们

6、都会胆怯;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金钱和地位不能使其困惑(或扰乱心意),贫穷卑贱不能使其变化(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的人)才叫作大丈夫。5孟子觉得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文天祥、朱自清、项羽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的】 1精确翻译和背诵全文。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2.查找资料,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思想。【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要点】 1.能用一般话精确而流

7、畅地朗读课文。2在理解词语的基本上,精确翻译全文。【教学内容和环节】一、导入新课人们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后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因素吧。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畎(qun)亩:田地。曾(n)益:增长。拂(b)士:辅佐君王的贤士。三、读出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8、四、理解词义请同窗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当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1)常用实词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孙叔敖举于士:狱官。(2)常用虚词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后作:表承办。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征于色:在。()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体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词类活用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因此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因此动心

9、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五、疏通全文先请同窗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伙,一种同窗朗读原文,另一种同窗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之后,我们请出一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注意下列规定:读:读准字音,流畅自然,节奏合理。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第一段: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本来以贩卖鱼盐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举荐,做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在海滨隐居,被楚庄王

10、任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为大夫。因此,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然使她的心志困苦,使她的筋骨劳累,使她经受饥饿之苦,使她身处贫困之中,在她做事的时候,又使她的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使她的心受到震撼,使她的性格坚忍起来,增长她本来所欠缺的能力。第二段:一种人常常出错误,然后才懂得改正。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干有所作为。表目前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干被人们理解。一种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称的国家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由此可知,常处哀愁祸害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

11、以使人死亡。六、诵读课文请同窗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课文。七、背诵全文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课文,规定精确、纯熟。第二学时【教学要点】.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教学内容和环节】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本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进一步学习,理解本文是如何环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二、理清思路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种人物?她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她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

12、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为。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根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第一段要阐明的道理是什么?明确: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她人或能肩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作者觉得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受苦难的磨炼。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后来再遇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

13、,临危不乱。.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明确: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干奋发有为。背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三、梳理全文1.这篇短文在论证措施上有什么特色?明确: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措施。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2.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明确:第一段一方面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出名人物的事例,阐明肩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通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

14、实论据。之后论述了人要肩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第二段论述了人处在困境中才干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探讨交流1.你觉得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明确:孟子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有关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她强调人的才干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干,担此大任。才干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干。才干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她指出人要可以经

15、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干从奋斗中来。一是有关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惕,居安思危对一种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种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丧失警惕,那么其前程命运是可想而知的。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如何的人。明确: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她履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白了她的处世态度。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她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