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43836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贺千红:追求触动心灵的历史教育贺千红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兼任十一学校高中历史学科主任、北京市海淀区历史兼职教研员、区政协委员,北京市学科带头人。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一等奖、海淀区基本功大赛全能奖、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贺千红的课堂表情。(资料图片)在大多数学校,历史往往被视为“小学科”,理科生眼中课堂能休息走神的“副科”。但在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贺千红老师却要让历史变“大”,让历史课堂直抵学生的心灵。她是独战风车的“堂吉诃德”吗?她的历史课能超越世俗的浮躁吗?赖配根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中学历史就是枯燥的年代数字,苍白的事件经过。让死的历史“活”起来学生往往

2、喜欢历史,却对历史课堂、历史教材敬而远之。贺千红想改变这一切。“我努力让学生不但文科生,更包括理科生对历史有兴趣。”这就要让风干的历史鲜活起来,丰盈起来。她尝试“以小见大”。比如讲古代农业,她从早餐食品引入五谷。课前她特意到农贸市场买齐了五谷的成品,装在一个小瓶里,带到课堂逐一让学生认识。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他们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五谷”,还进一步思考:西周时期,就已具备后世的主要农作物,我们能贡献什么让子孙后代的物质生活更丰富、品质更高?“古代农业”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感可触了。学习“抗日战争”,她会引入民族英雄谢晋元的事迹,娓娓叙述“八百壮士”的英勇抗敌故事。比如引用“八百壮士之歌”:“

3、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快快赶上那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有了这样的细节,历史便有血有肉了。这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要让历史有“人”味。贺千红带领学校历史教师,专门为高中理科生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外历史重大问题评说,提炼出“中西文明的碰撞:鸦片战争”、“艰难走向共和:辛亥革命”、“尊重传统、勇于创新:英国崛起之路”、“新国新梦:美国的成长”等16个话题。它们不但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而且促使学生体察历史深处的矛盾、痛苦、思想与人情人性。“这些东西,是不会见诸考试的。”但如果没有了

4、“人”,历史还能“活”起来吗?贺千红的历史课,大家都说见骨见髓,但最重要的,是见“人”。历史背后站着“人”。“百家争鸣”一课,“教材上就是简单讲有这个家那个家”,有些空洞乏味。但贺千红的教学,却把“百家”的生命精神揭示出来。“我首先出示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论述:大黄金时代是最活泼旺盛、朝气蓬勃的时代。百花怒放、百家争鸣这些怒放的百花好像生长在火山灰上一样,火山爆发时的震撼固然惊天动地,甚至造成大量伤害,但它喷出的火山灰却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中华人的思想进入无涯的空间,充满了想像力,奔腾驰骋,彩虹四起,处处是活泼的灵性和丰富的生命。大黄金时代是中华人最兴奋的时代。然后提问:为什么柏杨说大黄金时代是

5、中华人最兴奋的时代,处处是活泼的灵性和丰富的生命?”这一感性形象的材料及追问,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由此她再引导学生走进充满“活泼灵性和丰富生命”的“百家文化”世界。她补充了儒家的观点:“临之以庄,则敬”、“修己以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还有道家的名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品味冯友兰所说道家“游于逍遥,论以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精髓。进而理解儒家思想是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道家思想则在生命层面上要

6、求人超越;担当是我们的社会职责,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百家争鸣”就“争鸣”到了学生的心里。这样丰盈,这样充满生命气息的“活”的历史,怎能不令学生着迷?仅让历史鲜活起来是不够的课堂要有思想的“燃烧”历史的力量,还在于点燃学生的思想:以历史思维洞察过去、思考现实、瞻望未来。可现实的历史课堂,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贺千红做过一项调查:历史教学之“痛”有哪些?排在最前面的,是“课堂缺乏有吸引力和能引起讨论的问题”、“对教材内容不感兴趣”。一言以蔽之,缺乏思维的含量。她带领团队打造“兼容兴趣与思维”的历史新课堂,并创建了“创设情境呈现矛盾解决问题反思升华”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一般是提供大量的素材,让

7、学生进入有血有肉的历史情境,为思想火花的迸发创造适宜的氛围;“呈现矛盾”是在提供“新”的立体式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为学生的思维“火上浇油”;“解决矛盾”是带着问号去探秘历史细节、材料,去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反思升华”是要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和教益,每个环节都指向学生思维的激发。但模式只是为点燃思想提供了可能,关键的是要找到思想的“火种”“新”的历史材料。所谓“新”材料,是指那些为学生所未见,并与他们原有印象、认识容易发生碰撞乃至冲突的“素材”。例如关于宗教,“原来都批判宗教是愚昧的、迷信的。但现在的学生,去过国外的越来越多,他们发现,在欧美人的生活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美国总

8、统从华盛顿到奥巴马,宣誓就职时都手抚圣经。这怎么解释?”贺千红没有回避,而是借着讲“欧洲宗教改革”,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她引用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观点:“资本主义的兴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综合体,它还有着特殊的精神风格和文化意义,其所呈现的特征处处和某种宗教上的伦理态度相互呼应:勤奋、忠诚,敬业、视获取财富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是西方花了数百年时间才酝酿出来的资本主义生活秩序,形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精神气质和社会心态。让人们看到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精神力量。”这样的视角、材料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他们的思维受到“刺激”,思想因此而活跃。常常,贺千红向学生的思维投下的不是

9、一枚“炸弹”而是“集束炸弹”。讲“19世纪的中日近代化比较”,为了让学生深入探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一败一成的原因,她出示了众多学者的不同观点。比如,罗兹墨菲的亚洲史:“(中国)各次改革的尝试,包括自强运动和百日维新,多半是对传统问题的传统式解答它在过去太长时间里取得了太大的成功,以致无法理解改革的必要或向野蛮人学习的必要。”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中关于中日文化、社会、教育类型比较对照的观点。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何以日本明治维新,几十年内就凡事做得头头是道,而中国似乎越做越糟。现在才看得明白,中国文化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欧美和日本的物质文明,有他们海洋性国家的经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

10、通史:“日本并不像中国,没有形成极强大的、坚如磐石的帝国结构因此,19世纪西方入侵时,与中国不同,日本能作出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反应。”有了这样的“集束炸弹”,学生的思维能不“开花”吗?但让学生思想之火熊熊燃烧的,是贺千红带领他们走进历史的深处。在大多数人眼中,华盛顿是“圣人”,历史上对华盛顿也是“一边倒”的赞誉。但真实的华盛顿是怎样的呢?她给学生讲独立宣言开篇的“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宣言最终却删去了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保持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有力谴责。她引用美国学者写的教师的谎言

11、一书中的材料:华盛顿、杰斐逊等开国元勋都是“奴隶主”,家里蓄有黑人奴隶。他们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吗,怎么他们起草制定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没有取消奴隶制的条款呢?一个又一个问号在学生的脑海中出现。她希望从自己课堂走出去的孩子,都能“理性地看待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走过的历程”,不偏激,不“愤青”。讲“改革开放”时,她引领学生深入到历史的横切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置于世界历史的经纬中。“我和学生走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那时英国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工业革命中心城市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社会问题重重,面临道德重建运动。小

12、说屠场描述100多年前,美国也有毒猪肉、独香肠这不是为我们现在出现的问题开脱,而是要认识到,现代化都要经过这样艰辛的历程。”历史是理性的,也是诗性的历史课的最高境界,是要触动学生的心灵。直抵心灵的力量贺千红的理想,就是让历史拥有触及心灵的力量。她说:“历史课要服务学生的人生,关注人事(做事)、人心(做人)、人文(生命品质),引领师生精神成长。”作为女性教师,除了理性的深度,她还努力追求课堂的情感温度,“对历史我们应怀有钱穆所说的那种情怀温情与敬意。”讲“中日甲午战争”,她不是从史料开始,而是从文学切入: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赠送他一件书法作品,黄遵宪的赠

13、梁任父同年:“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呈现谭嗣同的有感一章(“世间无物抵春愁”)、黄遵宪的台湾行(“城头蓬蓬擂大鼓”)、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等诗,然后发问:“上述诗中所言台湾与大陆分离,是在怎样背景下发生的?”由此引出甲午战争。课堂于是有了浓厚的情感氛围。贺千红没有止于营造氛围,而是希望课堂的“内里”也涌动着情感的热流,由此去丰富、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上“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课,她把落脚点放在人类共同的诉求和平上。这是极具感性的课的结尾:她出示美国越战纪念碑的图像,并配以语气沉缓的解说:“这是从空中俯瞰建于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好像地球被战争

14、砍了一刀,留下这不能愈合的伤痕。人们参观时,从两边缓缓而下,好像走进历史,触摸黑色花岗岩石上5.7万名美国阵亡军人的名字,又从中间缓缓而上,回到现实纪念碑的华裔设计者林璎说: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稍作停顿,她道出本课的主题:“祈愿和平光明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诉求。”课戛然而止。但学生们不平静了。“他们的情感很强烈,内心产生了共鸣。”令人难忘的还有“圣雄甘地”一课。这不是教材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关于“心灵方面的东西,高考肯定是不考的”,但贺千红想把仁爱的力量传递给学生。在基本了解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后,她迅

15、速带领学生走近甘地、对话甘地。学生一开始觉得甘地提倡非暴力,“多懦弱呀!”贺千红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出示爱因斯坦的评价:“后代的子孙将无法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地出现过这样的人物。”接着是观看曾获奥斯卡8项大奖的甘地传电影节选,“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然后就是逐条呈现甘地自传中的名言,并请善于朗诵的孩子把它们念出来:“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躲在大炮后面把别人炸得粉粹,还是能够面带微笑走向大炮甘愿粉身碎骨?”“非暴力是勇者的品质,怯懦与非暴力如水火不能相容。力量不是来自外界的武器,而是来自一种不屈的意志。”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的心灵在震颤。他们不再认为甘地懦弱:“我最佩服甘地被杀前仍用手势宽恕凶手。”“他以一种坚不可摧的勇气去面对邪恶的斗争,以一颗仁爱的心包容敌人。他改变了敌人。”“他不朽的灵魂让我们相信世间真的有博爱存在。”“多年后,学生也许什么具体知识都忘了,但曾经的感动、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